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苏菲
前言出生在浙江省舟山半岛周家造船厂的周苏菲,原本是一位普通的千金小姐。但一场包办婚姻,促使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与毛主席一家结下深厚情谊。
提起毛主席,苏菲动情的说道:“虽然毛主席已经去世很多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的面前,就像是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样。”
船厂千金投身革命收获爱情1935年,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周苏菲只身来到上海。在朋友的介绍下,她加入中国左联领导的话剧艺术供应社。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苏菲与艺术供应社的一部分同志,一起撤离上海,辗转来到昆明。
眼看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国破家亡。17岁的苏菲,也与无数热血青年一样,决定加入抗日救亡的大军,为挽救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随后,在地下组织的介绍下,周苏菲顺利加入昆明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周苏菲从事的是宣传工作。由于工作热情高涨,她很是活跃。1939年,国民党注意到了她,并准备对她开展抓捕行动。
周苏菲
一天,突然有个人找到周苏菲,让她跟自己走一趟。当时,周苏菲只有19岁,经历的事情不多,很单纯,便跟着对方上了一辆黄包车。
黄包车快速穿过大街小巷后,在一座大院门口停下,周苏菲被带进院中。随后,对方给了她一份,关于斯诺在美国杂志上,报道延安生活的报纸。
看着报纸上的红军坐在马扎上上课,与群众一起参与生产劳动,周苏菲觉得很新鲜,这是她第一次了解到红军的生活。对方问她喜欢吗,她开心地说喜欢。
紧接着,对方问她愿不愿意去延安学习,苏菲当场表示愿意。第三天,苏菲就被一辆汽车接走。
原来,地下组织提前得到了,国民党要抓捕苏菲的消息,这才派人,让周苏菲转移到延安工作。
1939年10月10日,周苏菲来到延安。报到时,得知她之前在上海演过电影,宣传部长就让她去鲁迅艺术学院学习。
就这样,周苏菲在领到一床被子,一床褥子、一个漱口缸,一个洗脸盆以及一个勺子后,开始了延安的生活。
周苏菲
但她很快就生病了。因为延安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吃饭吃的是小米饭,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冬天天气很冷,又没有取暖的东西。
周苏菲因此得了重感冒、鼻窦炎。还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吃什么也消化不了。
无奈之下,她只能去看医生。当时担任鲁艺医生的,是给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调理身体的医学博士马海德。
马海德是1936年,在宋庆龄的秘密安排下,与美国记者斯诺,一起来的延安。看到延安青年的热情、乐观,以及强烈的爱国情绪、不屈的斗志,马海德被深深感染,并决定在无比艰苦的异国他乡,投身革命。
看着周苏菲会说话的大眼睛,灿烂的笑容,马海德沦陷了,他当场认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爱人。
他悉心为周苏菲调制了两种药水,并找到一张印有胡蝶的,非常漂亮的信纸(在那种环境下,这种信纸很难找),给周苏菲用中文写了一封信:
“我衷心的希望,你能按时服药,早日恢复你那美丽的微笑!”
周苏菲与马海德
自此以后,马海德多次主动邀请苏菲,去自己家里做客。但苏菲此时还没有那种意识,虽然答应赴约,但总是会带着朋友。
时间转眼来到1940年的春节。当天晚上,鲁艺举行了春节晚会,非常热闹,很多中央首长都去观看。
毛主席披着一件棉衣,坐在第一排的长凳上,认真观看自己最喜欢的《打渔杀家》。
此时,周苏菲正在台上,与乐队一起表演。大家看到毛主席后,非常激动,表演的也比平时更加卖力,锣鼓家伙敲得震天响。在寒冷的冬天,大家却热的汗流浃背。
京剧的正戏开始前,往往会有一位演员,身穿龙袍,手举“天官赐福”的牌匾出场,有静场的意思。
