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余承东,怎敌FSD?

新能源洞见 2025-04-10 17:31:10

2025年3月20日,华为Pura先锋盛典暨鸿蒙智行新品发布会举行。作为今年最重磅的发布活动,华为带来了新款问界M9、新问界M5 Ultra、享界S9增程版,并公布了鸿蒙OS 5的升级计划。这场盛典,也成为余承东以华为车BU负责人身份的谢幕演出。

仅仅15天后,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这家万亿科技巨头在智能驾驶赛道的“余氏冲锋时代”戛然而止。

几乎同时,特斯拉FSD在中国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亮相:2月25日,FSD智能辅助驾驶向中国用户开启灰度推送,在社交平台引发全民路测热潮,随后因“水土不服”口碑迅速反转;3月25日,面向HW4.0车型的限时免费体验因未完成审批,被紧急叫停——FSD陷入技术理想与监管现实的夹缝期。

一边是余承东谢幕,一边是FSD停摆,这场由热转冷的骤变,与华为智驾权力结构的调整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伴随余承东的离任,还有华为ADS 3.0实现全国超200座城市的无图智驾覆盖,业内首创的万元级原厂激光雷达硬件升级,以及新款问界M9发布后48小时的超7万台订单。明明站在技术巅峰,华为却选择在此时“换帅分权”。

与其说继任的是徐直军,不如说是一家新成立的“引望公司”。这家平台型公司采用“车企参股”模式,赛力斯、阿维塔等盟友共同持股20%,而核心算法、数据接口仍掌握在华为手中。

技术路线之争,终究演变为数据主权之战。余承东的“退”与引望的“进”,正是华为应对FSD的杀手锏:用生态联盟织就数据罗网,围猎特斯拉的算法孤岛。

只是悬念犹在:失去“技术狂人”余承东的车BU,面对获得监管背书的FSD卷土重来,还能延续神话吗?

1、余承东的“隐形在场”

鸿蒙生态的“精神图腾”:全场景围猎特斯拉

余承东的职务调整,实则暗藏华为在智能驾驶赛道上的顶层布局。2024年,鸿蒙智行斩获44.5万辆销量,构建起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四界”矩阵,占据30万元以上新能源市场近三成份额,而余承东正是这场生态战的“精神图腾”。

他主导的“人-车-家”全场景战略,精准击中了特斯拉生态的核心短板——当FSD仍在纠结纯视觉方案是否能适应中国的复杂天气和路况时,问界M9已通过乾崑ADS 3.0实现车机调用手机算力、智能家居跨端协同,一举打通消费者生活与出行的边界。

2024年,余承东曾在内部提出三大目标:“鸿蒙设备间无感交互响应速度提升300%、汽车场景用户渗透率突破45%、鸿蒙智行生态设备总数年底破亿。”2025年,他回归BG业务时,鸿蒙智行已成为连接300+品牌、2000+品类的全球最大全场景智慧网络。

至此,余承东的技术人设悄然转化为生态黏性:“遥遥领先”不再只是性能象征,更是“华为全家桶”带来的高耦合体验的代名词。

技术话语权的“外交官”:心智的争夺

“华为智驾即使是不带激光雷达的版本也比FSD更好。”“特斯拉FSD的上限很高,但下限很低。这很危险。”“ADS 4.0将支持L3级自动驾驶,目标就是在与FSD的竞争中胜出。”

这些余承东在不同场合的高调宣言,不仅传递信心,更在为“引望模式”构建技术认同。他“技术狂人”的形象,为“车企参股、华为掌控算法核心”的引望架构提供了用户心智背书。115亿元真金白银投入的背后,是盟友们对华为能力与愿景的双重信任。

2024年底,余承东入驻某自媒体平台,亲自回应用户提问,首条视频播放量达788万,评论区频现“余总懂技术”、“华为有底气”等评论。媒体甚至评价称:“每一场余承东的技术发布会,其带货效应相当于亿元级广告投放。”

车企联盟的“粘合剂”:技术输出到生态共谋

余承东的“隐形在场”还体现在鸿蒙智行与引望之间的深度协同上,这也是他在任期间为引望奠定的最宝贵的战略定位与核心资产。

技术上,ADS 3.0凭借性能与成本双重优势,助力合作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获得“高性价比”领导力;商业上,华为以股权与资源双向绑定,实现战略车型优先赋能;战略上,通过高端车型撬动市场话语权,构筑“技术+生态”的双层护城河。

因此,此刻余承东的“退场”,更像是“个人英雄主义”向“组织理性”的蜕变。

2、引望的“生态整合”:华为对抗FSD的底层逻辑

当特斯拉FSD因数据本土化难题陷入“水土不服”,引望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悄然改写游戏规则。这个估值高达1150亿元的智能驾驶独角兽,正通过数据闭环、成本重塑和生态绑定,完成一场面向汽车产业链的深度重构。这背后,正是华为对抗FSD的底层战略逻辑。

