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水产学报,Fishbase。
徒手就能捞起冰下的狗鱼这则视频发布于1月30日,发布者是IP地址为福建的网友@,配文是:“幸运的渔夫。”该视频是搬运的,因为我从博主主页看到他的视频内容很杂,而且都是不同的老外的内容,因此这个视频的具体出处暂时没有找到。
视频中可以看到几个渔民凿开了厚厚的冰层,冰层估摸着能有10厘米,这些冰看起来是老旧冰层,因此人站在上面还是比较安全的。而被凿开的水面此时挤满了密密麻麻的鱼,“丰收的喜悦”突然就具象化了。
这些鱼第一眼就可以看到它们大且扁平的头部,其吻部很长且前端有些尖锐,类似鸭嘴,头部整体轮廓也有点像是狗头,给人一种不太聪明的感觉;眼睛也很大,位置很靠前。它们的身体延长,粗壮且略扁;其背鳍位置较后,接近尾鳍;身体背部是灰褐色或者灰绿色的,体侧隐约还有些斑点。其中一只的身上还有像是斑鳜的斑纹。
它们非常的呆板,即使一堆人围着它们说话,甚至拿手电筒照射着,这些鱼依然不为所动。更离谱的是,有人伸手到水面,还犹豫了几秒选鱼,然后直接徒手将鱼从水中捞了起来。这些鱼被捞起来后终于是稍微挣扎了一下,但也不足以从人手中逃脱。
此时可以看到这些鱼的鳍是分叉的,形状像燕子的尾巴。
这些鱼就这么一条接着一条被人徒手捞到了一旁的鱼桶中,不一会儿鱼居然就被捞完了,数了一下有12只。不算多,但是这鱼体型不小,每只可能都有接近2斤的重量,而且主要是这么好抓!根本就是伸手就能抓,那就显得更是划算了。
这完全是天上掉馅饼的美事,网友们对此都是相当的羡慕,不过更多的网友都表示这鱼吃了估计会变傻,因为它们看起来是实在太楞了,完全就是“白给”的。
这会儿毕竟是新年期间嘛,还有网友结合时间玩了梗,把这个事件搞得非常苦情。
当然有讨论这种情况的成因的。一部分人认为是摆拍的,可能是下麻药了之类的。也有一部分人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就是冬天的鱼活动能力比较差,另外凿开的鱼之所以靠近水面,是因为缺氧了。
狗鱼狗鱼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属于狗鱼科狗鱼属,该家族目前确定的有7个成员,分别是黑斑狗鱼、白斑狗鱼、带纹狗鱼、意大利狗鱼、法国狗鱼、北美狗鱼、暗色狗鱼。我国拥有其中的两种:黑斑狗鱼和白斑狗鱼。
黑斑狗鱼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涵盖了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绥芬河等众多水域。其体态特征显著,体侧散布着黑色斑点,体型偏大,常见个体的体重范围在1至2千克之间,而最大的个体体重竟可达16千克。它们偏爱栖息于江河支流的平静浅水区域,或是湖泊、水库的开阔水域,作为一种肉食性鱼类,黑斑狗鱼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小型鱼类,如鲤鱼、鲫鱼及麦穗鱼等。
相比之下,白斑狗鱼则主要栖息于我国新疆的哈巴河、布尔津河、额尔齐斯河等水系中。其体侧点缀着淡蓝白色的斑点,体型同样庞大,最大体长能超过150厘米,体重更是可达35千克。白斑狗鱼更倾向于选择水流平缓且水草茂盛的河段作为栖息地,性情凶猛,捕食范围包括小型鱼类、蛙类等。
对于视频中展示的狗鱼种类,我难以准确辨认,若知晓拍摄地点或许能有所帮助。
狗鱼的身体条件极为优越,其视觉系统异常敏锐,能够迅速捕捉到视野范围内的猎物。其身体侧面拥有一列带有纵沟纹的鳞片,构成了所谓的“侧线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感知水中的震动,精确定位潜在猎物,还具备化学感受功能。
狗鱼的狩猎技能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在狩猎时,它们会利用强健的尾部搅动水底泥沙,制造浑浊水域,使猎物丧失视觉和感知能力,随后在浑水中潜伏发动攻击。狗鱼通常会选择在水草丛密或岸边浅滩地带设伏,静待猎物靠近。一旦猎物进入攻击范围,狗鱼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迅速咬住猎物,并在短短几秒内将猎物的大部分吞下。
狗鱼的口裂异常宽阔,口角向后延伸,几乎达到头部长度的一半。其上下颌、犁骨、筛骨乃至舌头上都布满了锥形锐齿,且大小不一,这样的结构使得猎物一旦被咬住便难以逃脱。
为什么会这样?狗鱼是一种冷水性鱼类,即便在水域被冰封之时,它们仍保持着旺盛的摄食欲望。在冬季的清晨,气温逼近0℃,水面覆盖着浮冰,狗鱼通常会选择在深水区域栖息。然而,随着日出的到来,浅水区域在阳光的照耀下迅速升温,狗鱼便会随着饵鱼的迁移,从深水区游向浅水区以进行捕食活动。
当冰层被打破后,水中的溶氧量随之增加,这吸引了狗鱼聚集到冰洞周边。冰洞附近不仅氧气充沛,而且食物来源也更加丰富。尽管冰封的水域中氧气含量相对较低,但狗鱼却具备在这种低氧环境中生存的能力。为了降低氧气消耗,它们会减少活动次数,以适应这种特殊的环境条件。
狗鱼通常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狩猎,而其他时间则会静止不动,休息并消化食物。
这些因素导致视频中的情况出现,可以说跟大多数鱼类的反应一样,另外狗鱼的一些习性导致这样的情况更经常发生。据说加拿大地区冬季抓狗鱼就都是这样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