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人生下半场,如何走出“中年危机”?

窝窝娱乐睡 2024-11-16 17:35:03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保罗.狄拉克曾写过一首小诗,结尾两句令人心塞:年过三十,赖活不如好死。

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步入职业下行通道,在这个过渡期,一些人感觉非常痛苦,恐惧于自己能力的衰退,焦虑于越来越少的成功,对渐行渐远的昔日成就恋恋不舍,并且拒绝与人交流。

但流体智力曲线的下降是一种自然现象,晶体智力曲线的存在,可以引领自己走向新的成功。人生由绚烂归于平淡是不可避免的,变化才是人生常态,平静地留意、接纳这些变化,在不稳定的转型过程中遭受的痛苦可以创造生命的意义。

载自公众号“博雅小学堂”(ID:boyakids)

作者 |亚瑟·C.布鲁克斯

当人到中年,事业走下坡路,人生还有哪些可能?这几乎是全世界中年人的难题。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及哈佛商学院公共领导力实践教授,亚瑟·C.布鲁克斯,花了几十年研究,给出了解决思路,这就是《中年觉醒》一书。本书的英文版,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top1。这部书值得每个人重视。

今天的文章,来自亚瑟本人的访谈,在这次访谈中,他讲解了本书的核心思考,如何完成中年转型,让你和我可以一年比一年更幸福、更强大。

本文综合自美国知名播客Commonwealth Club of Carlifornia对亚瑟的访谈,以及亚瑟所著《中年觉醒》。

《中年觉醒:重塑生命与生活的力量》,【美】阿瑟·C.布鲁克斯著

再厉害的人,也逃不过职业下坡期

当我还担任美国企业研究所CEO时,我总是四处奔波。

一天深夜,我从洛杉矶飞回华盛顿,焦急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字,试图完成一些当时对我而言至关重要的事,不过现在我完全想不起来当时在干什么。

身后有一对老夫妻在交谈。

我听不太清丈夫在说什么,但妻子声音很清晰,“别说那种话,什么‘活着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

丈夫又低声嘟囔了几句,妻子接着说,“没有人再需要你,这么说不对”。

我一下子对这对夫妻充满好奇。半带着人类的同情心,半带着社会科学家的职业病。心想,这位丈夫是一个感到失望的人,他从未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没受过好的教育,没得到机会,没创办公司……

飞机落地后,灯亮了,大家都站了起来。

我有点好奇,转过身去看了一眼,吓一跳——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最有名的人之一。

可以说,飞机上这个男人,让我走上了转型之路。

我跟很多人一样,原以为:只要努力工作,有点运气,挣到钱,获得成功并存下积蓄,就可以幸福地度过余生。

而事实远非如此。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飞机上的那个男人,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他不幸福。

为什么不幸福,什么才能带来幸福?这是我在《From Strength to Strength》(中文译名为:《中年觉醒》)中想要探讨的问题。

我有来自几乎所有国家数十万人的数据。这些数据不是我收集的,而是来自两位经济学家,德鲁·奥斯瓦尔德和大卫· 布兰奇弗劳尔。他们研究了印度、中国、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欧洲、美国、南美洲等等几乎你能想到的每个地方,而结果都是一样的。

人们从20岁出头到50岁出头,几乎都会变得不那么幸福,原因有很多,大多数与养育青春期孩子有关。

而到50岁出头,情况开始逆转,几乎所有人从50岁到60岁末变得越来越幸福,仿佛经历了一次重生。

我现在57岁,确实如此,简直难以置信。这与情绪调节有很大关系。年龄带来的安慰之一是,你知道自己会很快从负面情绪中恢复。有一个叫做稳态的神经过程,让我们总是回归到自己的情绪基线。当你年轻时,你觉得失恋后会永远心碎。然而,年长之后,如果有人冒犯或拒绝你,你会想,“现在确实很糟糕,但我很确定一周后会好起来的”。所以,我会提前让自己感觉好点。

但到了60岁末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人们开始分化成两种情况。一半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幸福,而另一半则开始再次走向低谷,甚至下降很多。

