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轮战,解放军参战部队出了11名上将,他们都是谁?当时啥职务

柳絮落肩头 2024-12-15 15:23:02

世人皆知两山轮战是我军对越自卫反击战后的一场重要战役,可谁又知道,在这场持续多年的战斗中,我军七大军区都派出精锐部队参战。这些英勇的将士们在滇桂边境的崇山峻岭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战歌。更令人惊叹的是,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竟然走出了11位未来的上将!他们到底是谁?当时又在战场上担任着什么样的职务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共同揭开这段尘封的往事。

一、两山轮战爆发的背景与过程

世人皆知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却鲜有人知晓这场战役背后还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79年3月16日,我军主动撤出越南战场后,越南方面不思悔改,反而得寸进尺。黎笋不顾中国的善意,竟在国际会议上宣称越南"打败了中国"。更为嚣张的是,趁我军主动撤军之际,越军悍然侵占了我国边境的法卡山、扣林山、老山和者阴山等制高点。

这些山头虽然面积不大,却都是军事要地。当地百姓都说:"占据了这些山头,就等于在我们家门口插了一把尖刀!"

1981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边防部队和云南省边防部队按捺不住了。广西前线指挥部派出精锐部队,对法卡山发起进攻。这座山地形复杂,越军在山上构筑了三道防线,还在山顶布置了大量火力点。

但我军将士英勇无畏,仅用3天时间就将越军赶出了法卡山。与此同时,云南边防部队也收复了扣林山。当地群众扶老携幼,端着香茶和点心来慰问将士们,有位老大娘激动地说:"解放军来了,我们终于又能安心种地了!"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老山和者阴山仍在越军手中,当地群众日夜生活在越军的炮火威胁之下。1984年4月,云南军区决定对老山和者阴山发起进攻。指挥部经过周密计划,选择在4月28日凌晨发起总攻。

当时,越军在老山一线布置了两个团的兵力,构筑了数百个火力点和观察所。我军采取了"两翼包抄、中间突破"的战术。经过5个多小时的激战,终于将越军赶下了老山。

但越军并不甘心失败,随后数年间不断组织反扑。为了巩固战果,我军七大军区轮番派出精锐部队驻守。这就是"两山轮战"名称的由来。

在这场持续多年的轮战中,我军采取了"堡垒战"和"零敲牛皮糖"等战术,有效遏制了越军的进攻企图。参战部队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出了"地道战""反地道战"等新战法,为我军山地作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场战役不仅收复了失地,更重要的是打出了国威军威。当地百姓说得好:"解放军一来,老百姓的心就定了。"这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真谛。

二、傅全有与史玉孝的指挥艺术

在两山轮战中,南京军区第一军的表现最为抢眼,而这支部队的出色表现与军长傅全有、政委史玉孝的指挥艺术密不可分。

1984年12月,第一军接到进驻老山的命令。此时的老山阵地形势不容乐观,越军在山顶构筑了三道防线,还采用"掘壕延伸"的战术不断向我军阵地渗透。

面对这种情况,傅全有一反常规。他没有选择正面强攻,而是发明了"挖猫耳洞"的战术。这种战术是在山体上挖掘耳朵状的洞穴,既可以观察敌情,又能防止敌人的炮火。当地战士都说:"这猫耳洞一挖,越军的炮火就像打在棉花上一样。"

不仅如此,傅全有还创造性地提出了"零敲牛皮糖"战术。这个战术的关键是要像吃牛皮糖一样,一点一点地啃下敌人的阵地。这个战术很快就收到了效果。

1985年1月15日,越军对第一军阵地发起进攻。傅全有立即调动部队,在左翼佯攻牵制敌人,同时指挥主力从右翼包抄。这一战,歼敌1300多人,打出了军威。

在政治工作方面,政委史玉孝也有独到之处。他提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要求各级指挥员在作战时既要完成任务,又要注意减少伤亡。为此,他组织了战场自救互救培训,还在每个连队都配备了卫生员。

在一次战斗中,有个战士腿部中弹,卫生员立即用止血带进行包扎,并迅速将伤员送到后方医院,最终成功保住了这位战士的生命。事后史玉孝说:"这就是我们培训的效果。"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军在五个多月的作战中,先后打退了越军两次团级规模、四次营级规模和一百多次连级以下规模的进攻,累计歼敌5200多人,自身伤亡不到200人。

这样惊人的战果背后,是傅全有和史玉孝独特的军事艺术。每次战斗前,傅全有都要亲自观察地形,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而史玉孝则深入基层,了解官兵思想状况,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当地百姓都说:"第一军打仗有一套,不光会打,还特别爱惜士兵。"这句话,道出了傅全有与史玉孝的指挥艺术特点。他们的成功经验,为我军在两山轮战中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参战部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三、战场上的科技创新

谁说两山轮战只是一场传统的阵地战?在这场持续多年的战斗中,我军首次将多项新型科技装备投入实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67军首次使用的无人机侦察系统。

1985年夏天,67军在军长张志坚的带领下进驻老山战场。当时的老山地区常年云雾缭绕,能见度极低,这给我军的侦察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67军大胆启用了当时最新研制的无人机系统。

这种无人机虽然体型不大,但却装备了先进的照相系统。每次执行任务时,无人机都会在越军阵地上空盘旋,将敌军的工事布局、火力配置等情况拍摄下来。一位参战老兵回忆说:"那时候我们看到照片上清晰的敌情,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

