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满囤儿
注:本文删减版首发于“影视独舌”公众号,此为完整版
对于喜欢动画电影的人来说,今年11月11日最值得期待的并不是各大电商的折扣力度,而是新海诚的新片《铃芽户缔》在日本上映了。
该片首周末三天日本本土票房收获19.1亿日元,好于2019年《天气之子》首周末三天16.5亿日元的成绩,创造了新海诚电影开画的新纪录。同时,本片口碑表现出色,日本本土评分网站Filmarks目前为4.0分(5分制),全球评分网站IMDb上目前为8.1分(10分制)。
随着《你的名字。》在全球斩获3.58亿美元票房,新海诚成为了日本众多天才动画导演中,唯二的破圈成功者之一。另外一个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宫崎骏。
和高畑勋、庵野秀明、大友克洋、押井守、细田守、米林宏昌等优秀的日本动画导演一样,在刚崭露头角之时,新海诚也被影迷寄望为“宫崎骏接班人”。然而,新海诚在尝试吉卜力like的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遭遇滑铁卢后,立即纠正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我们总说新海诚的动画每一帧都可以做屏保,而囤儿却认为我们的国漫需要向其学习的绝不仅仅是审美,而是他超强的自我纠正意识。
登上舞台前的新海诚
1973年2月9日出生的新海诚原名叫新津诚,是日本建筑世家“新津组”的公子。打趣一点儿说,若不是他迄今为止的作品要么叫好要么叫座,新海诚早就该回去继承家业了。也正是因为家里比较富裕,新海诚在电脑尚未普及的上世纪80年代就有条件尝试全数码制作二维动画。这为他后来摆脱吉卜力画风影响,闯出自己美学风格奠定了技术基础。
新海诚曾于日本中央大学文学部修学日本文学系,因此,他不仅习惯自编自导,而且还特别热衷于把自己的动画作品改编成小说出版。在《言叶之庭》中,他更是引用并改编了《万叶集》里的和歌,成就了点睛之笔。
在大学读书期间新海诚就加入了以开发角色扮演游戏为主的Falcom游戏会社,参与包括程序、美工、动画与宣传影片制作在内的多种工作。在职期间,新海诚开始个人动画创作,两部黑白短片《遥远世界》和《她和她的猫》均获得了专业奖项的认可。
2001年,新海诚辞职后全力制作自己的第一部动画电影《星之声》。一个人担任了脚本、制作、背景、人设、监督等工作。从此之后,新海诚一直稳定保持着大约3年一部的节奏,活跃在动画电影的舞台中央。
新海诚作品中的“变”
回顾新海诚的作品线,在口碑上呈现了明显的起伏,而且起伏周期很短,通常遭遇低口碑后的下一作便能立刻回到高口碑。这主要来源于新海诚作品中的“变”——他总能从自己作品受到的争议声和负面评论中总结经验,然后迅速做出自我纠正。
《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完全架空的故事背景和过于繁杂的平行宇宙理论,对大多数非硬核观众并不友好。《星之声》的故事虽然也套着科幻的壳,但25分钟的时长,可以很快就落到最打动人心的情感点上,可谓一击即中。《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则是标准的91分钟电影时长,解释平行宇宙世界观的内容再一多,就把情感落点大大延后了。
虽然该片拿了很多奖项,但是新海诚似乎依然能够意识到科幻题材并不是他所擅长或钟爱的,于是后期作品再也没碰。这是他第一次自我纠正,也是他建立作者化表达的开始。
在《秒速5厘米》被小众动画迷捧上神坛之后,新海诚第一次栽了跟头。他野心勃勃的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得到了一个非常扎心的负面评论——“模仿宫崎骏”。甚至有网友调侃本作“新海诚的天空嫁接了宫崎骏的草原”“动起来是吉卜力,静下来是新海诚”等等。
