文 |晨语初听
编辑 | 史记新说
说到中国近现代史,很多人都会用“黑暗”、“混乱”等词来进行形容。确实,不论是清政府的腐败还是军阀混战,都让百姓苦不堪言。
众所周知,军阀分为多个派系,这些军阀将中国的土地进行了瓜分,各自为“王”。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干预与剥削,帝国主义也尝试富过拉拢这些军阀。
在众多军阀中,阎锡山绝对算得上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阀,这也是晋系军阀相较于其它军阀存在时间长的原因之一。
那么在阎锡山身上究竟有何超出常人之处呢?他究竟是如何让山西长时间处于安全局面的呢?
新官上任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为了民国大总统,从此开启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而作为大总统的袁世凯自然是北洋军阀的领导者。
当时的北洋军阀有三个派系,分别是北洋军阀、西南军阀和西北军阀,其中北洋军阀的实力最强。而北洋军阀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存在五个势力。
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军阀内部四分五裂,逐渐出现了直系、皖系、奉系、西北系和晋绥系五个势力,其中,阎锡山所在的晋绥系并不是北洋正统出身。
那么阎锡山是如何成为晋系军阀首领的呢?只能说是机缘巧合下的安排,是偶然中透露着必然,必然中夹杂着偶然。
阎锡山出生于一个商贾之家,父亲是一个以经商为主的小地主,阎锡山9岁入私塾读书,识字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读书,于是在14岁那年便辍学了。
秉承子承父业的习俗,阎锡山便跟着父亲到他们县城学经商之道,其实也就是金融方面的投机。但是很不巧,才过3年,他就因为投机失败负债累累。
没办法,阎锡山只能和自己的父亲跑到省会太原躲债。虽前路迷茫,但日子还是的继续,于是阎锡山就在一家店里当起了店员。
赚过快钱的阎锡山自然是受不住当店员这种辛苦的生活,考虑到自己学文不行,并走上了学武的道路。没成想,他居然成功考上了山西的一所军校。
再之后,他前往日本留学了。留学期间,他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于是在22岁那年,他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再后来,阎锡山学成归国,随后在山西新军的一标(队伍)中担任了教练官和标统。在此期间,阎锡山依然与中国同盟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不久后,辛亥革命爆发,太原的同盟会积极响应,而阎锡山也毅然选择了参与到起义中,最后,他们将当时的山西巡抚杀死,在当地建立了军政府,在大家的一致决定下,阎锡山当上了山西都督。
可以说,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阎锡山开始了自己的军阀统治时期。成为陕西都督后的阎锡山一改之前的激进,走上了中立道路,画地(山西)为王。
风吹两边倒人们常用“墙头草”来形容一个人的立场不坚定,而这种比喻用在阎锡山身上可谓是十分贴切,因为阎锡山主打的就是一个“见风使舵”。
有人曾说,辛亥革命是阎锡山一生中最光彩的一页,这可不是胡编乱造,因为在这之后,阎锡山就开始了“墙头草”的生活。
虽然说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时站在了清廷的对立面,逼迫清帝退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同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事实上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自己掌权。
在北洋时期,阎锡山为了自身利益,拥护袁世凯做中国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但是袁世凯并不把阎锡山放在眼里,面对阎锡山的示好,袁世凯依旧不承认他为山西都督。
此时的阎锡山认识到局势偏向袁世凯,于是继续向袁世凯表示诚意,表示支持袁世凯建都北京,与此同时他还在寻求孙中山的支持。
袁世凯发现阎锡山与其它中国同盟会的人员不一样,是一个懂得识时务的俊杰,于是答应让他继续做山西的都督。
袁世凯上任后企图复辟帝制,因此遭到了孙中山等人的坚决反对,而当时的中国同盟会已改组为国民党,为了倒向袁世凯,阎锡山宣布脱离了国民党。
在袁世凯镇压国民党势力时,阎锡山还奉命对昔日的同盟会员进行了打击迫害,更是直言自己支持袁世凯称帝。阎锡山之举深得袁世凯之心,便将其封为了一等侯。
