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贰玖
2017年,中国贵州黔南独山县的深山里,一个外国家庭花费200万美元,包下了一片田地。
他们一家五口,金发碧眼,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皮肤晒得焦黄,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和当地农民没什么两样。
他们是谁?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可大洋彼岸的比利时却已经是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超1万美金。
而凯文一家作为当地的中产阶级,更是过着令人艳羡的富裕生活,父亲帕特里克是司机,母亲海蒂是医生。
两人收入丰厚,住着宽敞的房子,拥有汽车,周末会开车去野餐,孩子们在草地上无忧无虑地奔跑玩耍,生活惬意而幸福。
原以为日子将一直这么过下去,然而2000年,海蒂的生活却被妹妹的一次贵州义工经历彻底改变了。
2000年,海蒂的妹妹跟随一个慈善组织去贵州山区支教,回来后跟姐姐讲述了当地居民的贫困生活,以及简陋土房里的场景。
海蒂听后深受触动,也想去贵州亲眼看看,到了贵州后,海蒂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村民们衣衫褴褛,大多都在山路上赤足而行,住的是简陋土房,缺衣少食,但即使生活艰辛,孩子们脸上依然洋溢着纯真的笑容。
看到有外国人到来,村民们却热情好客,微笑着邀请海蒂姐妹俩进屋喝水…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海蒂。
她从未想过,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竟然还有如此困苦的地方,海蒂内心酸涩,决意要为贵州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义工结束后,海蒂把在贵州的所见所闻告诉了丈夫,夫妻俩一合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放弃比利时的优渥生活、举家移民到中国贵州定居!
2002年,凯文一家五口带着变卖所有家产而来的200万美元,和简单的行李,来到了中国贵州。
初到贵州,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都让凯文一家措手不及。买菜、问路都成了难题。
三个孩子在学校也因为语言不通难以融入,金色的头发和白皙的皮肤让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被围观。
无奈之下,凯文父母只能让孩子们在家自学,自己则一边做义工,一边努力适应着陌生的环境。
虽然生活上困难重重,但凯文一家帮助当地村民的决心却始终没有动摇。
他们资助贫困学生,为病人垫付医药费,用自己的积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使生活因此变得更加拮据也毫无怨言。
这些善举,都被独山县的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表达感谢,乡亲们也向这个外国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
淳朴的村民们教凯文一家说中文、带他们去体验当地生活,帮他们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应。
只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加上凯文父母乐善好施,经常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导致他们原本就不多的积蓄迅速减少。
为了省钱,一家人不得不搬到租金更便宜的房子里,面对困境,凯文一家没有退缩,他们相信,精神上的富足远比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文一家逐渐克服了语言障碍,适应了贵州的饮食,学会了用筷子,和邻居们也能用简单的中文交流。
凯文兄弟俩更是交到了许多中国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2011年,凯文一家回到阔别已久的比利时,然而故乡的一切却让他们感到陌生,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开始不适应了。
他们像局外人一样格格不入,找不到归属感,这次短暂的“回乡之旅”反而让凯文一家更加坚定了留在中国的决心。
2017年,凯文一家在贵州山区租下了一片荒地,开始经营农场,从城市家庭到“中国农民”,角色转变并非易事。
清理杂草、学习种植养殖,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凯文和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皮肤晒得黝黑,手脚也磨出了老茧。
虽然辛苦,但凯文和父亲却乐在其中,他们亲手播种、耕耘,着一股韧劲,硬是在这片荒地上收获了粮食、蔬菜和水果。
同时也收获了喜悦和成就感,一家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外国人也能在中国农村扎根,也能成为地道的“中国农民”。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凯文突发奇想,将自己一家人在中国山村务农的日常生活拍成视频,分享到网络平台。
视频里,他们一家人顶着外国人的面貌,却说着流利的中文,干着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活,这种反差感意外让视频走走红。
吸引了许多网友关注,凯文一家成了“网红”,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洋农民”。
农场的生意也随着凯文走红而越来越好,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母亲海蒂经常感慨:
“我们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中国已经是我们的家了。”
如今,凯文一家不仅实现了经济独立,更重要的是找到了精神家园,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的人们,他们把这里视为永远的家。
从比利时中产到贵州农民,凯文一家的“中国情缘”还在继续。
参考资料:
【1】Kevin一家在贵州:
https://space.bilibili.com/3493273693849731?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2】新华社《比利时青年在中国西南大山做“快乐农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275344053554442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