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老农为儿子守空墓24年,建国后挖出木箱,直送北京,震惊中央

深耕红史 2025-03-23 05:30:35

谁能想到会从宁波市霞浦东面的长山岗的一座不起眼的墓穴中挖掘出《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的原文献呢?

这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898年,张静泉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泰邱乡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庭条件非常差,父亲张爵谦是一位普通贫苦老百姓。

家里的一切开支都是由张爵谦负责,张家有几亩地,为了养活一家人,张爵谦农活不忙的时候就会出去做厨师,虽然挣得不多,但起码能多份收入。

他如此辛苦,也是为了家里的孩子。虽然家境贫寒,但张爵谦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读书识字。

张静泉被送到霞浦学堂就读,之后又到镇海县城求学。张静泉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知道父亲挣钱不易,也目睹父亲为了养活他们顶着烈日在农田里干活的样子。他不能辜负父亲对自己的一片用心,想要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就只有学习这一条路走。

残酷的现实最终还是压垮了这一家人。张静泉16岁那年,因家里再也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张静泉只好辍学来到上海,他在南京路上的老凤祥银楼当了一名制作金银饰品的工人。

彼时,新思想潮流正席卷上海,即便身处社会底层的工人,也拥有接触先进思想的机会。张静泉便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中,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

在书中,他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对理想中的社会有了憧憬。与此同时,他也目睹了城内百姓在沉重压迫下艰难求生,痛苦不堪的样子。

这些所见所闻,让张静泉内心的愤怒如潮水般汹涌,他空有一腔热血,却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但也在无形中,促使他对当下的社会现状进行深刻反思。

1921年7月,张静泉加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为了更好开展后续工作,张静泉还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张人亚。

在大革命时代,张人亚很快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1922年,他领导上海金银业2000多名工人参加持续28天的大罢工。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城市举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人罢工,让工人们看到了团结和斗争的力量。

就在这期间,蒋介石领导的“四·一二”事件爆发了,面对敌军的侵略行为,张人亚没有任何畏惧,他依旧在最危险的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因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张人亚手中掌握着非常重要的文件,这些文件全部涉及党内机密。眼下局势严峻,谁也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不被遇害,万一被敌人抓捕,这些文件就有泄露的可能。

如果让张人亚把文件一字不落背诵后再原地烧毁呢?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中,别说安心背诵文件了,就是在一个地方短暂停留都是大问题,这种办法显然也不现实。

这可怎么办?张人亚左思右想,打算将它们转移到宁波乡下的家里。但是问题又来了,将这么多重要文件随身携带到几百公里外的乡下,必定要接受把守在其他城市的国民党的盘查,如果稍有闪失,最后也会粉身碎骨。

张人亚又思考了几天,他实在是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了,最后还是决定带着这批重要文件回宁波乡下。

果然如张人亚所料,他在路上确实遭到国民党的多次盘查,好在张人亚有从事党秘密工作的经验,面对对方的质问,他可以做到镇定自若地应对,经过一番波折后,张人亚顺利回到家乡。

见离家多年的孩子突然回来,这可把老父亲张爵谦高兴坏了!张人亚比离开时瘦了很多,也黑了很多,这让张爵谦很心疼,他多想问问张人亚这些年在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想问问他好不好。

但是因为张人亚这次回家是带着任务的,探亲唠家常的事儿还是留在以后吧。张人亚从怀里掏出一包文件和书刊,他把这些东西全部交给父亲。

张人亚非常严肃地对父亲说:“这些文件资料非常珍贵,跟我的命比起来,它们要珍贵的多得多,您要不惜一切代价把它们保存好,将来会有大用处的!”

张人亚虽然没告诉父亲这些文件上的内容是什么,但是从张人亚的嘱托里,张爵谦也能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因有任务在身,所以张人亚把文件交给父亲后,便步履匆匆离开了家乡,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却成了他跟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该怎么存放这些文件呢?

几番思考后,张爵谦想出一个“衣冠冢”的苦肉计。他编了个“不孝儿在外亡故”的故事,第二天就向乡邻宣称:儿子静泉在外做生意染病身亡。

当地有为亡故在外的亲人修建“衣冠冢”的习俗,张爵谦便找人用上好的木料打造了一口棺材,他把那些珍贵的文件用油纸包好,这样就不怕被虫子咬坏,也不怕被水浸湿。然后把包好的文件放进一个木箱子里。

把文件放好后,张爵谦把棺木盖好,随后就敲锣打鼓把放着“张人亚”的棺材下葬了。随后,张爵谦带着家人给张人亚刻了墓碑,上面写着“泉张公墓”四个大字。

张爵谦故意少刻了一个“静”字,在他心里,这个坟墓是被迫修建的,而他的儿子早晚有一天会回来把这些文件取走。由于“丧事”办得很热闹,所以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张人亚“逝世”了,他“死于”1927年。

但其实,张人亚真正的死亡时间是1932年12月。那年,他跟着部队从瑞金去福建长汀做检查工作,但因突发重疾去世了。

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所以身在浙江宁波的张爵谦并不知道儿子已经去世的消息,他一直在遵守着儿子的叮嘱,默默守着那些文件。

然而,解放后,张爵谦都没有等来儿子,无奈之下,他只好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多次刊登寻人启事,但从来没有收到过任何关于儿子的消息。

1951年,张爵谦已经是年过八旬疾病缠身的老人,他独自守着儿子的空墓24年。张爵谦意识到自己不久后就要归西,于是让三儿子张静茂去联系政府的人。

政府工作人员抵达后,张爵谦带着他们来到墓前,让他们把棺材挖出来,就这样,放在棺材里的文件终于问世。

里面存放着《共产党宣言》最早的译本之一,还有二大的党章。政府人员立刻把这些东西送到北京,送到党中央,看着这些遗失多年的重要机密文件,中央上下无不震惊!

0 阅读:6
深耕红史

深耕红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