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杜聿明已经不再是战犯身份。他当时的职务是文史专员,以全新的身份在新中国重获“新生”。
这位昔日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生活在新中国里,获得了太多感动。悔悟、改过、重新生活,甚至在国庆典礼上,也给他留了一个位置,让他又惊又喜。
在这一年的盛大庆典中,他看到了新中国的蜕变,看到了人民脸上洋溢的笑容,也看到了曾经在战场上交过手的熟悉面孔。
当他开国中将吴瑞林出现在他面前时,杜聿明脸上的笑容很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惊讶。他和吴瑞林交谈时,他最终还是没能忍住,问出了心中的疑惑:“你,你不是已经死了吗?”
吴瑞林将军
看到杜聿明疑惑的表情,听到杜聿明颇为惊讶的问话,吴瑞林不禁哈哈大笑。
吴瑞林当然没死,他不仅没死,而且在那次与杜聿明交战以后,还一直活跃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如今已经是新中国的开国中将。
杜聿明为何会如此发问?其实这确实不怪他,毕竟从当年的情况来看,吴瑞林将军能够活下来的机会实在太小,杜聿明没想到,也是情理之中。
蒋介石嫡系爱将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前夕,蒋介石认为龙云的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为此,他将自己的爱将杜聿明电召至重庆面授机宜,命他以武力方式解决龙云问题,如有需要,甚至可以派坦克、大炮、飞机轰炸五华山。
显然,蒋介石已经下定决心,要对龙云动手了,而且是下狠手。但杜聿明没想到的是,蒋介石下达该命令后,竟然又给杜聿明下达了一道严令:“确保龙云生命安全!”这让杜聿明感到十分为难。
杜聿明与龙云的政治立场虽然不同,但私交还算不错。他不能违抗蒋介石命令,也不想伤害龙云。但五华山只是一个弹丸之地,既要进行轰炸,又要确保龙云安全,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命令,他能不为难吗?
杜聿明回昆明以后,一直拖到9月底,也没想到万全之策。蒋介石见杜聿明迟迟没有动作,颇为不满,派王叔铭亲自跑了一趟昆明,给杜聿明下最后通牒。
此时,杜聿明心里很清楚,龙云断然不会乖乖接受蒋介石将他调离云南的命令,动用武力已经是势在必行,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为了确保龙云生命安全,又避免自己意外害死龙云而陷入舆论漩涡,杜聿明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杜聿明复电蒋介石时,没有直言自己的难处,更没有表示出丝毫为自己考虑的意思。反而处处替蒋介石着想,称大面积炮轰五华山,容易波及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届时,学潮四起,恐怕会陷入被动局面,对政局不利。
不得不说,杜聿明是了解蒋介石的。蒋介石有三大特点表现得最是鲜明,死要面子、爱越级指挥、害怕闹学潮。杜聿明此举可谓直戳要害,让蒋介石的气势顿时矮了三分,最终选择妥协,按照杜聿明的思路,让他采取武力解决,但可以不动用大炮和飞机进行轰炸了。
如此一来,杜聿明完美解决了难题,既完成了蒋介石交代的任务,又保证了龙云的安全。只不过,杜聿明武力逼迫龙云这件事儿,闹得动静还是太大了,以至于始作俑者蒋介石,也不敢站出来承认是自己所为。
为了平息众怒,蒋介石不得已将杜聿明给推了出去,让他替自己顶罪,还象征性的将他给撤职查办了。杜聿明当时是什么心情,未见史料记载,但这种事情发生在谁身上,恐怕也高兴不起来。
蒋介石
不过,杜聿明听了蒋介石的想法以后,不仅没有恼怒,还一本正经地说道:“一切听您安排,为了国家利益,决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蒋介石听了这番话,十分高兴,答应他日后有机会一定重用。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杜聿明对蒋介石很了解,他能成为蒋介石的爱将,绝非偶然。同时,杜聿明也是一位颇具军事才能的将领,每当战事进行到关键时刻,尤其是其他嫡系将领在战场上表现不佳时,蒋介石总会想到杜聿明,盼望他能力挽狂澜收拾残局。
杜聿明进军东北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以后,一直密谋挑起内战的蒋介石心急如焚,向美国求助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运兵,四处抢占重点城市。
东北地区属于战略要地,蒋介石提出抢占东北的想法后,询问杜聿明的建议。杜聿明当时只给出一句话,定下了国民党军未来在抢占东北时的调子:“非武力不能解决。”
