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韩信交出兵权,故意贪腐,还会被杀吗?韩信做了两件事注定必死

雁芙说历史 2025-01-28 12:08:40

韩信要想活的话,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把项羽逼进绝路,利用项羽牵制刘邦,他自己再独立出来,自立为王,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然后等时机成熟,再一统天下。

事实上,早在和项羽对峙期间,刘邦就已经把韩信视作一个威胁了,杀心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酝酿的。

在那期间,韩信做了两件事情,让刘邦从此对他产生很强的忌惮之心。

第一件:韩信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汉军东出后,刘邦率领诸侯联军56万攻占西楚国都彭城,但刘邦被胜利冲昏头脑,对项羽缺乏防备意识,很快被反攻。

项羽以3万精锐进攻彭城,杀诸侯联军10万,刘邦惨败而逃,各大诸侯也见风使舵,转投项羽。

此后,在韩信等人的帮助下,汉军逐渐稳住阵脚。

刘邦稳住阵脚后,围绕着荥阳、成皋这两个战略要地与项羽展开争夺,当时魏王豹反叛汉王,派兵截断了汉军退路。

韩信随即出兵击破魏国,俘虏魏王豹,解除了汉军的后顾之忧。

接着,韩信请求刘邦给他曾兵3万,再由他率军北上攻灭赵国、燕国,再挥师向东灭齐国,然后南下断绝楚国粮道,剪除了项羽的羽翼后,再向西与刘邦在荥阳会合,最后与项羽决战。

刘邦于是答应下来,并派张耳也跟着一起去,但韩信出发后,刘邦可就惨了。

他在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开战,结果被项羽压着打,屡战屡败,最后连军队也打光了。

这时,韩信已经灭掉赵国、燕国,大军就驻扎在赵地休整,准备进攻齐国。

刘邦干脆伪装成汉王特使的身份,悄悄进入韩信大军营帐,趁韩信、张耳还在睡觉时,拿走调兵虎符,把军队将领召集起来,进而掌控了韩信手里的这支军队。

等韩信和张耳醒来时,刘邦表示,前线战事吃紧,你俩手里这支军队我先借用一下,至于攻打齐国这事儿,你俩在赵国继续招兵,等招募到足够的兵力,再去攻打。

话音刚落,韩信满脸错愕。

大王啊,您这是唱的哪出啊,我这才刚刚打出点成绩,好不容易带出这么一支生力军,你就来打劫?

但刘邦可顾不上这些,这兵他是要定了,随后好言安慰了他俩几句,就把韩信手底下的精兵给抽调了。

后来刘邦带着这支军队回去后,袭取了之前的教训,只要跟项羽正面交战,他刘邦必败无疑,所以刘邦干脆不打了,改成坚壁清野,避战不出,再命令彭越袭扰项羽的后方以及粮道。

两边就这么对峙起来,但刘邦显然是弱势的一方,根本不敢和项羽硬碰硬地打。

就在刘邦和项羽对峙的当口,韩信攻灭了齐国,项羽让麾下大将龙且率领重兵,号称20万,驰援齐国,结果韩信不仅打垮了楚军,还斩杀了龙且。

当时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围困,局势危急,刘邦本来想着吧,这韩信灭了齐国以后,就可以腾出手来,挥师西进,前来与自己会合,帮自己打击项羽。

谁知,刘邦左等右等,等来的不是韩信的大军,而是韩信的一封邀功信。

韩信在那封信中表示:

“齐国是个狡诈多变、反复无常的诸侯国,南边还和项羽的楚国交界,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齐王来镇守,容易出乱子。请求大王让我韩信暂代齐王的位置,这样对大局更有利。”

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

刘邦看完信中内容后,相当愤怒,当场就破口大骂:“我被项羽围困在这里,日思夜想盼着他能带兵来解围,没想这小子非但不来,竟然还想着自立为王!”

这时,一旁的张良、陈平听到此话,立马踩了刘邦一脚,随即凑近刘邦的耳旁小声说道:

“如今的局势对汉军不利,难道还能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为自己的领地防守。不这样的话,可能会发生变故。”

刘邦这才反应过来,随即脸色一变,当场开启了一段影帝级表演:

“大丈夫平定了诸侯,要做就做一个真王,何必做个代理的假齐王呢?”