这对于有强烈个人艺术追求的新海诚而言,可能是无法接受的。于是,时隔两年后的《言叶之庭》无论是画风还是故事主题,都已经再也看不到宫崎骏和吉卜力的影子。这是他的第二次自我纠正,也是他开创个人影像风格的开始。
《言叶之庭》之前的作品在画风上多少都能看到其他日本动画名导的影子——画面精致、线条优美、色彩绚烂、人设纯净……然而,这些都不足以让新海诚独树一帜。
正如前述提到的,新海诚接触数码动画比同行早,因此他跳脱出以吉卜力为代表的二维动画纯手绘方式,利用了CG技术,在《言叶之庭》中实践了大量的电影摄影技法。
在构图、运镜、景别选取、焦点变化、光线反射、物理动态上,新海诚都在向真人电影看齐。于是我们看到,《言叶之庭》及之后的作品,虽然依旧是二维动画,但是视觉体验却有三维动画的纵深感、空间感和流动感,以及借此综合而成的写实感。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网上有绘画爱好者把吉卜力的电影截图,然后用油画、水彩、水粉、彩铅等画法将之还原到实体,可我们很少见到有人去实体还原新海诚电影的截图。因为他电影里的某一帧画面,并不是整体的一层手绘,而是多层叠加而成。再加上对人眼焦点的模拟,画面中的前景、中景、远景会呈现出虚实结合。这便是实体画很难去呈现的细节。
纵然《言叶之庭》的口碑重回高位,但和新海诚之前的代表作《秒速5厘米》一样,其最可观的收益回报并不是主流院线,日本本土票房仅为1.5亿日元。新海诚给人短片封神,长片拉跨的印象反而更加坐实。
其实新海诚电影的影音制品,尤其是附带艺术设定集的碟片套装,一直销量非常好。结合其作品中大量独白和旁白的使用、强调意境营造的画风、每每用思念勾出忧伤、看完片难以从情绪中走出来等特质,很容易发现新海诚的电影更适合收藏,更适合一个人观看。
如何让自己的作品从“独乐乐”进阶为“众乐乐”,是新海诚必须做出的第三次自我纠正。
《你的名字。》有多么成功多么出圈早已无需累述。这背后的推动力,起码和新海诚的两点改变有关:
第一,影片前半段的身体互换剧情节奏明显提速,不再是情绪推着剧情走,而是剧情推着人物走。强化故事里超自然现象的新奇性,突出人物的探索主动性,都让本片从一开始便抓住了普通观众的眼球。
第二,梦中身体互换设定并不是故事核,而是为后半段躲避彗星坠落铺垫的解决方案。于是,新海诚第一次将他最擅长的双人情感落在了具体的大事件里。影片的高潮不再仅仅是情绪的高潮,还有场面戏、动作戏等视听高潮。
通过这两点改变,新海诚不仅让《你的名字。》具备了“世界系”的完备要素,而且突破了世界系固有的“无能为力”色彩,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视听表现,都与最普通的、最广泛的观影诉求接轨。
既然已经出圈,那么新海诚之后的作品每一部都得接受普通大众的检验。检验标尺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天气之子》里略显中二病的男主注定不会讨喜,结尾为了救心爱的人哪怕毁掉一座城也在所不惜的选择,更是令绝大多数观众无法接受。甚至有网友动用刑法体系去批判影片中的故事细节。
随着《天气之子》口碑和票房的双腰斩,新海诚的自我纠正意识果然又被激活。在《铃芽户缔》日本点映特典的小册子上,新海诚如是介绍自己的新作:
1.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失去母亲的女主人公铃芽的成长故事;
2.铃芽帮助草太恢复原形的喜剧爱情故事;
3.为了防止日本各地发生地震,铃芽“关门”的故事。
成长和爱情本就是新海诚过往作品中最迷人的元素,而为了防止地震去日本各地“关门”的故事线,明显是在冒险色彩和动作元素中附加了普世的环保主题。可以看出,《铃芽户缔》的故事创作,是建立在对《你的名字。》的成功经验和《天气之子》的失败教训的综合总结之上。新海诚对观众反馈的响应速度,不得不令人佩服。