蒋介石和杜聿明的想法达成一致后,抢占东北的军事行动,就交给了杜聿明来完成。11月初开始,杜聿明率军向东北进发,在美舰的支持下,实现了海陆同时进军东北的战略目标,迅速从苏军手中接收了大量重点城市,如沈阳、葫芦岛、营口、秦皇岛等等。
随着东北民主联军战略撤退以后,杜聿明进占的速度更快,一时间春风得意。国民党军凭借杜聿明的这次快速进占东北,将不少重点城市都划入掌控区,获得了一定的军事优势。但国民党军肆意挑起内战的举动,也在国内引起一片哗然,谴责之声四起。
纵观历史,蒋介石这位独裁者,在民族大义面前,从来都没有做出过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决定。面对向往和平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他被迫提出和谈,同时又给杜聿明发密电,让他加快抢占东北的脚步。
杜聿明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时,可谓不遗余力,在进入东北很长一段时间内,利用武力与假和谈的阴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杜聿明所做之事,毕竟是违背全国人民向往和平意愿之事,令他的心理压力很大。
同时,他因为进占东北的军事行动,日夜操劳,身心俱疲之下,终于体力不支,病倒后被秘密送往北平救治,最后割去一个肾才暂时解决病患问题。
杜聿明
彼时,东北战局十分紧张,国民党军抢占的大城市虽然多,但解放军也在东北很多地方建立了根据地,利用运动战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与国民党军形成了对峙。
杜聿明是蒋介石倚重之人,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离不开杜聿明,仅仅术后一个月,杜聿明就不得不停止休养,急匆匆赶回了东北。
杜聿明心情急迫,刚刚返回东北不久,就密谋了进军四平的计划,利用猛烈的炮火优势,强行侵入了四平。四平落入敌人之手后,令东北的局势更加紧张,为了扭转战局,林彪决定对四平发起强攻,重新夺回四平。
不过,东北民主联军和国民党军相比,武器装备落后太多,而且又缺乏重武器。尤其是敌军占据地利优势,固守防御工事,想要正面与敌军打攻坚战,获胜并不容易。战役打响之后,战况异常激烈且艰难,很快就陷入僵持状态。
急电为了削弱敌人的力量,林彪紧急电令吴瑞林,命他率部前往鞍山,限48小时内打响第一枪。
林彪下达该命令的意图,是希望吴瑞林部能够牵制鞍山之敌,协助四平攻坚战。按照林彪下达命令时的战况来看,这个命令并没有任何问题,但问题在于,电报不是电话,并非是实时通讯,既需要接收信号,又要找人解密、翻译,后续工作一大堆。
在大雨天气和电台功率等因素的影响下,林彪的电令意图完全翻译出来并送达吴瑞林时,时间距离林彪发送电令的时间已经过去整整4个多小时。对于瞬即万变的战局而言,这4个多小时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很多情况都会因此而改变。
吴瑞林接到电令时,距离鞍山的距离在121公里左右,由于当时天降暴雨数日,导致道路泥泞,河流水位暴涨。
最重要的是,此去鞍山的途中,中间横亘着五条河流,若是48小时行军确实还有一拼的可能,但如今时间已经过去数个小时,且部队尚未出发,也没有做好急行军的准备,想要按照林彪电令中要求的时间进抵鞍山,已经绝无可能了。
这该怎么办?
独立师的大多数领导,想法都是马上集合军队,以最快的速度向鞍山进发。虽然时间上已经断然来不及,但总算是可以尽量弥补,以免延误更久。
吴瑞林的想法却与他们有所不同,他的想法是,林彪电令的军事意图是分散敌军力量,协助主力部队进攻四平。所以,这道命令的关键不是打鞍山,而是要在48小时内吸引敌军更多的兵力。
四平街
吴瑞林提出,奔袭鞍山已经不可能了,不如就近强攻大石桥。大石桥乃战略要地,是敌人必救之地,虽然强攻此地容易遭到敌人合围,却能更快的达到吸引敌人兵力的目的,减轻友军进攻四平的压力。
吴瑞林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均是大惊。这样做的危险系数极高,而且又是违抗军令之举,立即遭到众人反对。吴瑞林对此并不意外,虽然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说法,但也有“服从命令是军人天职”的铁律,他们的劝阻是出于善意,也是正义。
不过,非常时期要用非常手段,吴瑞林详细向大家讲解了自己的想法,又结合当前战局进行了分析。最后,他又向大家保证,一旦事后出现任何问题,一律由他一人负责。在吴瑞林的劝导、解释下,众人彻底理解了他的想法,纷纷表示支持。
军中意见取得一致,独立师迅速起兵,一路高歌猛进,直扑战略要地大石桥。随着独立师的炮火轰击大石桥,如同一颗巨石砸在了平静的水面,顿时引起了一阵惊涛骇浪。倒不是独立师的攻势有多么猛烈,只是独立师此举实在出乎了蒋介石的预料。
此刻,蒋介石已经来不及搞清独立师进攻大石桥的战略意图,他只知道,大石桥不能丢,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随着蒋介石的一道电令发出,三个师和一个保安团的兵力停止了支援四平的脚步,转而向大石桥进发。
