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的讲话和著作中,曾多次谈到豆腐。他在《坚瓠集》赞豆腐:“水者,柔德;干者,刚德;无处无之,广德;水土不服,食之则愈,和德;一钱可买,俭德;徽州一两一碗,贵德;食乳有补,厚德;可去垢,清德;投之污则不成,圣德;建宁糟者,隐德。”这“十德”,颂扬国民具备的豆腐品德和素质。并以清代胡济苍的豆腐诗“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昕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鼓励革命党人以豆腐精神律己为民,献身民族解放事业。
学过医学、懂得营养科学的孙中山,还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把平凡的豆腐写进他的纲领性文献著作《建国方略》:“中国素食者必食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将豆腐视为最有益于养生的健民强国之国宝。

孙中山不仅倡导国民吃豆腐,而且自己也喜欢吃豆腐。除了猪血豆腐、八宝豆腐、红烧豆腐、油煎豆腐,尤以酿豆腐最吸引他。孙中山第一次吃酿豆腐,还出了个笑话。那是在1918年的夏天,孙中山到梅县松口视察,前中国同盟会会员谢逸桥在灵光寺请他吃酿豆腐,顿时觉得味美可口,便问菜名,一位乡绅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回答,把酿豆腐说成“羊斗虎”。孙中山听了开始是一愣,后来明白过来,哈哈大笑:“羊斗虎?有意思!”这一语音误会,给酿豆腐添了一个有趣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