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修道秘笈,做到这6点,人生就接近圆满了

代菩提心觅 2024-08-23 15:17:07

《道德经》虽只有短短五千言,但其中的智慧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十章里,为我们讲述了6条修道秘笈。

若能参透悟透,就可以成为得道之人,人生自然圆满无缺。

具体是哪6种方法呢?接下来让我们一一来感悟:

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释义:灵魂跟肉体融为一体,能永不分离吗?

有人会感到奇怪:我的灵魂跟肉体不是在一起吗?要是分开了,不早就没生命了?

其实这里的灵魂主要指人的精神,或者说心思。“载营魄”就是说精神安住于身体。

我们不妨自己检查一下,身体和精神有没有合一?心思是不是经常游离在身体之外?而我们的身体是不是也会经常不听灵魂的指挥?

外界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干扰,损耗着我们。

若我们的心念总是追随着外物飘荡,不放在自己身上的话,就会:

站没站相,坐没坐相;食不知其味,夜不能安寐,最后身心俱疲。

唯有时刻让身心合一,保持一种“自我觉知”的状态,才能更加清醒地活着。

二、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释义:专注于呼吸,聚集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

初生的婴儿是柔和而温顺的,他们心思纯真而单一,对世界有无限的接受度。

世上不被琐事所烦恼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圣人,一是婴儿。

婴儿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一切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不去思考,自然也就不会有烦恼和痛苦。

他们的灵魂和身体高度和谐统一,聚集自己体内精气而长久保持一种柔软体态。

“柔弱胜刚强”,人是生而柔弱,死而坚硬的,故若想长盛不衰,就要学习婴儿的柔软。

要像婴儿一样无欲无为,顺应自然的本性,不添加任何人为的因素,这就是老子“专气致柔”的精髓所在。

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释义:洗净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

“自我反省”是修身的重要功课,我们需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心灵的尘埃,并去清除它。

坏情绪是尘埃,坏心眼是尘埃,欲望太多是尘埃,偷懒是尘埃,想占别人便宜是尘埃.....

用智慧去观照自己的内心,看是不是已经不染一物,纯净无暇了?

通过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四、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释义: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按照“道”的标准来行事,做到无为而治吗?

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再小到一个家庭,总要有人来管理。

你若是那个管理者,能做到一切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处理事情吗?

判断一个领导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究竟有多忙,而是看他的影响力有多大。

一个领导外出一个月,公司照样高效运行,员工们都竭尽全力,这不是说这个领导可有可无,而是说这个领导的个人魅力有多大。

他使得员工个个具有主人翁精神,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不用他操心,所以他能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与他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

五、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释义:外界的信息从天门一拥而入,你能做到安宁而平和吗?

天门,就是与外界交流的门户,包括眼、耳、口、鼻等感官。

当我们的感官接触到外界信息之后,会条件反射地产生一些变化,于是欲望生灭不息,念头纷至沓来。

比如:人在没看到钱时,想得是一定会守住道德底线。但若有人把一大堆钱放在他面前,他就难以把持住自己,做出了有悖良心之事。这就叫“见钱眼开”。

这个时候,若我们能定得住,守得住,做到意无所动,心无所动,就是考验我们修身功夫的关键所在。

修行,就是在红尘中百炼成钢,把每一次考验当作阶梯,才能一步步成长。

六、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释义:四方的道理都通达,能做到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而不以自己的巧智去改变自然规律吗?

明白四达是修身的最后一关,到达这一境地,人已经能通达万事万物的道理,十方通达,无所不知。

但老子提醒到,即使到了这一境地,也一定要做到“无知”,就是不使用任何心机。

真正的高人,不显自己的能力,如天地一样公正无私;

真正的高人,不耍半点儿心机,如天地一样齐物以待;

真正的高人,不玩弄神通,不违天意,顺道而为;

真正的高人,永远保持对世界的敬畏与好奇,知道自己“无知”,所以才能真正地明白这个世界。

老子告诉我们:修道之人,要让精神不离开自己的形体,像婴儿那样保持纯真、柔软的本性。

洗净内心的尘埃,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不可为外境而动心分神。

不耍心机,与自然大道合而为一,这就是最高境界的德行。

点个赞吧!愿您能悟透大道,获得真正的幸福!

2 阅读:75

代菩提心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