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良
我的家乡是一个叫周各庄的小村子,今属河北省滦南县柏各庄镇所管辖。你可能通过村名便能才猜想到,应该是周姓先民在此立村,于是村子得名“周各庄”,据地方史志记载确实如此。
据《滦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地属滦州柏三社,有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周姓移民迁此立村,名“周各庄”。
摄影照片/吴学良
说到我们这个村子,村中有三百多户,一千多口人,在我们当地属于不大也不太小的村庄。虽然村子的名称叫“周各庄”,不过村中可不止周姓,而是共有七个姓氏,这七个姓氏分别为张、王、吴、刘、周、陈、丁,其中中张、王、吴等姓氏人口较多,而周姓人口比例只占极小的一部分。
现在我们村的村名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周各庄”的前面加了一个“南”字,变成了“南周各庄”,这是在1982年地名标准化处理工作中作的更改。
为什么更改为“南周各庄”,难道本地域还有一个叫“周各庄”的村子?在我们村以北,大约三十多里路的距离,确实有一个叫周各庄的村子,该村原为周各庄乡政府驻地,后来并入司各庄镇。因为同为河北省滦南县所辖,村名又相同,为避免混淆,所以我的家乡便更名为“南周各庄”。
摄影照片/吴学良
我们村子北面的那个周各庄,全村有四百来户,一千四五百口人,主要姓氏有周、刘、张等。据《滦县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地属滦州王一社。有山西山后陆州(中条山后六州)移民来此立村,因周姓居多,故得名周各庄。看来村名的由来和我们村子差不多,也是由于村中先民姓周的缘故。
说起这个村子,我和它或多或少还真有些缘分,咋这么说呢?
我当年考高中那会儿,高中并未普及,记得那时一个班级没有几个能考得上高中。那年,我没能考上高中,幸亏当年司各庄中学招收两个自费班,生源面向全县,于是好不容易上了高中。
班级里的同学熟悉起来,其中有两个同学的村庄便是当时周各庄乡所管辖的村子,他俩所上的初中便是周各庄初级中学。问起我的村子,很是诧异,这才知道我来自另一个“周各庄”!也正是通过他俩,我认识了另一位来自邻班的“周各庄”的同学,这位同学姓周,当时我还揣测,他们村应该周姓村民较多,而我们村却恰恰相反!我与这位同学还真有些一见如故的感觉,或许正是因为我俩来自“同一个村子”的缘故吧。
摄影照片/吴学良
这两个“周各庄”,一个依然沿用“周各庄”这个村名,而我的家乡为了避免村名混淆,便改作了“南周各庄”。虽说在地图上我的家乡被标注为“南周各庄”,不过在我们当地,人们还都是称呼它为“周各庄”,这或许正是由于人们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固有习惯的原因吧!
版权声明:本文为吴学良原创作品,未经授权,勿要转载盗取,侵权必究。欢迎收藏、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