那么,哪些人会走向上升,哪些人会走向下降呢?按照我们通常理解世界的方式,如果你早年成功,你就会走向上升的分支。但我一开始就说了,事实并非如此。

我把它叫做“奋斗者的诅咒”:那些追求成功的人终将发现,自己也会步入可怕的下半生。甚至早年越成功,越有可能走向下坡路。

因为凡事有上必有下。一切终将停下来。而当它停下来的时候,特别是停得很早时,那会非常痛苦。你可能会花很长时间去追逐过去的成就感。

难道这就是唯一的人生抛物线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的答案是,走上另一条道路。

你以为的绝境,也许是跳上人生第二曲线的好时机。当然,这需要你发现人生第二曲线是从哪里发端的。

跳上人生第二曲线

大脑有两条智力曲线。

我们前面所说,“奋斗者的诅咒”,其实源自第一条与智力相关的曲线。

这条曲线,由社会心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识别出,被称为“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曲线。

什么是流体智力?即推理、灵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流体智力,让我们在二三十岁时能不知疲倦地工作,具有创新精神,能高度专注于重要任务。而且练习得越多,能力越强——无论是年轻的律师、金融人士、电工还是公交司机,都在二三十岁时不断提升。

问题在于,流体智力在30岁末或40岁初达到顶峰,接下来就会开始衰退,并在40多岁时急剧下滑,50多岁时更是快速下降。

这意味着一般而言,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奋斗者,在自己的领域表现出色,45岁时没有人会注意到你的变化,除了你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有些倦怠。

你会想,“我以前很喜欢这项工作,但现在不太喜欢了,为什么呢?”我常听到45岁的律师或在高盛工作的人这样说。典型的情况是“赚了很多钱,我想49岁时退休”,但这其实是个糟糕的主意。原因在于,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松有趣,因为流体智力在衰退。

然而,故事并不会到此为止。

如果你试图继续依赖你的流体智力曲线,你就会变成飞机上的那个人,遭遇“奋斗者的诅咒”。

但好消息是,社会心理学家,尤其是雷蒙德·卡特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流体智力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第二曲线。

这条曲线被称为“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曲线。晶体智力,是指以习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晶体智力,依赖于日积月累的知识,从40岁到50岁再到60岁,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如果你知道第二曲线的存在,并且能跳上第二曲线,那么你就破解了代码,将迎来事业第二春。

这条曲线不像第一条那样快速或富有创新性。但第二曲线是一种能讲故事的能力,让你理解事实的意义并将其付诸实践。

随着岁月的流逝,你失去了一种能力,却拥有了另一种能力,后者可以帮你重新规划事业——从实现创新,转向指导他人。这简直不可思议。

△《实习生》电影剧照

转型是顺其自然,而不是山穷水尽;只有转型,才不会错失良机,这机会只会出现在人生下半场。

最幸福人的四个习惯

我研究了最幸福人群的1万篇学术期刊文章后,发现最幸福的人都有4个共同的习惯。

他们会把时间、注意力和情绪自我管理所释放的能量,用在这4个地方:信仰、家庭、友谊和工作。

第一个是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而是走上一条超越日常生活的道路,关注比日常更宏大的事物。

这可能意味着冥想,或者研究斯多葛哲学等等。关键在于,你需要一些能够让你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中跳脱出来,看到更大格局的东西,给自己一个更宽广的视角。

这对你的幸福至关重要。否则,你的日常生活就会变成“我的房子、我的车、我的电视、我的朋友、我的钱、我自己”。这就像在反复观看同一集情景喜剧一样,索然无味。

哲学、信仰或精神层面上一些更宏大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参与其中。

第二个是家庭生活。那些无法割舍的纽带,是你无法选择的。

如今每6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因为政治原因,不和某个家庭成员说话。这太疯狂了。这等于是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主动放弃了我们的幸福。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优先级弄错了。

第三是友谊。我们国家正经历一场孤独流行病。

我们发现,特别是对于奋斗者来说,他们往往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原因在于他们有很多朋友,但大多并不是真正的朋友,而只是生意上的伙伴,实用型友谊。

最后是工作。无论你是大学教授、政治家、私募股权经理还是公交司机,工作中只有两个特质会带来幸福。一个是成就感,另一个是你觉得自己在为那些真正需要你的人服务。

信仰、家庭、朋友和工作,这就是你的“幸福投资组合”。这四个账户,需要你每天为其存款。越早开始,你将会越幸福。

哈佛大学还有一个长达80多年的研究,从1938年到今天,这个研究还在继续,研究人到底为什么幸福。

研究发现,这七件事也跟我们的幸福有着密切联系:

