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虽然不是富裕发达的国家,但是存在感却不低。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悲欢离合,让人不禁唏嘘。今天,我们来看看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故事。
阿富汗第一大族是普什图族,占据了阿富汗四成人口。但是世界上普什图族人口最多的国家却不是阿富汗,而是巴基斯坦。住在阿富汗的普什图族大约1500万人,而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人口却高达3000万,比“老家”阿富汗的普什图族人口翻了一番,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国普什图族居住区原来是一家,英国入侵亚洲之后才被分开的,这也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的由来。
普什图尼斯坦“斯坦”这个词想必大家不陌生吧,中亚有5个“斯坦”,分别以该国主体民族命名,而阿富汗有时候也会被称为阿富汗斯坦。但是普什图族的聚居区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普什图尼斯坦,它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和阿富汗东南部。
英国人曾多次发动征服阿富汗的战争,均遭遇普什图人的顽强抵抗,致使英国人畏惧这个民族。1893年,英国划定杜兰德线强行将普什图人聚居区一分为二,一半位于当时的英属印度境内,另一半位于阿富汗境内。
巴基斯坦独立继承了英属印度的这一地区,当时遭到阿富汗王国的不满,自此延续了巴阿领土争端问题,巴基斯坦也一直存在这一地区的普什图民族独立问题,阿富汗历任政府将巴基斯坦的普什图地区视为“普什图斯坦”的一部分。
杜兰线杜兰线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长达2430公里的边界分界线。它最先于1893年订立作为英属印度和阿富汗边界,由英国外交大臣莫蒂默·杜兰与阿富汗国王阿布杜尔·拉赫曼汗制定。
被杜兰线贯穿的地区自古代以来就是普什图族聚居区。阿拉伯人于7世纪征服了当地,把伊斯兰教传给了普什图族。近代阿富汗曾经和中国遭遇类似的命运。1839年,对中国而言是鸦片战争的前夜了,这一年发生了第一次英阿战争,英国带领的印度人军队入侵了阿富汗。但是和鸦片战争不同,阿富汗挡住了英国的入侵,1842年战争结束,以英国战败结束。
但是英国贼心不死,就像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样,英国在1878年发动了第二次英阿战争,这一次英国成功了。英国扶植阿布杜尔·拉赫曼汗为埃米尔,并于1880年签署《甘达马克条约》。阿富汗把奎达、皮辛、赫尔奈、锡比、古勒姆和开伯尔地区等地割给了英国。这些地下现在是巴基斯坦的地盘了。
1893年,莫蒂默·杜兰获指派到喀布尔签约,规范两国的势力范围。1893年11月12日,杜兰线协议达成。杜兰线把一半普什图族的家园划给英国。1901年,普什图族为主的西北边境省设立了,在杜兰线英国的一边,而当地的一些土邦在保持与英国友好的前提下获允许保留自治权。但是和约签订后,瓦济里斯坦人等部落依然在反抗英国统治。1919年《英国-阿富汗条约》对这条线作出了微调,并在印巴分治起由巴基斯坦继承。
由于杜兰线是英国入侵阿富汗时强加给阿富汗当局的,尽管它被国际认可为巴基斯坦西面边界,阿富汗一直极不愿意承认它。当时英国人划分此线,目的是拆散使其畏惧的普什图族,至今,普什图人一半生活在巴基斯坦控制的边界一侧,另一半在阿富汗边界一侧。第一任阿富汗总统穆罕默德·达乌德汗曾经强烈地反对这边界并就此发动宣传战,但于1976年8月到访巴基斯坦时他就放软了态度,承认杜兰线是国际边界。
2017年3月,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下令重新开放巴基斯坦与阿富汗间的边界,以与阿富汗一同打击塔利班在边界的活动,而阿富汗前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明言阿富汗“永不承认”杜兰线是两国边界。
近代,英国在亚洲私自划分了很多边界线,造成了不少国家之间的矛盾,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不由感叹,国家弱小,真的只能被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