但是,这一次的演员一出场,不仅没有静场,台下观众的反应,反而更加热闹,他们看着台上的演员,哄堂大笑,掌声雷动。
原来,这位演员是马海德医生。虽然他顶着一张大花脸,但他那高挺的鼻子,深邃的眼睛,还是暴露了外国人的身份。
延安时期,毛泽东参加文艺座谈会
虽然台下笑声不断,但马海德却非保持淡定。他嘴里念念有词,用流利的中文,说着新年贺词,向四周拜年。
台下的毛主席,看着一本正经的马海德,早已笑得前仰后合,嘴里还不断说着:“这个马海德……”
周苏菲回忆称,那是她第一次看到毛主席,那样开心大笑。毛主席的乐观、豁达,对未来充满必胜信心的状态,也给周苏菲留下深刻印象。
表演结束后,又举行了舞会。马海德主动邀请周苏菲跳舞,两人配合的非常默契。凌晨两点,舞会结束,两人才分开。
但是,周苏菲刚回去准备休息,就发现窑洞里的一个女同志,要生产了。她赶紧与另一位女同志,一起出来找医生。
马海德
虽然马海德是博士,但接生不是他的专业,他也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工作。但产妇生产在即,一时又找不到其他医生,马海德就这样被周苏菲硬拉到窑洞里。
忙完之后,已经是早上六点。马海德简单洗漱,便主动提出与周苏菲一起出去散步。
经过一起为孕妇接生,两人的心似乎更近了一步。散步期间,两人相互介绍了自己的身世,随后,马海德突然问周苏菲:“我可以吻你吗?”苏菲没有拒绝。就这样,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周苏菲答应马海德求婚的那一刻,马海德高兴的直奔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家里。当时王稼祥还没起床,家里门没关。
被喜悦冲昏头的马海德,直接推门而入,大喊大叫:“我要结婚了!我要结婚了……”
当年3月,在组织的批准下,周苏菲与马海德,正式结为夫妻。
王稼祥
与毛主席一家的交往也是在这一年的8月,毛主席与江青的女儿,李讷出生了。李讷的到来,让毛主席非常高兴。
此前,毛主席虽然有过几个孩子,但因为战争的原因,丢失的丢失,夭折的夭折。毛岸英与毛岸青兄弟,也因为战火,被送往苏联,父子多年未见。
女儿李敏,也因为考虑到贺子珍一人在苏联,心情郁结,毛主席主动将其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李讷的到来,无疑让毛主席再次体会到了为人父的快乐。
当时,毛主席因为工作繁忙,再加上养成了晚上办公,上午睡觉,黑白颠倒的生活习惯。有时候如果白天事情多,他甚至会连续几天不睡觉,工作人员怎么劝都没用。
作为毛主席的保健医生,马海德也非常头疼。为了帮助毛主席缓解紧张的神经,马海德想尽办法。一有时间,他就拉着毛主席去跳舞,或者散步,还建议毛主席打乒乓球锻炼。
马海德与毛泽东在延安
对于马海德的提议,毛主席拒绝道:“我不会打”。但马海德并没有放弃,他说:“慢慢打就会了”。
为了尽快让毛主席锻炼起来,马海德立即请来木工师傅,按照常规乒乓球的尺寸,制作了乒乓球台,并陪毛主席一起打球。
由于不太会打,起初毛主席每次发球都很高,一打就会翘上去,有时候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捡球。
这个时候,周苏菲便化身捡球员,帮助他们捡球。每次从周苏菲手里接过球,毛主席都是笑盈盈的,眼神里还充满着感激与歉意。
由于学习得非常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毛主席打乒乓球的技术明显提高。
有了李讷之后,无疑又多了一个督促毛主席锻炼的对象。
毛主席非常喜欢李讷,每次一看到李讷,他都会放下手里的文件,陪女儿玩一会。所以,工作人员经常在毛主席长时间工作不愿休息时,悄悄将李讷推到毛主席的房间中。
毛主席与李讷
等到李讷稍微长大一点,工作人员便教她,拉着毛主席去外面散步。所以,李讷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散步去……”
1943年,马海德与周苏菲的儿子周幼马出生。由于当时两家人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再加上江青早年在上海时,与周苏菲一起演过电影,马海德又是毛主席的保健医生,两家人更加熟络。
李讷与周幼马年纪相仿,两人经常在一起玩,李讷亲热地叫周幼马“弟弟”。直到长大后,李讷每次见到周幼马,依旧叫他“弟弟”。
由于毛主席有轻度风湿关节炎,为了帮助毛主席活动关节,有时候吃完晚饭,马海德与周苏菲便带着儿子,拉着毛主席去散步。
