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已尽始立冬,有关秋尽的古诗词,愿你眉目舒展,顺问冬安!

诗意文化有美学 2024-11-08 02:31:32

未觉三秋尽,时序已初冬!当最后一片落叶飘然而下,仿佛是秋的告别之舞,轻盈而又决绝。而此时,立冬的脚步已轻轻踏上大地,带来了新的乐章。秋已尽,那金黄的稻田、火红的枫叶、飘香的果实,都将慢慢成为记忆中的风景。

秋尽时,冬将至,古诗词里的秋尽,岁月静好,愿你我安好。

秋尽

唐-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 开篇点明时间是秋尽之时,诗人东行未归,茅斋寄居于少城之边,营造出一种孤独、漂泊的氛围。秋尽本身就带有一种萧索之感,再加上诗人的羁旅之态,使整首诗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之中。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这里运用了两个典故。陶潜菊代表着隐逸、高洁的品质,而篱边的菊花已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理想的渐渐凋零。“袁绍杯” 则有宴饮之意,但 “徒逢” 二字却透露出诗人在宴饮中的孤独和无奈。此句通过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了秋尽之时的落寞之感。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诗人独自在雪岭观看西落的夕阳,剑门依旧阻挡着北方之人的到来。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孤独而壮丽的画面,雪岭、夕阳、剑门等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又衬托出诗人的渺小和孤独。秋尽的背景下,这种孤独感更加深刻。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诗人感慨自己不辞万里长久为客,不知何时才能舒展怀抱。这句诗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和愁绪,表达了他在漂泊生涯中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秋尽吟

宋-邵雍

数日之间秋遂尽,百思无以慰蹉跎。

园林正好爱不彻,草木已黄情奈何。

虽老筋骸行尚健,尽高台榭望仍多。

终朝把酒未成醉,又欲临风一浩歌。

“数日之间秋遂尽,百思无以慰蹉跎。” 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时光匆匆、秋去无痕的惆怅氛围。短短数日,秋天就已消逝,诗人百般思索却找不到可以慰藉岁月蹉跎的方法,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扑面而来。

“园林正好爱不彻,草木已黄情奈何。” 诗人对正好的园林充满喜爱,却无奈草木已经枯黄。这里通过对园林秋景的描写,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秋尽带来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秋尽的哀愁。

“虽老筋骸行尚健,尽高台榭望仍多。” 尽管诗人年岁已老,但身体还算康健,登上高台榭楼,眺望之处依然很多。此句展现出诗人虽感秋尽之悲,却仍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广阔的视野。

“终朝把酒未成醉,又欲临风一浩歌。” 诗人整日饮酒却未能沉醉,又想迎着风放声高歌。这一描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借酒消愁却不得的苦闷,又有想要抒发豪情壮志的冲动,使诗歌在秋尽的哀愁中又多了一份豪迈之气。

秋尽

宋-戴表元

秋尽空山无处寻,西风吹入鬓华深。

十年世事同纨扇,一夜交情到楮衾。

骨警如医知冷热,诗多当历记晴阴。

无聊最苦梧桐树,搅动江湖万里心。

“秋尽空山无处寻,西风吹入鬓华深。” 开篇描绘出一幅秋尽之时空旷寂寥的画面。空山在秋尽之际显得更加荒芜,无处可寻昔日的生机。西风吹来,吹入诗人的鬓发,不仅带来了寒意,更增添了岁月的沧桑感。此句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

“十年世事同纨扇,一夜交情到楮衾。” 诗人用 “十年世事同纨扇” 表达了对人生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纨扇在夏天有用,到了秋天便被闲置,如同人生的起伏,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夜交情到楮衾” 则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夜晚只有单薄的被子相伴,暗示着人情的冷暖。这两句通过对世事和人情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秋尽之时的悲凉之感。

“骨警如医知冷热,诗多当历记晴阴。” 此句将诗人自身的感受与医生对冷热的判断相类比,说明诗人对生活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诗多当历记晴阴” 则表明诗人以诗为记,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和阴晴变化。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在秋尽之时的思考和对人生的审视。