在袁世凯去世后,阎锡山又投靠了势力较大的段祺瑞。但是很可惜,短段祺瑞被孙中山讨伐,最后战败。
至此,阎锡山先后两个靠山都倒下了,他也算是认清了现实,开始实行“三不二要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不问外事,只管自己一亩三分地。
之后,阎锡山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再参加军阀混战,而是开始大肆发展山西地区。在这段时间内,山西处于较为安全的局面。
但是当过老虎的人,怎可沉下心来当猫咪?在这段“休养生息”的时间里,阎锡山大力发展工兵厂,扩建自己的军队,也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晋军。
山西对于阎锡山而言从来都不是最后的地盘,而是自己的一个开始,他时刻盘算着向周围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他的“扩张”计划还没有开始实施,国共两党就以合作的形式展开了北伐战争。眼看着吴佩孚、孙传芳相继倒下,阎锡山赶紧倒向了蒋介石。
但是蒋介石也不是一个好缠的主,当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后,蒋介石就想削弱包括阎锡山在内的军阀势力,这逼得阎锡山只能反蒋。
可惜奉系张学良突然宣布“拥蒋”并加入战斗,使得阎锡山惨败,通过换装才侥幸逃到大连留得一命。当然在大连的阎锡山也没闲着,一直计划着重回山西掌权。
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采取了不对抗政策,使得日本的侵华脚步不断加快,迫于共产党实力的扩大,蒋介石不得不再次拉拢阎锡山。
于是,阎锡山再次恢复了职位,也与蒋介石“破镜重圆”。后来,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战争统一战线,阎锡山也就顺势参与到了抗日战争中。
智抗日本侵略军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军械装备却十分的先进,相比之下,我们军队的武器要落后得多,于是大家都是边打边捡,消灭日本人之后就马上捡起他们的装备。
这种“捡敌装备以制敌”的方式似乎成为了当时抗日军队的一个共识,但是阎锡山却与大家不同,一旦打完仗,他首先会让士兵掏日军裤兜,而不是捡武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是因为日军的口袋里有金银珠宝吗?显然不是,但是他们的口袋里可能藏有比珠宝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地图、情报。
那时候我国还没有定位卫星,因此画出的地图也不是很精密准确。但是相比之下,日本作为入侵者,到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中国领土,必然会制作精细的地图。
而且,阎锡山曾在日本留学过,深知日本人的一些生活习惯,他们往往会将较为重要的东西放在裤兜里,像地图、情报这种肯定会随身携带。
所以,每次打完仗后,阎锡山都会让士兵先搜搜日本人的裤兜,一旦获得地图或是情报,那就真的是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了。
在阎锡山看来,武器固然是重要,但是仗都打完了,现场的武器也不会自己跑了,完全不用急于一时,可以慢慢进行收拾。
但地图或是情报这种东西,可以用于战前的铺排,是十分急需的,所以掏口袋后捡武器成为了阎锡山带兵打仗的一个习惯。
起初士兵们还不懂,很多士兵觉得十分麻烦,有的时候掏好多个裤兜,结果什么都没有,后来了解了阎锡山的意图之后,直夸他机智。
渐渐地,士兵们都掌握了一定的技巧,那就是先掏官职大的日本人,其次是大官旁边的随从,因为重要的文件常常在这些人身上。
纵观阎锡山的一生,会发现他确实是一个聪明人,有智慧且十分严谨,能在政界混迹那么多年,必然是有一定手段之人。
但是从他的不断“选择”来看,其实他一直都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并没有什么理想和信念。
他的一生从入中国同盟会到辛亥革命,再到支持袁世凯、蒋介石,最后到抗日战争,一直在选择,在助共与反共中反复横跳。
对于他而言,每一次选择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都是为了让自己坐稳山西王的位置,或者说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他不介意外界怎么评价自己,也不管自己所依附的人究竟是好是坏,只要能让自己飞黄腾达,那就是好人。
阎锡山一直都是一个纠结的存在,不是彻底的好,也不是彻底的坏,对于今人而言,也只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