新海诚作品中的“不变”
无论《你的名字。》多么爆火多么出圈,在新海诚粉丝眼里,他的第一代表作永远是《秒速5厘米》。因为新海诚很多为人们所熟知的个人标签,都是在这部作品里建立起来的。新海诚之所以口碑起起伏伏还永不掉粉,正是因为他有两个始终不变的艺术坚守。
“变”让他能够迎合市场成功出圈,“不变”让他的粉丝呈现出超高粘性,口碑也永远处于行业平均水准之上。
首先一个“不变”,是新海诚在美学上对写实感的追求。即使作品的世界观里不乏科幻、奇幻等超自然设定,在对自然环境的表现上,新海诚始终探寻着最大化写实感的可能性。
新海诚在筹备新片的过程中,特别喜欢去外景地实地考察和拍摄。比如为了制作《秒速5厘米》中的第二章《宇航员》,他曾分别于春天和冬天到访种子岛,合计停留达1个月之久,拍了5千多张照片。这些照片不仅提供了内容创作上的素材,更是提供了画面写实感的参考。
新海诚善于观察自然景物的层次区分。《言叶之庭》里,不同雨量的雨,经过不同介质的太阳反射光,其严谨程度不亚于最先进物理引擎计算出的结果。因此,虽然新海诚的写实感是“虚假的”,但它越来越细腻,越来越容易让观众沉浸其中。
其次一个“不变”,是新海诚对双人情感的执着。你甚至可以说他的故事创作高度的套路化——从《星之声》到《铃芽户缔》,每个故事都有被某种阻碍分开的男女主人公。这阻碍可以是:8光年、平行宇宙、转学、年龄差、不同的时代、社会舆论、身体形态等等。而他作品撼动人心之处,也正是主人公们的思念对这些阻碍的穿越与冲破。
这让新海诚的电影在故事层面越来越向“世界系”靠拢——“世界系”作品往往不苛求完整的世界观描写,而着重于刻画男女主角间的情感。同时,这一男女关系直接和世界的命运(灾难)直接相联系。
这两点不变,帮助新海诚渐渐形成了鲜明的作者标签,成就了现在日本动画电影破圈佼佼者的地位。
新海诚带给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启示
由于新海诚的口碑很早就传到了内地的动画圈子里,所以中国动画人向新海诚取经学习的历史甚至能称得上悠久。遗憾的是,这种学习直至今日仍停留在美学和文艺气质上,且多为个人作品、独立作品。商业作品如果拿“新海诚”三字说事,那多半是为了宣传蹭热度。
当初新海诚凭借亲力亲为,大幅压缩人力成本,将时长63分钟的《秒速5厘米》的制作成本控制在了2500万日元(160多万人民币)。而当时同级别画质的剧场版动画,每分钟的平均制作成本接近300万日元。
因此,中国动画对新海诚的学习,受限于制作成本,很难晋升到产业级别。反倒是电影领域,传出过要翻拍《秒速5厘米》真人版的消息。
其实,日本剧场版动画的创作经验,中国的诸多动画IP大电影已经学习得非常到位。存在明显差距的,是原创动画电影。虽然近几年国产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魔童降世》等动画电影取得了亮眼的票房成绩,但它们还是更多地偏向于动画观感,而并未在人物塑造、主题探讨、构图运镜等艺术层面彻底踏入电影范畴。
对于已经系列化的国漫IP,中国观众的一个普遍感受是民间反馈和主创之间存在严重的断裂。比如追光动画的“白蛇”和“新封神”系列,前一作观众吐槽的点,在后一作里几乎悉数保留,甚至有时候还变本加厉。彩条屋作为集团军,纵然扶持了年轻的动画人,却总给人松散而为之感,至今未能合力打造出品质下限有保障的品牌。
通过回顾和分析新海诚的作品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便你有着天才般的动画技术,有着极为圈粉的个人标签,也无法保证你的作品每一部都是口碑神作出圈爆款。作为创作者,不仅要有艺术表达上的坚持,更要有自我纠正的意识,从赞美中积累经验,从批评中汲取教训,才能在后续的作品中一点点消除不足,一步步走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