三倍有余的敌军来援,吴瑞林不惊反喜,与国民党军各部不同的是,吴瑞林从来不会想着保存实力,只会想着自己多吸引一些敌人,四平苦战的友军肩上就少一分重担。吴瑞林随之下令加强火力,全歼大石桥守军,他要吸引更多的敌军来援。
吴瑞林率部在敌人援军到来之前,顺利击溃大石桥守军以后,又设伏打援,似乎他才是兵力占优的一方。敌军三个师的援军率先赶到大石桥附近,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就遭到独立师的一阵炮火猛轰,顿时阵脚大乱。
四战四平作品
独立师此刻在这里设伏,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石桥原本的守军已经被击败了。来源的三个师有些弄不清状况,没敢轻易与独立师交火,等他们稳住阵脚,商讨对策时,吴瑞林已经率领独立师迅速撤离了。
敌人援军不清楚独立师动向,还在商讨如何进攻独立师据守的大石桥,等他们商讨完毕,按照计划发起进攻时,这才发现吴瑞林的独立师根本就没在这里死守,早就不知道去向了。既然独立师不想占领大石桥,那么为什么要猛攻大石桥呢?来援的三个师长面面相觑。
事后,吴瑞林“违抗军令”这件事儿,并未被追究。组织上认真衡量了当时的情况后,还专门给吴瑞林发了贺电,肯定了他的做法。从这件事来看,吴瑞林当时已经是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可以透过战局看本质,在关键时刻有担当,这才成就了“双拐将军”的名号。
十万敌军蒋介石明白了吴瑞林率部攻打大石桥又撤退的真实意图后,恼羞成怒,立刻电令杜聿明,命他势必要挽回颜面,不能放过吴瑞林。杜聿明一向以蒋介石马首是瞻,得令以后,立刻调集10万大军向吴瑞林部合围而去。
从当时的战况来看,吴瑞林率领的独立师仅有15000人左右,武器装备也不是特别好,对国民党军的威胁并不是特别大,完全没有必要从主要阵地撤出来十万大军去“围剿”。杜聿明这种做法,已经近乎是为老蒋个人报私仇了。
敌军十万,来势汹汹!
独立师很快就被高机动性的国民党军团团围住,受困险地。此刻形势虽然危急,但仍属牵制敌军的范畴。只不过,这次敌我悬殊太过巨大,想要再次完成以少胜多已经再无可能。吴瑞林向军委请示下一步行动计划,得到的批示只有两个字:“坚守!”
双方对垒,杜聿明当众下达悬赏令,“吴瑞林生死不论,有功者加官进爵,赏黄金!”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往日贪生怕死的那些国民党军士兵们,此刻也在贪念的驱使下变得勇猛起来,十万大军同时开始收缩包围圈,独立师一万五千人顿时命悬一线。
几番激战过后,独立师开始出现严重伤亡。吴瑞林意识到,独立师受困于重围之中,坚持不了多久,如果强行坚守恐怕难逃灭顶之灾。于是,他频频向上级发报,请求突围,但得到的回复无一不是“坚守”。
战况愈发胶灼,敌人的攻势也愈发猛烈,吴瑞林再一次请示上级后,终于在炮火声中听到了期盼已久的“突围”命令。
吴瑞林接到命令,已然明白,此刻想要全身而退是不可能了,必须要有人断后,才能掩护真正的突围部队逃出敌人包围圈。他命令部队将武器弹药尽可能多的留给断后部队,制造出拼死一搏的假象,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突围部队则寻找敌军包围圈的薄弱部位,趁敌人不备,发起突然袭击,完成突围。
突围计划进展顺利,断后部队的猛烈炮火,让杜聿明误以为吴瑞林准备和他放手一搏,他迅速集结部队,对独立师的断后部队狂轰乱炸。在这场激战之中,断后部队损失殆尽,却为突围部队赢得了机会,吴瑞林趁机率部逃出了魔爪。
战后,杜聿明误以为吴瑞林已经死在了他的炮火中,给蒋介石的战报中,将击毙吴瑞林列为自己的功劳,受到蒋介石的嘉奖。蒋介石原本就很爱面子,突然接到杜聿明传来的“捷报”,自然不会放过宣传的机会,将“击毙吴瑞林”这件事还着重渲染了一番。
然而,吴瑞林不仅突围成功,还保住了辽南独立师。杜聿明大肆宣扬的这场胜利,其实只是夸大其词而已,杜聿明对此却茫然不知,还以为吴瑞林死在了自己手上。此后,吴瑞林征战各地,建立赫赫战功,始终也没出面证明自己还活着的事实,令杜聿明这么多年来一直蒙在鼓里。
杜聿明
杜聿明后来成了解放军的战俘,在功德林里度过了很多年。不仅在改造期间受到优待,后来又被列入特赦名单中,恢复了自由身。杜聿明对自己当年所犯下的罪行,早已真心悔悟,对共产党的善待,也心怀感恩。
1962年的国庆典礼上,杜聿明与吴瑞林再次见面,此时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两人的“恩怨”也一笔勾销。杜聿明得知吴瑞林脱险的真相后,也不禁感叹,吴瑞林将军在指挥的造诣上,要更胜一筹。
参考资料:
[1]王善刚.威震沂蒙的“双拐”司令[J].兰台内外,2007(01):56.
[2]一叶.吴瑞林和毛泽东在中南海谈兵论战[J].党史天地,2008(04):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