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报道大陆将以新加坡淡马锡方式改革国有企业,李显龙就国企改革适不适合淡马锡问题时谈过自己的看法。
出于对中国与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之间差异的考虑,李显龙认为中国国企的规模庞大、而且结构异常复杂,如果照搬淡马锡模式的话,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大的,而且他认为很难解决。
淡马锡模式的核心是高度市场化,实现了政府与市场的高度分离,以及进行高度专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李显龙对于中国国企改革要面临的这些挑战充满质疑,否定了这一设想。
那么,国企改革真如李显龙所言的充满挑战性甚至不可能吗?或许他并不了解我们国家领导层的关于深化改革的决心和魄力。
中国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其实也表明了在进行重大决策时高层表现出来的睿智和毅力。
诚然,国企改革必须面对困难重重的复杂局面,李显龙所想的,大概我们也想到了,而且会想得更复杂。
李显龙所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国企的规模庞大,而且结构复杂。所以,他们不能像淡马锡一样集中起来,以财政部长为股东参与公司决策,并按照市场化机制进行独立运营,其他政府机构和人员绝不掺和。
他认为这个问题要解决起来就很难,其困难远比新加坡大的多。
事实上,构建和优化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公司,构建像淡马锡一样的连接政府与国企的平台,目前我们其实已经产生了。
譬如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它承担着国有资本的重组和调整重任,在角色扮演上与淡马锡类似,并不直接参与所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而是以股权投资等方式,布局并优化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营,只体现了自己资本管理平台的作用。
未来,国新控股会继续深化模式,所以从平台建构和资本管理的市场化来说,似乎不存在技术和模式上的困难。
的确,国新控股吸纳不了那么多的国家和地方国企,但是,构建多层多类别的差异化管理策略,可能会解决李显龙怀疑的问题。
国企规模和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确对淡马锡模式构成运营压力。但是,分层分类的改革策略和差异化管理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实现多层多类别的平台管理,会有效实现地方国企的市场化改革,这个策略是可以应对复杂问题的。
事实上,多层多类别的淡马锡模式要挑战的或许并不是规模和领域的复杂化,而是那些习惯了对企业运营进行干预的各级官僚主义。
他们是不是能做到放手国企让它们进行高度市场化呢?能否让它们做到独立性和专业性呢?能否在提高企业的自主决策权等方面,不受到有关既得利益群体的阻力呢?
这可能才是重点解决的问题,所以相关的政策与法律保障必须做到明确并严格执行,这个层面的机制建构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加强国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并引入外部独立董事等技术化问题,如果以上解决好了,相关的体系构建或许并不困难。
这些体系包括管理层的专业能力,市场化招聘和激励机制,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等。
李显龙认为的构成对国企改革挑战的因素或许不会很快得到全部解决,但是,可以进行试点并逐步推进,譬如先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江浙等东部地区试点,选择条件成熟的国企或地区,先行淡马锡模式的部分或全部要素,待积累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这样,国企改革在淡马锡模式下也能保留一些自身特色,甚至更完善更适合中国。
淡马锡模式目前来看是比较靠谱和务实的国企改革方法,但是落地困难还是不小的。
因为国企身上附加的东西太多了,实现轻装上阵面临的挑战确实很多。
但其实中国已经有过尝试,虽然不完美但是正在逐步完善,譬如中国联通的混改试点。
2017年中国联通成为首批混改试点企业,成功引入了包括腾讯、阿里巴巴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巨头和民间资本,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目前看来,其市场化管理经验和创新机制有效地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再如国家电网的“三集五大”改革。通过集约化管理和专业化运营,有效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减小了管理层级,使得国电完成了专业化、高效化管理的转变。
2018年开始,中国宝武、国投、招商局集团、华润集团和中国建材等5家企业也正式转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企正在稳步实施综合性改革,在市场化、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推进。
其实类似的案例都表明,中国的国企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所以目前而言,我们在探索和实践淡马锡模式上已经具备了一些经验和运行手段。
而今,国家正式批准以淡马锡方式进行国企改革,其实是把国企改革全面推上了纵深发展,这可以全面提升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所以,一切都未来可期。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