(1)不吸烟。

(2)不酗酒。饮酒是缺乏亲密关系的原因,而不是反过来。

(3)健康的体重。

(4)运动。最好的、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方法,就是每天步行。

(5)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要直面问题,但不思虑过度,不逃避现实。

(6)教育。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去名校,而是每天阅读1小时。

(7)稳定的人际关系。关键是找到一个可以和你一起成长的人。一个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依靠的人。

但让我最担忧的是,数据非常清楚地显示,“爱”在这个国家,甚至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减少。

比如友情正在减少,亲子关系在恶化,人们生育的孩子更少了。而浪漫之爱——这是所有幸福力量中最具有核能般力量的一种——也正处于自由落体般的下降。

我渴望爱情,这才是我最感兴趣的事情。我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创业冒险就是,爱上一个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女人,并拼命地试图说服她嫁给我。而我也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说。所以我搬去了巴塞罗那。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说服这个女人嫁给我。我成功了,我们已经结婚30年。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做的事。和我同龄甚至更年长的朋友们也这样过。我们当时真是疯狂。

而如今我在学生和年轻人中看到的是一种犹豫、恐惧,一股将人们分开的力量,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恐惧和仇恨的极化现象。这让我非常担忧。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未来对人们来说不会美好。

生活总会有不好的事,总会有冲突。但如果我们没有爱,就无法渡过这些危机,因为这是我们唯一真正的幸福与力量的来源。

《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或者《新约圣经》里的使徒约翰都说过几乎相同的话,“完美的爱驱除恐惧”。原因在于,认知上和哲学上真正的对立面是爱与恐惧,而非爱与恨。恨其实是恐惧的副产物,是恐惧的下游结果。我们社会中这种恐惧流行病正是将我们分裂开来的原因,导致了各种形式的孤独。

那么,恐惧什么呢?答案是,恐惧一切。这种现象令人震惊。

当我看到我的学生们时,我看到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对无关紧要的恐惧,害怕孤独,也害怕亲密,害怕被拒绝。我看到这些恐惧让人们无法去抓住他们需要的机会。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中存在如此多的恐惧?原因很多。比如,我们左翼和右翼的政治领袖试图煽动我们对一切都感到恐惧。再比如,社交媒体也让人们彼此疏远,在现实生活中相互交流的经验越来越少。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在两个方面影响了下一代。第一,我们过度保护他们,给他们提供保姆式的照顾、过度管教以及校园中的各种保护措施,使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任何冲突。第二,我们让他们成为“文化战争”的“儿童士兵”,告诉他们“真正的问题在于跟你持不同意见的人,他们是邪恶的、愚蠢的,如果他们不同意你的生活方式,就是否定你的身份。”作为一个社会,犯下的最大错误之一就是陷入了一种恐惧的对立之中。这导致了我们现在面临的恐惧与孤独的流行病。

七字法则

当我读一本书时,通常记不住内容。所以我总是希望在读书时,作者能在最后给出一个总结,只需在结尾给我一个简短的公式来概括整本书。

我决定这么做。先用几个词概括出错误的做法,然后再用几个词概括出正确的做法。

这里是一个让你走向幸福曲线低谷的公式:

利用人;

爱物;

崇拜自己。

这是整个世界在告诉你该做的事。我们对金钱、权力、快乐和声望的世俗欲望,来自大脑边缘的古老杏仁体。社交媒体、娱乐行业,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化边缘系统,推动我们回归动物本能,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你得到了那艘游艇,你就会终于感到快乐和满足”,崇拜自己,自认为是世界的中心。

最后,我给你正确的公式。它跟错误的公式看似相似,其实,动词变了。

我整本书都在传达这七个字,它是我毕生经验的凝练,也是我信奉的生活法则:

爱人;

用物;

敬畏神。

物,就是要“用”的,损耗就损耗,丢了就丢了。

“爱人”,是爱具体的人,爱你身边的人,甚至爱这个社会上那些你可能不认识的人。

“敬畏神”,如果你有宗教信仰,你会敬畏神。如果你没有,你可以敬畏真理,你可以敬畏道,你可以敬畏智慧,敬畏知识。总之,要敬畏一个比“我”更大的事物。

在书的结语,我说:“我要再次感谢飞机上的那个男人,因为他,我在人生下半场过得既幸福又充实。收起你的好奇吧,至死我都不会透露他的身份。然而,每天我都会想起他。我希望,在死亡到来之前,他能找到平静和喜乐。我希望你也会。

祝你和你的内心都能越来越强大。”

博雅小学堂是普及和传播人文知识与精神的文化平台,致力于亲子家庭的文化养成与终生学习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