不仅是67军,第47集团军也带来了一支特殊的部队——电子对抗营。这支部队的任务是干扰越军的通信系统,破坏敌军的指挥联络。

有一次,越军准备对我军阵地发起进攻,电子对抗营及时发现了敌人的通信信号。他们立即展开行动,用强大的电磁波干扰敌军的通讯设备。结果越军各部队之间通信中断,进攻计划彻底失败。

在山地作战中,我军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新型战术。比如"蛙跳战术",这是一种专门针对山地特点研发的进攻方式。作战时,部队采取跳跃式推进,既能保持攻势,又能减少伤亡。

还有"蚂蚁搬家"战术,这是一种后勤保障新方法。由于山路崎岖,机械化运输困难,部队就采取人力接力的方式运送物资。一位老兵说:"那时候我们一个接一个排成长龙,像蚂蚁搬家一样往山上运送弹药和给养。"

除此之外,我军还在战场上首次使用了新型防弹衣和夜视设备。这些装备虽然在今天看来并不先进,但在当时却是革命性的创新。正是这些科技创新的运用,使得我军在两山轮战中始终保持着技术优势。

更重要的是,这些新装备、新战术的实战运用,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从无人机到电子对抗,从新型防护装备到后勤保障体系,两山轮战成为了我军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实验场。

四、典型战例分析

在两山轮战的诸多战例中,者阴山战役和老山收复战最为经典。这两场战役不仅展现了我军指挥员的超凡智慧,更为后来的山地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

1984年春,31师师长廖锡龙接到收复者阴山的任务。者阴山地形复杂,越军在山上构筑了三层防御工事,还设置了大量的暗堡和地雷阵。面对这种情况,廖锡龙决定采取正面佯攻、背后迂回的战术。

战前,廖锡龙带着侦察兵在者阴山周围转了整整三天。当地一位老猎人告诉他:"山后有条小路,那是我们祖辈打猎时走出来的。"廖锡龙立即派人勘察,发现这条小路虽然崎岖难行,但却可以直通越军后方。

战斗打响后,正面部队展开猛烈进攻,吸引了越军的注意力。与此同时,迂回部队沿着那条羊肠小道悄悄绕到了敌人后方。然而,由于山路难行,迂回部队未能按时到达指定位置。

关键时刻,廖锡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推迟总攻时间20分钟。这20分钟对于战场来说是极其珍贵的,但他认为只有等迂回部队就位,才能确保全歼敌人。

更令人意外的是,当迂回部队终于赶到时,廖锡龙又推迟了20分钟。他说:"疲惫的战士打不了好仗。"果然,当总攻发起时,休整过的迂回部队如同猛虎下山,将越军一举歼灭。

在老山战场上,40师的表现同样精彩。1984年4月28日,时任师长的刘昌友和副师长朱启采取了"两路突进、三点开花"的战术。他们先是派出一支小分队,从老山最险要的悬崖处攀岩而上,打了越军一个措手不及。

当越军调动兵力增援时,我军主力部队突然从两翼杀出,对越军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战斗从凌晨打响,到上午9点,整个老山就被我军收复。

这场战斗中最精彩的要数"老山天梯"的运用。为了解决补给问题,40师工兵在悬崖上开凿了2000多个台阶,还架设了钢索。当地群众说:"解放军把老山变成了登天的梯子。"

这些经典战例充分展现了我军指挥员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善于因地制宜,灵活机动,既重视战术创新,又注重实际效果。正是这种作战思维,让我军在两山轮战中屡创佳绩。

五、将帅群像

两山轮战中走出的11位上将,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轨迹。他们从基层指挥员到高级将领的蜕变过程,见证了这场战役的艰辛与辉煌。

傅全有是这群将帅中最早晋升上将的一位。16岁参军的他,凭借在老山前线的出色表现,从一军军长一路升至总参谋长。当地老兵说:"傅军长打仗有一套,每次战斗前都要亲自到前线侦察地形。"

第二位晋升的是史玉孝。作为第一军政委,他独创的"一个都不能少"战场救护体系,让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保持了最低伤亡。一位卫生员回忆说:"史政委总是说,打仗要打胜仗,更要让战士们平安回家。"

67军军长张志坚的成长之路同样精彩。他带领部队首次在实战中使用无人机,开创了现代战争的先河。一位参与无人机操作的老兵说:"那时候的无人机技术还很初级,但张军长坚持要用,说这是未来战争的方向。"

廖锡龙的晋升之路可谓神速。从31师师长到成都军区副司令,他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这与他在者阴山战役中的出色表现密不可分。一位参战老兵说:"廖师长打仗既大胆又稳重,每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

王祖训和吴铨叙都经历过炮兵岗位的历练。他们在两山轮战中创新性地运用炮兵火力,有效支援了步兵作战。当地群众说:"每次听到炮声,我们就知道解放军又在打胜仗了。"

钱树根和徐永清作为47军和27军的指挥员,创造了惊人的战绩。他们不仅在常规作战中表现出色,还在电子对抗等新型作战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尝试。

朱启和张又侠当时都在14军任职,他们参与了收复老山的战斗。尤其是张又侠,作为一名团长,在松毛岭战斗中表现突出,为日后的晋升奠定了基础。

这些将帅的成长历程表明,两山轮战不仅是一场保卫边疆的战役,更是一所培养将才的大学校。他们在战火中磨练,在实践中成长,最终成为共和国的高级将领。

从连级指挥员到军级主官,从军区高层到军委总部,这些将领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战场是最好的课堂,实战是最好的老师。

0 阅读:3

柳絮落肩头

简介:柳絮落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