“无聊最苦梧桐树,搅动江湖万里心。” 结尾以梧桐树来烘托诗人的无聊和苦闷。梧桐树在秋尽时往往落叶飘零,更加增添了凄凉之感。“搅动江湖万里心” 则将诗人的情感从个人的无聊扩展到对整个江湖的感慨,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

秋尽

金-刘仲尹

利禄蜗涎壁,年华蚁梦槐。

秋随庭树老,寒逐雁声来。

养性论三适,分愁咏七哀。

闭门人客少,书籍绕床堆。

“利禄蜗涎壁,年华蚁梦槐。” 开篇以形象的比喻,将利禄比作蜗牛在墙壁上留下的涎液,将年华比作蚂蚁在槐树下的梦境,表达出对功名利禄的看淡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此句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反思人生的氛围。

“秋随庭树老,寒逐雁声来。” 描绘了秋天随着庭院中的树木一同老去,寒冷随着雁声一同到来的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秋尽的氛围,给人以萧瑟、清冷之感。

“养性论三适,分愁咏七哀。” 诗人转向内心世界,谈论养性之法为 “三适”(即适时、适地、适人),又通过吟咏 “七哀” 来抒发心中的忧愁。这里体现了诗人在秋尽之时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和对内心忧愁的排解。

“闭门人客少,书籍绕床堆。” 结尾描写了闭门后客人稀少,书籍堆满床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在秋尽之际的宁静与孤独,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以书为伴,寻求精神寄托的状态。

秋杪

明-区越

落寞经秋尽,蚕绵未着衣。

酒狂诗欲发,已被菊花知。

“落寞经秋尽,蚕绵未着衣。” 开篇营造出一种秋末的落寞氛围。秋天即将过去,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的惆怅之感。“蚕绵未着衣” 则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入手,暗示了天气转凉,而诗人可能还未做好应对寒冷的准备,增添了一份生活的真实感和无奈。

“酒狂诗欲发,已被菊花知。” 诗人在落寞的秋末想要借酒发狂,诗兴大发。而此时,菊花仿佛知晓了诗人的心境。这里将菊花拟人化,菊花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见证者,同时也为落寞的秋末增添了一抹生机与诗意。整个画面既有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又有自然景物的默默陪伴,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

秋尽日雨

明-孙继皋

一自客咸秦,愁看落木频。

秋随暮雨尽,寒入敝裘新。

金马吾堪隐,雕虫老更亲。

最怜窗外竹,萧瑟故人邻。

“一自客咸秦,愁看落木频。” 诗人开篇点明自己客居咸阳之地,常常忧愁地看着频繁飘落的树叶。营造出一种客居他乡的孤独感和秋尽之时的萧瑟氛围。

“秋随暮雨尽,寒入敝裘新。” 秋天随着傍晚的雨渐渐消逝,寒冷侵入破旧的裘衣,让人更觉新寒。此句进一步强化了秋尽日雨带来的凄凉之感,既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又暗示了诗人生活的困苦。

“金马吾堪隐,雕虫老更亲。”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官场的一种疏离感,认为自己可以在金马门这样的地方隐居,而随着年岁增长,对雕虫小技般的文字之事更加亲近。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一种自我安慰和精神寄托。

“最怜窗外竹,萧瑟故人邻。” 最后诗人把目光聚焦到窗外的竹子上,觉得它在萧瑟中仿佛是故人的邻居,给人一种亲切感。竹子在雨中的萧瑟之态,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清幽的意境。

秋尽

明-释函可

秋光辞我去,还似惜春心。

野雀翔空响,寒云到地阴。

不能抒远梦,竟欲罢孤吟。

自此山门掩,屐声无近林。

“秋光辞我去,还似惜春心。” 开篇即营造出一种秋光匆匆离去的惆怅氛围,诗人将秋光的离去比作惜别,仿佛秋光也有着不舍的春心。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秋光以情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对秋的眷恋。

“野雀翔空响,寒云到地阴。” 描绘了秋尽之时的自然景象,野雀在空中飞翔,发出清脆的声响,寒云低垂,大地一片阴沉。这两句通过对野雀和寒云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秋尽的萧瑟与冷清。

