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的送水老头,颤巍巍地向警察敬了个礼,说出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请转告杨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 这句话,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拉开了电影《三大队》的序幕。 你或许会好奇,一个送水工,怎么和警察,和“任务”扯上关系?这背后,藏着一个长达十二年的故事,一个关于冤屈、坚持和救赎的故事。
陈思诚,这个名字在国内电影圈可谓是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鬼才,擅长制造悬念,玩弄反转;有人说他江郎才尽,只会炒冷饭,贩卖焦虑。而这部《三大队》,似乎再次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点映口碑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却觉得味同嚼蜡,直呼“无聊”。 那么,《三大队》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它值得到电影院一看吗?
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甚至有些老套:五位刑警蒙冤入狱,刑满释放后,为了洗清冤屈,他们踏上了漫漫追凶路。十二年,七个省,他们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但心中的那团火,却从未熄灭。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经典港片《无间道》或者内地剧《沉默的真相》,都是关于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关于人性的拷问。 但《三大队》并没有像这些经典作品一样,在叙事上做到精巧和深刻。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浪费了一个好题材,浪费了一群好演员。 五个蒙冤的刑警,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性格特点,本可以构成一幅精彩的群像画卷。 例如,魏晨饰演的徐一舟,原本前途光明,却因为这场冤案,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张子贤饰演的廖健,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与儿子相依为命,身上充满了小人物的辛酸;曹炳琨饰演的蔡彬,在经历了商海沉浮后,最终选择回归队伍,却不幸患上癌症,令人唏嘘不已。 每个角色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但电影却选择了将镜头集中在张译饰演的程兵身上,其他角色都成了他的陪衬,缺乏足够的刻画和展现。 这就导致观众无法对这些角色产生共鸣,也无法理解他们追凶的动机。
更让人遗憾的是,“七省追凶”这个本应充满悬念和紧张感的设定,也被处理得平淡无奇。电影在各个省份之间来回切换,却缺乏必要的铺垫和过渡,给人一种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感觉。 每个地方都只是匆匆一瞥,没有深入挖掘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没有展现追凶过程中的艰辛和挑战。 观众看到的,只是主角们不断地奔波,不断地寻找线索,却始终无法感受到那种步步紧逼的压迫感和峰回路转的惊喜感。
演员方面,张译的表现依然出色,他将程兵这个角色的隐忍、坚毅和疲惫演绎得淋漓尽致。 但正如一些观众所评价的那样,张译的表演也出现了一定的“套路化”倾向,一些表情和动作,与他之前的作品,例如《狂飙》和《他是谁》中的人物,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剧本本身的局限性,限制了演员的发挥空间。
而配角方面,张子贤和曹炳琨的表现则让人眼前一亮。张子贤自带喜感,即使不说话,也能让人忍俊不禁,他将廖健这个小人物的无奈和乐观展现得恰到好处。 曹炳琨的表演则更加内敛和深沉,他将蔡彬这个角色的隐痛和挣扎,通过眼神和细微的动作,传递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魏晨的表演则显得有些稚嫩和单薄,与角色的年龄和经历不太相符。
从整体来看,《三大队》并非一部烂片,它有感人的故事内核,有实力派的演员阵容,也有精良的制作水准。 但它在叙事上的缺陷,以及角色塑造上的不足,最终导致了口碑的两极分化。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截至2024年1月23日,《三大队》的点映票房为1213.3万,豆瓣评分7.0,淘票票评分8.9,猫眼评分9.1。 这组数据也反映出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
陈思诚一直以来都以“擅长悬疑”著称,从《唐人街探案》系列到《误杀》系列,他都展现了对于悬念设置和反转剧情的娴熟掌控。 但《三大队》却证明,仅仅依靠悬疑元素,并不能保证一部电影的成功。 一个好的故事,需要有完整的结构,有丰满的人物,有深刻的主题,更需要有恰当的表达方式。
《三大队》的故事本身,其实很有潜力,它探讨了正义与邪恶,探讨了人性和命运,探讨了坚持和救赎。 如果能够在叙事上更加精细,在人物塑造上更加深入,或许能够成就一部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 但可惜的是,陈思诚这次并没有抓住机会,他选择了最安全、也最平庸的叙事方式,最终导致了影片的平庸。
或许,我们可以将《三大队》看作是陈思诚的一次转型尝试,一次从商业类型片向现实主义题材的探索。 但这次尝试,显然并不算成功。 它提醒我们,一个好的故事,不仅需要有吸引人的外壳,更需要有触动人心的内核。 而如何将这个内核,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才是电影创作的关键所在。
最后,让我们回到开头那个送水老头敬礼的场景。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承载着十二年的辛酸与坚持,也象征着正义最终的胜利。 但这种胜利,来得太迟,也太过沉重。 或许,这正是《三大队》想要表达的: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 这,或许才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