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小张(化名)借出13000元给一位熟人,当时说好半年就还,可结果一拖就是七年。平时她也打电话、发消息追过不少回,可每次对方都敷衍:“过段时间一定还”,之后就音讯全无。最近,小张家里出了急事,急需用钱,只好硬着头皮去对方住址讨债。
结果一敲门,出来的竟是一位83岁、拄着拐杖的老大爷——借款人根本不在家。老人告诉小张,他是借款人的长辈,如今独自一人生活,腿脚不便,借的钱的事他也不知情。看老人连日常开销都难以维持,小张当场就傻在那儿:这笔钱到底还要不要?
七年“老账”:要债的辛酸
七年前,借款人满口答应“半年就还”,还写了简单的借条。小张当时念着乡里乡亲,或许还是个熟人,13000元虽然不是小数目,但看对方急用,也就伸手帮了忙。没想到,这一帮就拖了七年。七年里,她不是没催过,只要一提还钱,对方就换手机号、关机或者“过段时间再还”敷衍了事。要不是如今小张家里也急需用钱,她还真不想把事情闹大。可这次上门,却只见到孤零零的老人家,借钱的人早已消失无踪。
讨债遇上断腿老大爷:进退两难
看到老人的情况,小张心里十分不是滋味。老人家说,子女常年在外务工,平时都很少回家,给的钱也不多,他自己只能拄着拐杖在家凑合着过日子。得知小张找上门是为讨债,老人翻出枕头下的一点零散钱,说要替家里人还点儿,可那点钱显然杯水车薪。旁边的邻居也好心劝道:“大妹子,你看老人都这样了,你再怎么样也不能跟他计较。”可小张也有自己的难处:13000元是当时一笔大数目,她自己家里现在也有急事要用钱;但眼前这个八十多岁、腿脚不便的老人,到底不是借钱的人啊。
法律与人情:该如何走下去?
有人建议,小张可以拿着借条去法院起诉,以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毕竟,欠债还钱合情合理。不过,现在连借款人都找不到,执行起来怕是要费一番功夫。更何况,老人日常生活都成问题,根本拿不出钱来。说到底,违法失信的人不见了,受折磨的却是债主和毫不知情的老人。
社区也许可以出面帮忙,给老人申请低保或看护服务,让他不用再孤苦无依;对小张来说,通过法律渠道找回自己的血汗钱,也比让老人替子女背锅要妥当多了。
这事儿说到底,最重要的是“诚信”二字。有借有还,本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规则。借款人一味逃避,连自家长辈都不管,最后反倒让讨债人和老人一起难受。希望在法律和社区的帮助下,老人能得到照顾,小张也能顺利拿回属于自己的钱,别让好心帮忙的事儿最后变成了一场让人心寒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