“不能抒远梦,竟欲罢孤吟。” 诗人感慨自己无法抒发遥远的梦想,甚至想要停止独自吟诗。这里表现出诗人在秋尽之时内心的失落和无奈,秋的离去似乎也带走了诗人的诗意和憧憬。

“自此山门掩,屐声无近林。” 结尾处,诗人表示自此将山门掩上,不再有屐声靠近树林。这一描写营造出一种寂静、孤独的氛围,象征着诗人在秋尽之后的归隐和内心的宁静。

秋尽得沈确士先生寓书

清-王名世

花时卮酒忆休文,八咏拈来坐夜分。

今日开缄秋正杪,半林红树一江云。

“花时卮酒忆休文,八咏拈来坐夜分。” 诗人在开篇回忆起与友人在花开时节一同饮酒、吟诵沈约《八咏诗》的情景。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营造出一种美好的回忆氛围。“坐夜分” 则暗示了当时的沉浸与投入,让人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今日开缄秋正杪,半林红树一江云。” 当诗人在秋尽之时收到沈确士先生的书信,画面瞬间切换到当下的秋景。此时秋已深,“半林红树” 描绘出树林中一半的树木已被秋色染红,色彩斑斓而又带有一丝萧索。“一江云” 则增添了一种空灵和悠远的感觉,江水之上云雾缭绕,与红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秋景画卷。整个意境既有着秋尽的落寞,又有自然之美的宁静与深邃。

秋尽日阴雨

清-陈三立

功成蜂蝶退,鸦影带残秋。

独倚丝丝雨,初翻脉脉愁。

闲情天不忌,老味世能仇。

屈指零霜霰,寻梅杖白头。

“功成蜂蝶退,鸦影带残秋。” 开篇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秋尽之景。当秋天即将结束,曾经热闹的蜂蝶也已退场,只留下乌鸦的影子带着残余的秋色。营造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独倚丝丝雨,初翻脉脉愁。” 诗人独自倚靠在雨中,那丝丝细雨仿佛勾起了心中隐隐的愁绪。“丝丝雨” 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凄美,也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闲情天不忌,老味世能仇。” 这里表达了诗人一种复杂的情感。“闲情天不忌” 似乎在说自己的闲情逸致不被上天所忌讳,有一种超脱之感;而 “老味世能仇” 则暗示了随着年岁增长,自己的品味和心境可能不被世人所理解,甚至遭到排斥,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孤独。

“屈指零霜霰,寻梅杖白头。” 结尾诗人屈指计算着即将到来的霜雪,想象着自己拄着拐杖在白头之时去寻找梅花。这一画面既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也透露出一种坚韧和执着。同时,“寻梅” 也象征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秋尽日阴雨的萧瑟中,给人带来一丝希望。

秋尽

清-赖绍尧

霜风谡谡度空林,重九才过岁又侵。

感遇未成芳草句,悲秋肯拟槁梧吟。

消磨白发非初志,睥睨青樽起壮心。

漫道床头无长物,篱边尚有万黄金。

“霜风谡谡度空林,重九才过岁又侵。” 开篇以霜风穿过空旷树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重九刚过,岁月又悄然流逝,进一步强化了秋尽之时的时光匆匆之感。

“感遇未成芳草句,悲秋肯拟槁梧吟。” 诗人感慨自己未能写出如芳草般美好的诗句来表达内心的感受,面对悲秋之景,也不想只是模仿槁梧之吟那样的哀愁之作。此句展现了诗人在秋尽之时复杂的心境,既有对创作的追求,又不愿陷入一味的悲秋情绪之中。

“消磨白发非初志,睥睨青樽起壮心。” 岁月的消磨使白发渐生,但这并非诗人的初衷。然而,当看到青色的酒樽时,心中又涌起壮志豪情。这里通过白发与壮心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在秋尽之际对人生的思考和不甘平庸的精神。

“漫道床头无长物,篱边尚有万黄金。” 结尾诗人说不要说床头没有珍贵之物,篱笆边还有那如万两黄金般灿烂的菊花。此句以菊花在秋尽之时的绽放,为全诗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美好、保持乐观的心态。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诗意文化有美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