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诗·四喜》中写到,人的一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在古代,一旦金榜题名,亲戚友人皆纷至沓来道贺,乡里乡亲亦欢悦至极。可以断言,在古代,中举堪称人生之巅峰盛事。
然而,虽是四大幸事之一,吴敬梓却在《儒林外史》中描绘了这么一个例外:书生范进高中举人,却在知晓中举之后便疯了,那范进为什么会突然疯魔,究竟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当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时,《儒林外史》原文写道: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的心理状态:从最初的惊喜到逐渐失控,再到完全的精神崩溃。
这种极端的情绪反应并非偶然。在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科举考试不仅是对知识的考验,更是对一个人命运的决定。对于像范进这样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几乎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举人的地位:古代社会的“985”学历要理解范进为何会对中举如此疯狂,我们必须先了解“举人”这一身份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在科举制度中,“举人”是乡试及第者的称谓。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八股文等。录取人数约为600人左右,录取率仅为4%。这意味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考中举人的人才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清代学者纪晓岚曾说:“科举制度之下,天下英才尽入彀中。”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科举考试对人才的筛选作用。
举人其实既不是学历也不是职业,而是一种身份,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不仅获得了进入仕途的资格,更获得了社会地位的极大提升。他们可以免除赋税、徭役,获得政府提供的俸禄,甚至可以得到地方官员的亲自拜访。
如果将“举人”的地位放到现代社会中来看待,它相当于现在的“985”、“211”高校毕业生。这种身份不仅意味着更高的社会地位,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家庭巨变:从贫困潦倒到富贵逼人范进中举后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个人地位的提升上,更体现在整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上。
在中举之前,《儒林外史》中描述了范进一家的贫困状况:
“范进家中只有老母一人,年已七旬有余,疾病缠身。范进自己也是一介寒儒,每日靠教书糊口。”
他的岳父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轻视,甚至在范进结婚时都没有送足够的聘礼。
然而,在范进中举后,《儒林外史》中写道:
“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家中顿时门庭若市。亲戚朋友纷纷前来道贺,送礼的人络绎不绝。更有甚者,有人主动提出要送房子给他。”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范进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失衡。
这种反差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变化,更是精神上的冲击。范进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穷书生,突然变成了人人尊敬的“老爷”。这种身份的转变让他无法适应,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现代启示:成功背后的隐忧范进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古代读书人的悲剧,它也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经常看到类似的现象。有些人因为一夜暴富而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状态;有些人因为突然获得高位而变得目中无人;还有些人因为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选择轻生。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巨大的社会地位变化往往会给人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结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人类的需求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人突然获得了极大的尊重和权力时,他们的心理需求可能会发生混乱。
范进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华和努力,更取决于他能否正确地看待成功本身。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在成功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失败面前保持坚韧的品格。
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机遇或挑战时,你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