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季风裹挟着盐雾掠过东营港,这座因石油而兴的工业重镇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能量转换。当宁德时代150亿元投资的零碳产业园正式落地时,这里的产业的竞争规则将被悄然改写。
这座规划年产能40GWh的超级工厂,既非选址长三角产业集群带,也未落子西部绿电富集区,而是执拗地锚定在胜利油田腹地——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抉择背后,我们不禁要问,东营为何能引来宁德时代的投资?
在传统认知中,东营的石油基因似乎与新能源革命存在天然隔阂。这座贡献了全国陆上油田1/5产量的城市,石化产业链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地下纵横交错的输油管道如同维系城市命脉的血管。

东营市的石油公司
但宁德时代看到的,正是这种强烈反差中蕴藏的战略机遇。
当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真正的零碳革命必须发生在传统能源的"心脏地带",而非在新能源的舒适区修修补补。
东营的独特禀赋构成了绝佳试验场。这里不仅是环渤海地区唯一同时具备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装机、百万吨级二氧化碳捕集能力的城市,更坐拥连接京津冀与长三角的黄金区位。
产业园选址的微妙之处在于,其50公里半径内既分布着胜利油田主力采油区,又聚集着已并网风电和光伏项目。
这种新旧能源的贴身博弈,恰好为"绿电替代"提供了精准的计量场景:产业园通过风光储一体化系统直供的绿电,将首先满足半径30公里内油田设备的用能需求,实现替换工业用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精准减碳。
而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藏在黄骅港的货轮汽笛声中。东营500公里海运半径覆盖日韩主要港口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前哨站。
产业园生产的每块电池或将附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这种"零碳通行证"对出口占比超过30%的宁德时代而言,既是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盾牌,更有望成为刺向竞争对手的利剑。
据了解,在这次招商中,东营市成立高规格工作专班,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对接宁德时代,针对项目审批、人才引进等痛点提供定制化服务。
例如,针对宁德时代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东营联合高校设立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定向培养储能技术、电池材料等专业人才,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这种“链式服务”不仅加速项目落地,更让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动能。
此外,东营的“零碳城市”顶层设计与宁德时代的战略高度契合。双方计划共建全域零碳示范城市,通过政策创新推动绿电交易、碳普惠等机制落地。这种政企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了“零碳转型”的可复制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