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亏63亿,娱乐巨头华谊兄弟跌落神坛,从背刺星爷时就早有预兆

青梅旭史 2024-12-19 15:59:45

作为曾经对于华语电影影响最深的一个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可以说撑起了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的半壁江山,然而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如今却是光彩不在,甚至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了整个行业的弃子。

而这一切的原因,虽然与如今行业的革新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很多人其实也明白,当华谊兄弟,当初选择背刺周星驰的时候,或许就已经走入了陌路。

那么为什么说华谊兄弟的陌路与周星驰相关?他们之间又到底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辉煌不再

华谊兄弟,这个曾经在中国影视行业呼风唤雨的名字,如今却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2023年11月15日,华谊兄弟正式宣布裁员,并对外公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四年内累计亏损高达63亿,这个数字一出来,整个影视界都为之震动。

曾经的行业龙头老大,如今却不得不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其衰落之势已不可逆转,华谊的没落是日积月累问题堆积的结果,最终一下子爆发了出来,其中,与喜剧之王周星驰的合作纠纷,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成为了华谊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背刺周星驰

2013年,在著名导演冯小刚的牵线搭桥下,华谊兄弟与周星驰合作拍摄了电影《西游降魔篇》,当时,周星驰在电影圈的影响力无人能及,几乎是票房的保证。

双方对这部电影的票房预期都非常乐观,并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如果票房超过5亿,周星驰将获得8000万的分红,《西游降魔篇》上映后票房火爆,结果竟然破纪录地冲到了12亿,分红时分,华谊兄弟却反悔了,不肯给周星驰支付那8000万的分红款。

尽管这笔钱与12亿的总票房相比只是一小部分,但华谊兄弟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周星驰的极大不尊重,也暴露了其短视的商业策略,周星驰生气了,直接把华谊兄弟告上了法庭。

然而,由于双方当初只是口头协议,并没有签订正式合同,周星驰最终败诉,虽然华谊兄弟赢得了官司,但却输掉了人心,也失去了与周星驰这位票房保证的长期合作机会。

此后,周星驰与其他影视公司合作,接连推出了《美人鱼》、《美人鱼2》、《新喜剧之王》等高票房影片,《美人鱼》这部电影可是创下了中国内地票房新高峰,票房超过了30亿,是头一个迈过这个门槛的电影呢。

看着周星驰的电影一部接一部地创造票房奇迹,华谊兄弟只能望洋兴叹,悔不当初,他们为了区区8000万,却失去了一个长期合作的伙伴,以及未来可能获得的巨大利润,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周星驰事件,只是华谊兄弟衰落的一个缩影,它暴露出公司在商业决策上的短视和缺乏契约精神,也为其日后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内部的竞争和人才的流失,如同慢性毒药,逐渐侵蚀着华谊兄弟的根基,曾经星光熠熠的华谊,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人才凋零的?

一哥一姐之争

华谊兄弟的衰落,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内部的管理问题和人才流失也是重要原因,华谊兄弟当时遭遇了不少麻烦,内部竞争激烈,关键艺人纷纷离开,管理层也动荡不安,公司状况挺糟的。

首先,华谊兄弟内部的竞争异常激烈,尤其是在“一哥一姐”的争夺上,更是白热化,这种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艺人的潜能,但也容易造成内耗,甚至导致艺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除了“双冰之争”,华谊的“一哥”之争也同样激烈,黄晓明和邓超,两位实力派男演员,也为了争夺“一哥”的地位,展开了竞争,然而,这种竞争最终也没有给华谊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收益,两位“一哥”最终都选择离开华谊,去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了艺人之间的竞争,华谊兄弟的人才流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中,金牌经纪人王京花的离开,对华谊的打击尤为沉重,王京花在华谊任职时,成功推出了陈道明、胡军、李冰冰和范冰冰等众多当红明星。

她的离开,带走了大量的艺人资源,也让华谊元气大伤,如果说内部竞争和人才流失是慢性毒药,那么投资失利和战略失误则如同致命一击,加速了华谊兄弟的衰败,那么华谊兄弟为何会逐渐陷入困境,都是因为哪些错误的投资选择?

投资失利与战略失误

内部竞争和人才流失固然是华谊兄弟衰落的重要原因,但真正使其走向深渊的,却是投资失利和战略失误,一系列错误的投资决策,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最终压垮了这个曾经的影视帝国。

除了电影投资失利,华谊兄弟在其他领域的投资也屡屡碰壁,他们曾与《奔跑吧兄弟》所在公司签订对赌协议,试图通过投资综艺节目来获取高额回报。

然而,对赌协议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旦目标未能达成,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冯小刚的那场对赌协议,实际上成为了华谊兄弟衰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冯小刚曾经是华谊兄弟的王牌导演,他执导的电影为华谊兄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手机2》事件一出,冯导的名声和票房吸引力都大受打击,除了对赌协议,华谊兄弟还进行了一些盲目扩张和高价收购,他们砸了不少钱买艺术品,想通过投资艺术市场来拓宽业务范围。

但是,这些投资并没有给华谊兄弟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让公司财务状况更加紧张,国家发布的“限薪政策”和提升影视作品品质的要求,对华谊兄弟的运营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过去,华谊兄弟依靠明星效应和IP效应,可以轻松获得高票房,实行了“限薪令”之后,明星的片酬被限制了,这导致影视剧的制作费用也跟着下降了,华谊兄弟的竞争力慢慢减弱,这让公司经营状况更加艰难了。

华谊兄弟的落幕

回顾华谊兄弟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他们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在早期,华谊兄弟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大胆的投资策略,成功投资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例如《唐山大地震》、《宝贝计划》、《非诚勿扰》等。

这些电影的成功,为华谊兄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声誉,也奠定了其在影视行业的龙头地位,在巅峰时期,华谊兄弟拥有300多位签约艺人,市值一度达到900亿。

然而,随着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华谊兄弟逐渐走向衰落,如今,华谊兄弟的创始人王中军、王中磊兄弟为了偿还巨额债务,不得不变卖房产和艺术品,曾经风光无限的影视帝国,如今却落得如此田地,令人唏嘘不已。

华谊兄弟的衰落,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一个行业的缩影,它警示着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进行战略调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过度迷恋明星效应、没做好长期发展计划、盲目扩大规模,这些都是华谊兄弟没落的关键因素,这些教训,值得所有企业深思,华谊兄弟的故事,是一个从辉煌到衰落的悲剧,商业竞争里,没有谁会一直领先。

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就得随时调整策略,勇于创新,而那些曾经的辉煌,最终也只能成为历史的尘埃,供后人凭吊。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8

青梅旭史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