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园经雨水 乡国忆桑耕
——咏雨水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二月已到,雨水节气即将过去,可春雨还未降下。中唐诗人刘长卿在《雨水》诗中,期盼这位美如仙女的雨水早日降临大地:
卿本仙婕帐中花,奈何二月不还家。
鸿雁声声传消息,轻转飘洒满天涯。
前两句是说:雨水啊,你原本是仙女官帐中的美丽女子,大地才是你的家乡。可雨水节气已到,过了正月已到二月,你为何还不回家呢?诗人把雨水比作仙界的美女,赞美了雨水的温润美丽。并期盼雨水早日降临大地,播洒春天的润泽与温馨。
后两句写鸿雁声声传来远方的消息,说雨水即将轻轻飘洒,传遍大地的天涯海角。
古人认为雨水节气有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二候的时候,大雁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从南方飞回北方。诗人借鸿雁北归,传来雨水消息,表明雨水节气已至,春雨即将飘洒大地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以雨水节气为背景,把雨水比拟成仙界的美丽女子,未能如期回到大地家乡,表达了希望雨水早日降临大地的期盼之情。

晚唐诗僧齐己的《野步》,描绘雨水时节乡村的早春景色,清新怡人:
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
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
傍涧蕨薇老,隔村冈陇横。
何穷此心兴,时复鹧鸪声。
到了雨水节气,天气渐渐暖和,也是各地农民开始忙碌的时期。
而城市里的早春,人们多半还沉浸在欢快的娱乐中,享受着渐渐暖和的气温,有温馨热闹,但也觉得乏味。
作为一位喜欢清净的诗僧,齐己厌倦了城市的生活,于是去郊外感受真正自然的春天。
诗人看到的是广袤的农田,在雨水之后,呈现的那种清新的田园之美。这熟悉的乡村景色,让他瞬间回到了家乡,家乡此时,也是种桑耕田的好季节啊。
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诗人看到溪水边勃勃生长的蕨菜和野豌豆,已经苍翠得不能食用了。这些野菜,采食的时间短暂,往往是立春前后几天,温度一高,就迅速生长。再向远处望去,那村庄之外的山冈,有大片的农田,生长着返青的作物
看不足的春山,赏不够的田野,还有时不时听到的鹧鸪的声音,让人流连忘返。
虽然文人喜欢用“行不得也哥哥”来模拟鹧鸪声,但是放在这里,不就是“不要再走,就留在这里哦”的寓意吗?
郊外的早春春色最是留人。

南宋诗人许及之的《劝农口号十首》(其一),强调了春天雨水对农业的重要性,鼓励农民不要懒惰,勤劳耕作期待丰收:
一劝农家莫惰农,春来雨水已流通。
有男有女勤耕绩,必定时和更岁丰。
宋朝的官员,都有下到基层劝耕的工作要求和责任。
两宋虽然都是在外在的武力下灭亡,但是不可否认,宋朝的官员和农民对于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智慧。也正是重视农业,精细化管理农业,才让宋朝有了繁荣的基础,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经济大国。
立春之后,官员就要下到基层,抓农耕促生产,是为劝农。他们当然也带来了各地的耕作技术,甚至外国的良种,比如越南的占城稻,就是作为优秀的稻种,在宋朝推广开来。
官员的促力,稳定了国家基石,也惠及耕种的农民,让他们增产有收入。
诗人曽多年担任知县、知州等地方官,这首诗是官员下到基层督导农民抓好生产的宣传口号。
前两句是劝导农民不要懈怠,立春过后雨水节气到来,春天的雨水逐渐增多,已经在沟渠流通,布满了田野。要不误农时,抓紧春耕春管。
后两句劝导农民男的要勤耕作,女的要勤纺织,这样就会家庭和睦团结一心,必定会年年获得好收成。
诗写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传唱在乡间,一定会有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