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王建军,今年45岁,出生在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家庭。
家里兄弟两人,我是老二,上面还有个哥哥,比我大五岁。
从小到大,母亲就偏爱哥哥,家里有什么好东西,都是先紧着他。
但我天性不爱计较,也习惯了这个事实。
我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中专,学了一门电工手艺,毕业后进了一家本地的小工厂,从学徒做起,一点点熬到了现在的维修主管。
工资不算高,但胜在稳定,每个月到手6000左右,养家糊口还算够用。
结婚后,我和妻子王芳一起供了一套80平的二手房,房贷已经还清,日子虽不富裕,但也算安稳。
我们有一个儿子,今年17岁,正在读高三,学业紧张,我和妻子不敢有丝毫怠慢,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他的学习上。
相比之下,我哥王建国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他年轻时赶上了经商热潮,开了家建材公司,这些年赚了不少钱,在市里买了大房子,车子也是换了一辆又一辆。
我妈一直为他骄傲,逢人就夸:“我家大儿子有本事,能挣钱!”至于我,她很少提起,仿佛我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我对母亲的偏心早已习惯,但有些事,真的让人心寒……
02
这个春节,我特意挑了一件400块的羊毛外套送给母亲,想着她年纪大了,穿得暖和点。
亲戚们看了,都夸我孝顺。
可我妈当着所有人的面,却笑着摆手:“还是我大儿子好,他可是给了10000块过节费!”
我心里一沉,勉强笑了笑,低头喝茶。亲戚们的目光在我和母亲之间游移,有人打了个哈哈,试图缓和气氛。可我妈却毫不在意地继续说道:“你哥挣钱多,出手大方,哪像你,送件衣服能值几个钱?”
我放下茶杯,抬头看着她,语气平静:“那你去他家养老吧。”
客厅里一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愣住了。
母亲的脸色僵了僵,似乎没料到我会这样说。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她皱起眉头,不悦地瞪着我。
“妈,我说的难道不对吗?”我笑了笑,语气却透着一丝寒意,“你一直觉得大哥好,他有本事,他能挣钱,那你以后养老的事,就让他负责吧。”
母亲的嘴唇动了动,似乎想反驳,可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
回忆涌上心头——
小时候的我,总是被忽视的那个。
哥哥上小学时,母亲省吃俭用给他买了最好的书包、文具,而我只能用他旧的。
哥哥想吃肉,她会想尽办法买,我想要一颗糖,她却说浪费钱。
哥哥上大学时,母亲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供他,而我想读高中,她却让我早点出去打工,说家里供不起两个孩子读书。
甚至我结婚时,母亲都不愿意拿出一分钱,而哥哥结婚时,她却给了十万块彩礼钱。
这些年,我一直忍着,想着她毕竟是我妈,想着她年纪大了,能安稳过日子就行。可是今天,她的这番话,让我彻底寒了心。
“行了,都别说了,过年呢,别闹得不愉快。”亲戚们赶紧打圆场。
可母亲的脸色已经拉了下来。她冷冷地看了我一眼,站起身,拂袖而去。
我苦笑了一下,也没再挽留。
妻子王芳轻轻拍了拍我的手,低声道:“走吧,回家。”
我点了点头,起身带着妻儿离开了母亲家。
那天晚上,我在床上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
第二天,母亲打来电话,声音冷漠:“你昨天说的话,是真的吗?”
我沉默了一下,回应道:“妈,你觉得呢?”
“你这个不孝子!”她怒气冲冲地骂道,“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现在竟然要把我推给你哥!”
“妈,你什么时候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了?”我苦笑,“从小到大,你的心里只有大哥,我的存在,不过是个多余的累赘。”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她冷哼一声:“好,好!既然你这么说,那以后你就别回来了!”
我闭上眼,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原来,在母亲心里,我真的一点都不重要。
03
接下来的日子,我真的没有再回母亲家。
她也没有再主动联系我。
听亲戚们说,母亲真的搬去了大哥家住。
可没过几个月,母亲又搬回了老家。
原来,大嫂对母亲并不热情,甚至有些冷淡。大哥虽然每个月给她钱,但家里的事情,他根本不过问。
母亲过得并不开心,可她又拉不下脸来找我。
直到那年冬天,她得了重感冒,一个人在家里难受得起不来,才终于拨通了我的电话。
“建军……”她的声音有些虚弱,“妈病了……”
我沉默了几秒,还是叹了口气:“我马上回来。”
赶到母亲家时,她正裹着被子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眼神里透着几分无助。
我给她烧了热水,买了药,又熬了碗姜汤。
她看着我,眼圈微微泛红,过了很久才低声道:“建军,妈以前对不起你……”
我心里一震,抬头看着她。
她嘴唇嗫嚅着,似乎有些迟疑,最终还是缓缓开口:“这些年,我一直觉得,建国有本事,能靠得住……可后来我才发现,他有了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责任,而我,在他家,终究是个外人……”
我沉默不语。
她叹了口气,眼里带着一丝悔意:“妈老了,才明白,真正能依靠的,还是你们这些一直在身边的人……”
我低下头,轻轻地说道:“妈,知道就好。”
她抬起头,看着我,眼里终于有了一丝真正的温情。
这一刻,我知道,母亲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