说完之后,刘邦接着便派张良前去封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攻打项羽。

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史记》

韩信如愿以偿地做了诸侯王,但这一刻,他在刘邦心里的角色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在刘邦看来,韩信这就是在要挟,仗着自己手里有兵,刘邦又被项羽围困的节骨眼,要挟刘邦给他封王。

也正是这一刻,刘邦心里开始出现了一种隐忧。

他开始思考,如今的韩信,早已不是当初投奔自己的落魄青年,而是一个有兵、有地盘的一方诸侯,而且凭一己之力连续攻灭多个诸侯,连项羽麾下的头号大将也不是他的对手。

这样的韩信,还能像以前那样唯自己马首是瞻吗?

很明显,从韩信请求封他为齐王这事儿来看,以前那个对自己唯命是从的韩信再也回不来了。

就这样,刘邦对韩信已经产生了深深的忌惮,从这一刻起,韩信注定无法善终。

而此时的韩信,也正处于自立为王的最佳时间节点。

项羽因为一直灭不了刘邦,韩信又是一个能左右最终成败的关键人物,所以项羽派使者拉拢韩信。

韩信自己帐下的谋士也在以“兔死狗烹”的道理劝说韩信,并且告诉他,如今的韩信,生擒魏王豹,北灭燕国、赵国,西灭齐国,又破楚20万,斩杀龙且。

像他这样的人物,无论是跟着项羽,还是跟着刘邦,都不会被信任,最终都是死路一条。

如今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自立为王,凭借攻灭燕、赵、魏威名,再广施恩惠,天下诸侯必定臣服,到时候自己统一天下,坐上皇位。

然而,韩信内心陷入了挣扎,想当初他怀才不遇,落魄无比,投奔汉王后,没有任何战功和拿得出手的战绩的情况下,是刘邦无条件信任他,直接让他做汉军统帅。

不仅如此,刘邦还让韩信坐自己的马车,穿他的衣服,吃他的食物。

想到昔日刘邦对他的种种恩惠,韩信终究还是情感战胜了理智,认为汉王不会做出鸟尽弓藏的事情来,挣扎过后,他决定继续效忠刘邦,同时也拒绝了项羽的拉拢。

这个决定,最终还是给自己埋下了致命的祸患。

第二件:与项羽的最终决战,韩信迁延不至。

就在韩信内心陷入挣扎时,刘邦和项羽开始议和,并打成合约,双方以鸿沟为界,各自罢兵,各回各家。

谁知,项羽带着军队返回楚国时,刘邦在谋士张良、陈平等人的建议下,撕毁合约,试图趁项羽不备,以突袭的方式彻底干掉项羽。

于是调集精锐,兵征调韩信、彭越等带兵前来,共同围攻项羽。

结果,就算项羽不备,刘邦还是打不过项羽,汉军与楚军开战后,没几个回合又被项羽给揍趴下了。

然而,韩信、彭越这两个诸侯王,竟然不听刘邦的命令,根本没有带兵过来参加围攻项羽的军事行动。

这让刘邦非常恼火。

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史记》

关键时刻,刘邦只好求教于张良。

张良自然乐于解惑,他告诉刘邦,如今项羽即将败亡,韩信和彭越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当然也就不会来帮忙了。

听完此话,刘邦还是没听懂,随即满脸疑惑地问道:“什么意思?”

张良答:“韩信被封为齐王,是通过要挟的方式得到的,并非大王您的本意,他做这个齐王,心里肯定不踏实。

彭越平定了梁地,他最初就是魏国的一股独立的武装势力,如今魏王豹已死,他也想做个诸侯王,但大王您并未给他封王,他心里肯定有所不满。

为今之计,大王不如将陈地以东至大海这块地封给韩信,将睢阳以北至谷城之地封给彭越,他们得到了好处,自然就愿意出兵了。”

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柰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史记》

这下,刘邦终于听懂了。

道理虽然懂,但刘邦心里的隐忧却更加严重了,韩信已经是第二次跟自己离心离德了,彭越也开始不听指挥。

如果再继续封给他们地盘,这两人必然坐大,到时候尾大不掉,更是祸患。

但眼下汉军已经和项羽再次开战,凭刘邦手里的嫡系军队,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要想彻底灭了项羽,就必须依靠韩信,也需要彭越所部的助力。

