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故事一直是激发青年人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但这些年,很多历史上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英雄的形象却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十年来,原本教材中一些我们熟知的英雄和他们的故事正在被全新的内容替代。
鲁迅,这位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曾以尖锐笔触揭示社会问题,激发青年思考。他的作品曾是必读教材,但现在正逐渐淡出学生视线,成为历史记忆。
同样,岳飞的《满江红》被秋瑾同名作品取代,虽然两首词都展现出了人物的英雄气概,但文章更迭的背后显然暗示着时代审美和价值取向正在发生变化。
历史长河中,英雄形象一直在随着时代不断变迁。比如,历史教材编辑余桂元就曾经在教材中移除岳飞、文天祥“民族英雄”的标签。他移除这两人的理由是他们抗争的是历史上的金朝和元朝,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外敌。
在民间,岳飞、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早已深入人心,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民族精神的象征,他的这一做法一度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直到2015年,政协委员岳福洪建议恢复岳飞历史地位,这个争议才暂时告一段落。2016年,新版历史课本再次定义岳飞为“杰出的民族英雄”,这种改变体现了对历史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对民族情感的尊重。
与此同时,一些另类的“民族英雄”却在近些年悄然兴起,冉闵便是典型。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闵因为曾颁布过“杀胡令”,而被视为拯救华夏民族的英雄。但如果深入去探究,就会发现真相远非如此。
网络上流传的冉闵“杀胡令”存在诸多疑点,大多数学者认定这是清末时期革命党人伪造的。在真实的历史上,冉闵的形象与网络上的大相径庭。他早年受后赵暴君石虎重用,多次南下与东晋交战,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石虎死后,冉闵自立为帝,屠杀石赵宗室。在此期间,冉闵的确发布过类似“杀胡令”的命令,这项命令写的是“凡杀一胡人,文官进位三等,武将悉拜牙门。”他发布这项命令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消灭前朝势力,和民族大义根本不沾边。在几个月后,当冉闵想要争取胡人支持时,这项命令就立刻作废了。
另外,冉闵所建的魏也不能代表中原正统。当时的东晋仍盘踞江南,且实力强大,仍然是当时人们公认的正统所在,而冉魏自始至终都和东晋非常敌对。在正史上,冉闵一直都被视为一个勇武但又非常残暴的人物,和项羽比较类似。
相比之下,东晋早期的祖逖和刘琨、桓温、谢玄、刘裕等人的贡献更大。祖逖与刘琨二人闻鸡起舞,抗击石赵,稳固东晋。桓温攻灭成汉,一度收复洛阳兵临长安,为东晋复兴奠定了基础。谢玄在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大军,保住了华夏文明。刘裕北伐中原,光复部分华夏故土,贡献巨大。
这些人物事迹和精神显然更值得铭记和传颂,可这些人物的事迹又有多少人知道?特别是桓温,他的事迹在教科书上几乎被完全抹去了。理由大体上就是他废立过皇帝,自己也有过篡位的想法(没有实际执行),再加上他儿子桓玄在他死了近30年后篡位了,一直以来简直被黑的体无完肤,甚至被当成奸臣的代表。
回顾历史人物变迁,谁是真英雄?是英勇抗争的勇士,还是政治斗争中的枭雄?答案各异。但尊重历史事实,客观看待历史人物,铭记真正英雄,传承其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繁荣贡献力量,才是我们应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