黄昏时分,他们走在河边,自然的形成一个队列。第一排是毛主席与马哈德他们,第二排是江青、周苏菲等人,第三排是李讷、周幼马、警卫员等人。大家一边走一边聊天,毛主席常常发出哈哈大笑声。
毛主席与苏菲观看马海德教李讷打乒乓球
虽然很忙,毛主席也会主动邀请马海德与周苏菲,去他家里聊天,顺便吃午饭。
毛主席的饭很简单,一大碗粗米饭、一盘炸辣椒,一盘土豆丝炒青椒。马海德夫妇来了后,毛主席又专门嘱咐工作人员,多加两个菜。
让周苏菲印象深刻的是,即便是在吃饭的时候,毛主席依旧在思考问题。由于想的过于专注,毛主席吃饭时,只夹自己面前的菜,根本看不到饭桌上的其他菜。
看到这个情形,周苏菲主动将桌上的其他菜,端到毛主席面前,请他夹菜。毛主席这才意识到,自己忽视了其他菜。
毛主席的专注、认真,表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
一次,大家吃完饭后,马海德正好带了相机,便提议合影。毛主席同意后,便走出窑洞,在外等大家的同时,还仔细整理自己的衣服,等待拍照。
毛主席、周苏菲、周幼马、李讷合影
周苏菲出来后,警卫员将李讷与周幼马也抱了出来,让两个孩子站在毛主席与周苏菲面前。
当时,周幼马只有两岁,正是好动的年纪,不肯乖乖拍照。为了让他安静下来,马海德随手将自己的打火机,扔给孩子玩。
一旁的李讷看到打火机后,也非常感兴趣,便凑上来想要从周幼马手里拿走,两个孩子争了起来。
周苏菲赶紧弯下腰来,劝说争得不可开交的孩子。一旁的毛主席,则一动不动,好像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情一样,依旧专心等待拍照。马海德赶紧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非常生活化的一幕。
拍完照后,毛主席也开始劝说孩子,他教育李讷:“不能抢别人喜欢的东西……”
1946年,毛岸英从苏联回来。毛主席得知后,非常激动,抱病前往机场迎接。看到毛主席的第一眼,毛岸英眼眶发红,立马冲向自己多年未见的父亲。毛主席一把将儿子抱住,高兴地说道:“终于见到你了……”
毛岸英与毛主席
在延安生活期间,毛岸英自然而然认识了周苏菲,并很快熟络起来。但两人却在称呼上发生分歧。
一直以来,李讷都叫周苏菲为阿姨,而毛岸英与李讷是兄妹,所以,周苏菲也让毛岸英叫她阿姨。
但是,由于周苏菲只比毛岸英大两岁,毛岸英一直叫不出口。
1949年,进入北京城生活后,毛主席在一个周六的早上,让秘书给马海德夫妇打电话,邀请他们到中南海吃饭,并派车去接他们。
马海德一家人刚进门,毛主席就起来迎接,并笑呵呵的对周幼马说:“小驹子长大了啊,快让我抱一抱……”那种亲热的语气,仿佛就是和自己的亲人说话一般。
这次聚餐,毛岸英也在。饭后稍作休息,舞会便开始了。由于周苏菲正好坐在毛主席身边,马海德觉得毛主席可能要邀请周苏菲跳舞,便主动起身找别人跳舞去了。
毛主席与舞伴跳舞
没想到,毛岸英突然跑过来,对着周苏菲一鞠躬,想要邀请她跳舞。这个时候,周苏菲又想到了称呼一事,便对毛岸英说道:“你叫我阿姨,我就跟你跳舞。”
看到毛岸英依旧不叫阿姨,周苏菲便真的不起身跳舞,两人陷入僵局,毛岸英有些窘迫。
一旁的毛主席听到他们的对话后,缓缓起身走到周苏菲面前,对她一鞠躬,笑着说道:“好啦,我叫你阿姨,跟我跳吧!”
看着毛主席亲切而又略带揶揄的微笑,周苏菲有些发窘。随后,她起身与毛主席跳舞。
随着两人缓缓起舞,周苏菲的记忆,瞬间被拉回到延安时期。当时,延安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只有几部苏联电影,大家已经看过无数遍了。另外就是跳舞了。
每到周六,各个单位都会举行舞会,很多中央首长都去参加。虽然大多数人都没有跳舞天赋,但大家不怕丢面子,积极学习。
周恩来跳舞
周苏菲回忆称,周总理的舞姿是最具标准的绅士风度。史沫特莱在《中国的战歌》中说,贺龙是唯一有节奏感的舞师,他总是可以随着音乐旋律,在地上欢跳起来。
对于那些水平不是很高的舞姿,有女同事在私下里起外号,称其是“按节拍开荒”。
想到这些往日跳舞的欢乐场面,周苏菲便不由自主的笑了出来。注意到周苏菲的笑声后,毛主席笑着问她:“我现在跳舞,与在延安时,有没有不同?”
周苏菲回答:“好多了!”紧接着她又说道:“有这么好的音乐伴奏,即便是不跳舞,坐着听音乐也是很好的……”
当初在延安,资源有限,跳舞根本没有乐队伴奏。只有印度医疗队,带来的几十张唱片。哪里举行舞会,就去借唱片。来来去去,就只有那些音乐。与现场伴奏相比,音质、氛围,都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