无奈之下,刘邦只好同意张良的办法,给了韩信和彭越好处。

果然,这两人收到好处后,屁颠屁颠地就带着大军赶来助战。

不久之后,项羽在汉军的围攻下,最终在垓下之战兵败,自刎于乌江。

项羽死了,刘邦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整个天下,成为皇帝。

然而,刘邦心里的那个隐忧却越来越严重了。

经历了上述的事情后,刘邦对这些异姓诸侯王完全没有任何信任度,他刘邦还没有打败项羽的时候,这些人就已经不怎么听话了,将来要是自己不在了,他们还不得起兵多了汉家天下。

尤其是韩信,他是刘邦最忌惮的一个。

理由很简单,韩信当时的名声和战绩,几乎等同于天下无敌的存在。

刘邦打不过项羽,项羽打不过韩信,所以他刘邦一样也不是韩信的对手,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如果韩信真的有异心,天底下谁能挡得住?

最严重的是,刘邦此时已经确信,韩信跟他早就不是一条心了。

当初韩信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这事儿,本来已经让刘邦对他起了忌惮之心,后来刘邦命令韩信带兵前来参加围攻项羽的军事行动,他甚至都选择无视。

试问,站在皇帝的角度,手下的将领难道不应该是无条件服从皇帝的命令吗?

可韩信作为刘邦的下属,却无视刘邦的命令,拒不服从,最后刘邦给了他好处,他才带兵前来。

对于这样一个不听话,而且能力强到离谱的下属,谁敢用?

谁能不怀疑他有二心?

现在我刘邦还活着,你韩信都敢不听话,将来我要是不在了,谁能制得了?

最关键的是,刘邦已经老了,没几年活头了,可韩信还处于青壮年时代。

因此,在刘邦看来,韩信必须死,留着他一定会成为祸患,为了刘家的江山,必须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韩信主动交出兵权,故意贪腐,刘邦能放过他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首先,刘邦打败项羽之前,韩信做的那两件事情就已经让刘邦对他起了杀心了,一个不被信任的人,他交兵权,贪腐,反而显得刻意为之,只会让刘邦更加不放心。

再退一万步讲,韩信这种天下无敌的人物,当初刘邦前脚把他的精兵抽调一空,他后脚就组建出一支新的军队,然后顺手就把齐国给灭了,接着击溃项羽派来的20万大军,斩杀龙且。

这种厉害角色,就算他交了兵权,哪怕是孤身一人,只要他想搞事情,天底下就没人能拦得住。

最严重的是,刘邦手底下那些从沛县一起出来的老兄弟,没有一个人是韩信的对手,而且这些人有不少还很敬佩韩信。

此外,韩信交了兵权以后,那些跟着他打过仗的旧部是可观存在的,韩信在没有兵权的情况下,如果起兵,是有能力让这些旧部响应他的。

因此,韩信无论如何都必须死,不管他做什么都无济于事。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韩信想要活命,有两种办法。

第一种,就是在请刘邦封他为齐王那次,直接自立为王,并接受项羽的拉拢,让项羽腾出手跟刘邦死磕。

这种情况下,就会暂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然后扩张地盘,等项羽灭了刘邦,韩信再出手灭了项羽,那么这天下就是韩信的了,他非但不会死,还能称帝。

第二种办法,韩信就不能干出主动请求刘邦封他为齐王这种事情,后面更不能不听刘邦的命令,不带兵帮助刘邦围攻项羽。

他要做的就是绝对服从刘邦,刘邦抽调他的精兵,随便让他搞,甚至可以表忠心,要亲自帮刘邦解围。

后面灭了齐国之后,就应该主动带兵来给刘邦解围,让刘邦看到他的忠心。

反正就一句话,刘邦指哪,他就打哪,事后绝不贪功,什么分封王这种绝对不能碰。

因为做了分封王,就等于是有兵有地盘了,那才是最让人忌惮的。

等灭了项羽以后,韩信再主动放弃兵权,像张良那样隐退,或许有一线生机。

因为这种情况下,刘邦对他没有那么多忌惮,在刘邦看来,这个韩信还是很忠诚的,是个听话的下属,还不贪恋兵权,至于动了杀心。

但这不是绝对的,谁也无法确保刘邦100%不会动杀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

因此,两种方法对比之下,韩信的最佳出路就是在封齐王的时候,自立为王,亲自夺取这天下。

参考史料:《史记》

0 阅读:16
雁芙说历史

雁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