数据主权:“算法孤岛”与“数据联盟”

与特斯拉困于中美数据监管、训练模型缺乏本地语境不同,华为通过鸿蒙智行将智能座舱、高阶智驾、车机生态等核心技术输出给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等合作车企,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与营销。而这些车辆在实际路况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反过来又喂养华为的算法模型,实现算法的本地迭代与快速适配。

这一机制构建了一个以鸿蒙为中枢、由真实路况数据驱动的城市NOA闭环生态。当前,鸿蒙智行的城区NOA已覆盖全国超4万个城乡镇,可用路段覆盖率达到99.56%,成为中国最广覆盖、最本地化的智驾系统之一。

相比之下,特斯拉在中国的训练模型严重依赖公开视频资料,难以涵盖复杂多变的道路场景。雨天误判、公交车道识别失效、电瓶车“开门杀”处理迟缓等问题频频暴露了FSD的“算法水土不服”。

更关键的是,引望在拥有年均数十亿公里的道路数据之外,还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与摄像头采集的多模态数据,在维度与精度上全面超越特斯拉纯视觉系统,让“数据主权”成为生态合作的基础抓手。

成本重塑:激光雷达“千元时代”的阳谋

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曾因“成本极低”而被视为智能驾驶的革命路径。华为则另辟蹊径,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将激光雷达从“高端奢侈品”变为“基础配置”。

自研激光雷达芯片、联合上下游供应链规模化量产,使得192线激光雷达成本压缩至千元级别。即便为高端车型配备多颗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整体硬件成本依然控制在万元以内,并借鸿蒙智行年销44.5万辆的规模效应摊薄研发投入。

引望新任掌门徐直军曾多次表态:“华为不做赔本生意。”据财报披露,引望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达55.36%,这一数字不仅证明其商业模式的自洽,更是通过技术与成本的双重下沉,让“高阶智驾”真正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普适能力”。

生态锁定:从平台兼容到话语权控制

引望最具战略性的武器,并非在算法或硬件,而是它以“MDC计算平台+鸿蒙座舱”的软硬协同机制,对整个车企生态实现柔性锁定。

MDC平台提供统一架构与标准化接口,支持L2+到L4的平滑升级,允许车企在不推翻原有架构的基础上迭代升级智驾系统;其可扩展的算力配置(从48TOPS到400+TOPS),为车企提供了未来智能化发展的“算力储备”。

更具“生态绑定力”的则是鸿蒙智行的“软硬协同”:车企如果要接入鸿蒙座舱的跨端流转、手机算力共享等独家功能,就必须接受华为从传感器到算法的全栈控制,形成激光雷达、鸿蒙座舱、车路协同系统的数据闭环。

在这个体系下,哪怕是BBA等传统强者,也必须在Orin芯片依赖与“华为全栈赋能”之间作出选择。引望模式不仅帮车企从受控于英伟达中脱身,更在开放共建的名义下,实现了“标准主导和降本增效”。

这一切,无需依赖某个“冲锋队长”式的个人IP。失去了余承东的“高光”,引望反而可以在更具组织理性的体系下,完成“去英雄化”的迭代升级。

3、华为的“去余化”:个人英雄主义与组织理性

最后,谈点感性层面的理解。余承东卸任车BU董事长的决定,看似是对“技术狂人”标签的切割,实则是这家科技巨头在智能驾驶深水区的一次战略进化。华为希望用这种方式证明,它的竞争力,从来不在于某位领袖的冲锋陷阵,而在于整个组织能否将技术信仰转化为系统势能。

这场“去余化”的本质,是华为对抗FSD的能力升级。余承东时代,车BU的技术跃进带着鲜明的个人烙印——从ADS的“一年一迭代”到问界M9的“千万元以内最好的SUV”营销,他的激进风格既加速了技术突破,也让华为背负着过度依赖个人IP的风险。

引望的成立,是华为对这一模式的主动修正。从“余氏速度”转向“生态密度”,通过股权绑定、数据共享与算力协同,华为正将车BU的基因从“单点爆破”改写为“系统共生”。

更有趣的思考在于风险隔离。2025年3月的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暴露了智能驾驶行业的信任危机——当舆论将技术层级与个人形象绑定时,华为需要更稳健的防火墙。余承东转任终端BG董事长,以“鸿蒙生态之父”的身份继续站台,而核心的智驾研发、产品落地和算法安全则转由引望接手,实现风险控制逻辑的升级。

面对缺乏终端生态支撑,在“车机算力孤岛”中孤立无援的特斯拉,余承东的“退”,或许反将成为华为智驾帝国扩张的最强助攻。

0 阅读:223

评论列表

戈呜嗯

戈呜嗯

11
2025-04-10 21:13

谁敢说他是余大嘴,应该叫余盘古。

新能源洞见

新能源洞见

专注新能源,提供前沿资讯与深度分析,共探绿色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