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场上,炮手总往敌群中心打,连长:你这样不行,应该打两边

香巧说过去 2024-08-07 22:39:05

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的惨烈,令我军的广大指战员们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了很多有名的战术。其中就有一位连长,他通过对炮弹落点的观察,发明了一个闻名世界的战术,成为了阻击战的经典战术之一。

志愿军阻击敌人坦克

一、战役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为了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南下对李伪政权发起了进攻,并一路势如破竹,将李伪军队逼到了朝鲜半岛南边的一个角落当中。

这场战争本来只是朝鲜人民为完成祖国统一而进行的一场内战,但是美国为了维护他们在远东地区的权益,无耻地介入朝鲜战局。

在人民军即将胜利之时,美军在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的率领下从仁川登陆,直击人民军腹背,从而令战争形势瞬间逆转,并且将战火一路烧到了鸭绿江。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战。

毛主席

在我军进入朝鲜之后,先后与“联合国军”进行了五次战役,而铁原阻击战正是发生在第五次战役期间。

第五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改善战场态势而发起的一次重要攻势。在这次战役中,志愿军采取了积极进攻的策略,一度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然而,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逐渐拉长,补给困难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运输线受到美军空军的频繁轰炸,志愿军的粮食、弹药等物资供应开始出现短缺。

与此同时,“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的这一弱点,并开始策划反扑。

李奇微

1951年5月21日,彭德怀决定将主力部队转移至“三八线”南北地区休整,而“联合国军”则乘机实施全线反扑。

此时,敌我双方的指挥员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关键地区——铁原!

铁原地处朝鲜半岛中部,是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志愿军屯集、转运物资的战略要地。如果铁原失守,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将被切断,整个战局将面临极大压力。

为了阻止“联合国军”的北进,确保志愿军主力和伤员的安全转移,彭德怀给第63军下达了在铁原地区阻击敌军15至20天的命令。

彭德怀

这一任务对于第63军来说无疑是艰巨的,因为之前63军已经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艰苦战斗,全军仅有2.4万余人,而且弹药紧缺。

而他们要面对的是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联合国军”。特别是美军的4个师,其不但拥有1300多门火炮、400多辆坦克,还有空军支援,而且人数也有4.7万之众。

63军无论是在装备上,还是人数上都处于明显的劣势。

然而,即便如此,63军军长傅崇碧依然接下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因为他知道这场战役的紧迫性,如果他们无法顶住美军的攻势,那么整个朝鲜战局都会变得岌岌可危!

在战役开始前,傅崇碧军长采取了一系列战术部署来应对即将到来的激烈战斗。

傅崇碧

在兵力部署上,他采取了“前轻后重”的部署原则,在前沿阵地少摆兵,在后方多屯兵,以最大限度减少敌人炮火带来的杀伤。

在火力配备上,他则实行了完全相反的“前重后轻”的配置,即在前沿阵地配置较强的火力,以迟滞敌军的进攻速度。

在战术上,傅崇碧指示要采取正面抗击与侧翼反击相结合的方法,并在夜间派出小分队对敌人进行袭击和骚扰,以迟滞和疲惫敌人。

在阵地构建上,189师师长蔡长元根据傅崇碧的指导思想,将全师官兵分散在200多个点位上,构建了半地下结构的阵地,使我军在敌军炮击时能够躲进地下,减少伤亡。

蔡长元

第63军以极快的速度赶在敌人到来之前完成了部署,所有指战员们都紧紧绷住神经,就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二、战役过程

1951年5月27日,美军主力四个师抵达我军铁原阵地前沿,并对我军发起了试探性进攻。

6月1日,敌人将他们的1300多门火炮集中到一起,随后便对着我军阵地展开了狂轰滥炸。

与此同时,敌人的飞机也不断地向我军的阵地投下大量炸弹。

一时之间,整个铁原地区地动山摇!

在用炮弹将整个铁原地区的土地都犁了一遍之后,美军集中起了2个师的兵力,对我军阵地发起了大规模冲锋,铁原阻击战全面爆发!

