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在月子期间(产后6-8周)是身体恢复的关键时期,科学的护理和合理的调养能帮助身体更快康复,同时为哺乳和育儿打好基础。这篇文章在发布后更多的是希望能让照顾产妇生活起居的宝爸及其他人看到,能更好的注意产妇的生活起和情绪变化,让产妇能更好的身心健康。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重点事项:
一、身体恢复注意事项
1.充分休息
保证每天8-10小时睡眠,尽量与宝宝同步作息,避免劳累。虽然说产妇和宝宝不可能做到同步休息,但是尽可能的做到宝宝睡着了产妇能好好的进行休息,因为对于高需求的宝宝来说真的是超级废妈的,所以希望除了哺乳外尽可能的让产妇好好休息,宝爸要关心产妇的休息时间。
避免久站、久坐或提重物(超过宝宝体重),防止子宫脱垂或腰肌劳损。产后身体大损,顺产的阴道损伤及剖腹产的刀口等一系列伤害都需要及时的恢复,所以产妇需要合理的活动但是不可久站或者久坐。
2.伤口护理
顺产侧切/撕裂:每日用温水冲洗,保持干燥;如红肿、疼痛加剧需就医。剖腹产:避免腹部用力,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或感染,2周内避免淋湿伤口。按照医生嘱咐按时换药,保持刀口清洁,出院的时候可以跟医生开涂在刀口的药,回家自己按时换药和清洁,还要注意刀口增生,如有此类问题及时咨询医生,按时涂药。
3.恶露观察
产后1-3天为鲜红色,逐渐变淡(4-6周排净)。做到及时的清洁,警惕异常:恶露突然增多、有臭味或持续鲜红色,可能是感染或胎盘残留。如有此类问题发生一定要及时的咨询医生,问题严重的要及时就医。
4.适度活动
产后24小时可下床轻微走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恶露排出,但避免剧烈运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下床轻微走动,走一会休息一会,不可长时间走动,但也不可一直躺着,这是不利于恢复的,剖腹擦还能产后需要排气,多轻微走动有助于排气。
二、营养与饮食
1.饮食原则
分阶段进补:
第1周:清淡易消化,以流食为主(如小米粥、蔬菜汤),排恶露为主。
第2周起:逐步增加蛋白质(鱼、蛋、瘦肉)、补血食物(猪肝、红枣)。
避免油腻浓汤(易堵奶),可喝清淡的鲫鱼汤、丝瓜汤。这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堵奶真的很痛,堪比生娃的疼了,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清淡。
少吃生冷、辛辣、腌制食品,预防便秘或宝宝肠胃不适(通过母乳)。刚出生的婴儿在母乳时产妇一定要注意饮食,宝宝肠胃娇嫩,还没有发育完全,很多食物是消化不了的,尤其辛辣刺激的会引起宝宝肠胃不适,所以一定要注意饮食。
2.关键营养素
产妇是非常虚弱的,且激素水平还未恢复到孕前状态,要及时补充钙(牛奶、芝麻)、铁(红肉、菠菜)、DHA(深海鱼)、维生素(水果蒸热吃)。哺乳期每日需多摄入500大卡热量,但需均衡,避免过量脂肪。
三、哺乳与乳房护理
1.尽早开奶
产后1小时内让宝宝吸吮,刺激泌乳,这也有助于子宫复旧;按需喂养(每天8-12次),初乳富含抗体,不要浪费。
2.预防乳腺炎
避免压迫乳房,每次哺乳后排空残奶(手挤或吸奶器)。出现硬块可冷敷,可以用生姜片或者薄薄的土豆片冷敷(非热敷),并让宝宝多吸或找通乳师。
3.乳头护理
破裂时涂羊脂膏或乳汁,哺乳后保持干燥;纠正宝宝衔乳姿势。
四、心理调节
1.关注情绪变化
产后激素波动易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敏感,家人需多包容和支持。如持续两周以上情绪抑郁、失眠,警惕产后抑郁症,及时就医。
2.减少压力
不要过于着急恢复,不要苛求自己“完美”,家务可交给家人或月嫂。产后修复需要一定的节奏进行的,过于急着恢复反而对身体不好。每天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如听音乐、短时间阅读。
五、环境与生活习惯
1.居室环境
保持通风(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温度22-26℃为宜,避免直吹风。减少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2.个人卫生
每天温水擦浴,伤口愈合后可以淋浴(不超过10分钟),避免盆浴。刷牙用软毛牙刷,饭后漱口;洗头后及时吹干。
3.禁忌提醒
避免同房(产后6周检查后再恢复)。
不盲目使用收腹带(剖腹产需遵医嘱)。
六、需要就医的情况
发热(>38℃)、剧烈腹痛或头痛。
恶露异常、伤口红肿流脓。
乳房红肿热痛伴发烧(乳腺炎迹象)。
情绪严重失控或有伤害自己/婴儿的念头。
小贴士
中医调理:根据体质可适当用食疗(如黄芪炖鸡补气,红豆汤利尿)。
产后复查:42天检查子宫、盆底肌恢复情况,及时修复腹直肌分离或盆底肌松弛。
科学坐月子的核心是“休息+营养+心情”,避免盲目遵循传统禁忌(如不刷牙、完全卧床)。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必要时咨询医生或专业月嫂。祝宝妈顺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