美军b-29轰炸机投弹瞬间

由于敌人的火力猛烈,我军好不容易修筑的工事都在炮火中被摧毁殆尽,铁原地区又无险可守,我军英勇的指战员们只能手持简陋的武器,以自己的血肉对抗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为了遏制住敌人的攻势,第188师第564团派出其战斗力最强的一个连队——第5连的2个排,共70余人,坚守在位于铁原东南侧的内外加小孤山上,由团长曹步墀亲自上阵部署。

美军在突破志愿军左翼防线后,试图利用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沿87号公路直插志愿军后方,而内外加小孤山就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

6月9日下午,敌我双方在内外加小孤山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面对敌军3个营、8架飞机、40多门重炮、11辆坦克的轮番进攻,5连指战员们进行了殊死抵抗。

激战一直持续到10清晨,敌人始终未能越雷池半步。但是此时的5连也已经战至弹尽粮绝,无法再组织下一次防御。

如何才能继续阻止敌人呢?团长曹步墀和5连全体指战员商议后决定采取一个极端措施:炸开附近公路旁的水库,以洪水阻挡敌军。

铁原阻击战态势图

当天上午,当美军坦克沿公路向铁原北部疾进,经过内外加小孤山时,5连毅然炸开了水库。随着一声巨响,水库中的水汹涌而出,将美军十余辆坦克瞬间陷入滚滚洪流之中,成功迟滞了敌军的进攻。

在随后的战斗中,美军对内外加小孤山进行了疯狂的进攻。5连在弹药用尽、工事被毁的情况下,依然用从敌人尸体上搜集来的弹药继续抵抗,直至最后一刻。

6月10日下午,5连与团指挥所彻底失联。这意味着,在“死地”上殊死奋战了一天一夜的5连全体指战员,最终全部壮烈牺牲,但是他们的英勇奋战为志愿军大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三、闻名世界的“三朵花”战术

在这次英勇的阻击战中,有无数像5连指战员这样的英雄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同时,也有很多干部因为开发出了创新的战术而有效降低了部队的伤亡。

当时,第188师563团8连负责坚守在255.1高地上。连长郭恩志身先士卒,率领部队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在一次战斗中,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郭恩志下令让迫击炮班对敌人进行打击。

郭恩志

但是,由于我军的火力远远不够,这样的打击收效甚微。

为此,郭恩志立刻把迫击炮班班长叫了过来,郭恩志对他说:“你这样打不行啊,一发炮弹最多就干掉四五个人,杀伤力太小。”

班长听后则委屈地说:“那有什么办法,咱么弹药只有这么多,威力只有这么大,能炸死几个已经不错了。”

郭恩志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会儿迫击炮弹的落点,思考了片刻,然后对班长说:“你们不要往中间打,应该打两边!”

“打两边?”郭恩志的这一主意令班长摸不着头脑,“打两边不是更炸不死人吗?”

“你听我的就是了!执行命令吧!”

我军正在发射迫击炮

班长虽然不明白郭恩志的意思,但是他相信连长肯定是有好主意的,于是便在返回之后坚定执行了命令。

随着他的一声令下,迫击炮的炮弹“啪!啪!”地降落在敌群的两侧。

炮弹的爆炸令敌人吓得不轻,赶紧往中间挤。

而就在此时,机枪班从中间突然发起扫射。由于敌人都挤在了一块儿,机枪几乎弹无虚发,一梭子就打死了一排敌人!

这样一来,敌人更加慌乱。郭恩志牢牢抓住这一时机,带着战士们瞬间冲了下去,立刻形成包围圈,将敌人全部绞杀。

志愿军在冲锋中

这一创新的战术令战士们大开眼界,纷纷盛赞连长的英明。

之后,郭恩志充分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不断优化此战术,最后发明了著名的“三朵花”战术,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梅花”:迫击炮班在敌人前后左右各投下一枚炮弹,形成一个梅花形的炸点,迫使敌人往中间靠拢。

2.“一串红”:在敌人靠拢之后,重机枪班突然对中间展开扫射,形成大量杀伤。

3.“荷花”:在重机枪班对敌造成杀伤后,反击小组从两侧杀出,迅速形成荷花状的包围圈,用近战的方式快速歼灭敌人。

郭恩志后来利用“三朵花”战术率领着8连在4天内歼灭敌军800多人,击退了敌人15次进攻,而自身仅伤亡14人。

他的战术后来在全军被广泛推广,在铁原阻击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战役结果

1951年6月10日,志愿军大部队转移完成,63军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此役,63军在极其疲惫、建制不全、弹药紧缺的情况下,阻击美军4个主力师的轮番进攻整整13天,歼敌1.5万余人,而自身也伤亡高达2万人,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战后,发明“三朵花”战术的郭恩志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三朵花”战术也被写入诸多军事教材之中,成为了阻击战中的经典战术之一。

0 阅读:5
香巧说过去

香巧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