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乌克兰国境上空。
2025年这场战争终于有了结束的迹象,整整三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多少人家破人亡。
结束战争,势必要缔结和约,明确利益归属,如此停战才有了法理依据,被国际社会所承认。那么,问题来了,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最终会缔结怎样的和约,乌克兰的未来何去何从?
关于此问题,我特意询问了DeepSeek,让其结合中国历史回答,一番思考后AI思考后给我如下回答。
那么,AI预测的这4种和约,到底是什么情况,哪一种和约最有可能发生在乌克兰身上?诸君,请随我一起思考。
我是青衫弹史,用中国视角看世界问题。全文共4400字,请耐心阅读,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哦~谢谢!
声明:
本文独家原创,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禁止转载盗版,谢谢~
01 汉白登之围我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提取汉白登之围、唐渭水之盟、宋澶渊之盟、清南京条约,这4块时代拼图碎片,看看能不能拼成一幅完整的国际政治智慧画卷。
首先第一幅画卷,汉白登之围。
时间:公元前200年。
对阵双方:汉高祖刘邦VS匈奴单于冒顿。
公元前200年,那一年大汉帝国立国仅仅两年,国内刚刚结束秦末天下大乱、楚汉4年争霸,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这一年冬天,刘邦亲自率领32万精锐大军出征,镇压韩王信叛乱的同时,也要打掉匈奴的南下入侵野心。
战争开始韩王信与匈奴联军,破雁门关,占太原郡。随后,刘邦大军赶到,双方爆发大战,汉军大胜,一路势如破竹。那一年,匈奴一路退,汉军在后一路追,匈奴退汉军追。匈奴以骑兵为主,而汉军以步军为主,为了追上匈奴,刘邦亲率精锐轻骑先行,结果被围困在白登山,史称白登之围。
在诸多史书,如《史记·高祖本纪》、《汉书·高帝纪》、《前汉纪·高祖皇帝纪》、《史记·匈奴列传》对于白登之围虽有记载,但都比较简短,寥寥数笔,介绍了刘邦通过买通收买冒顿妻妾成功脱险。此战之后,汉朝采用和亲的策略与匈奴签订盟约,保持相对和平的环境。可即便如此,匈奴对汉朝边境的骚扰始终不曾断绝,公元前165年汉文帝执政时期,匈奴14万骑兵进犯,火烧回中宫,战火甚至可以在汉帝国首都长安看到。
而汉朝内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历经文景之治,积攒下厚实家底,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主动对匈奴发起全面反击,大破祁连山,封狼居胥,打得匈奴节节败退,到汉宣帝时期甚至分裂成南北两部。从白登之围的无奈求和,到汉武帝时期的强势反击,汉朝用了61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
时间:公元626年。
对阵双方:唐太宗李世民VS东突厥颉利可汗。
这一年六月份,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当上了太子,这一年八月份,李世民登上皇位,改元贞观。
可李世民这皇位还没坐热乎,突厥颉利可汗率领20万大军南下,兵锋直接打到了距离唐帝国首都长安不过40公里的泾阳。那时候的唐帝国,国内局势不稳,中央刚刚经历一场政变,皇帝刚换人,首都防御兵力也比较空虚,可敌人都打上家门口了,该怎么办?
毛主席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主席这话说的太对了,这种国家危如累卵的局势下,李世民镇定自若,决定设下疑兵之计。
当此之时,渭水北岸,突厥大军军容齐整,旌旗飘飘数十里。渭水南岸,唐太宗亲率六骑,镇定自若,气场全开,而他身后京城兵力空虚,人心惶惶。最终唐朝与突厥在渭水河畔杀白马立盟,史称渭水之盟。
对于渭水之盟具体内容,今天的我们已然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被人逼着签下城下之盟,简直奇耻大辱。这口气,李世民憋了3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领大军进攻东突厥。630年,阴山之战击败突厥颉利可汗的主力部队,随后颉利可汗也被生擒。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突厥,走入末路。
得罪了7世纪最强碳基生物、亚洲洲长、天可汗的李世民,颉利可汗你是活到头了!
时间:公元1005年。
对阵双方:宋真宗赵恒VS辽太后萧绰与辽圣宗耶律隆绪。
公元1004年,北方辽国20万大军南下,目标直指北宋都城开封。
这一年,距离让宋太宗赢得高梁河车神称号的高梁河之战不过25年,距离宋军大败的雍熙北伐也不过18年,北宋朝廷内部对于辽国大军有着天然的恐惧,一时间军心民心动摇,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极力劝说下,勉强同意御驾亲征。
战争过程就不赘述了,想说说宋辽双方达成的这个澶渊之盟,不像白登之围后人靠猜,渭水之盟猜都没法猜,这个有着具体内容。澶渊之盟内容主要有4条,宋辽两国结为兄弟之国,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宋每年向辽岁币银10万绢20万匹,双方互市等。
以白沟河为界,彻底断绝了北宋王朝收回幽云十六州的法理依据,虽然军事上收回的可能性也不大,但好歹有个念想,澶渊之盟签订彻底断了这份念想,还有就是每年要给辽国岁币,交钱买平安。
澶渊之盟虽然也是城下之盟,总体来说,还是以双方实际控制区划定和平范围,是一次花钱买平安的和约。对此,后人以为耻,但是作为当事人的宋真宗居然引以为傲,甚至还想着去泰山封禅,直接把泰山封禅的名声搞臭了,也算是千古第一人。
时间:公元1842年。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军队攻占定海,北上天津,引发清廷恐惧,派出琦善与英方义律和谈,达成《穿鼻草约》,1841年道光皇帝否认草约,派出奕山增兵广州,结果在虎门、广州惨败,英国人看到了清廷的软弱,决定扩大战果,再度北上,先后攻陷厦门、定海、镇海、宁波。
1842年8月,英国兵临南京城下,同 时切断了京杭大运河,这下子清政府彻底坐不住,只能乖乖接受英国单方面的要求,8月29日满清政府与英国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号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此诞生,中国开始走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沉沦之路。
《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这是割地赔款,赔款金额之巨也是历史罕见。同时开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开放自由贸易,还要交出关税权,经济也要被英国把持。
白登之围模式是暂时妥协下的战略蛰伏,以局部坚决对抗表明决心,然后以财帛和亲避免大决战,从而为国家赢得战略缓冲期,短暂蛰伏,奋力发展,从而实现战略逆转,主动发起大决战,一战定乾坤。
渭水之盟模式则是以缓兵之计换战略机遇的典范,以微弱兵力震慑对方,内部强化军事改革,最终抓住机遇实现反攻,剿灭敌人。
这两种模式都是一个王朝经过短暂蛰伏最终实现战略反攻的成功典范,最终铸就了强汉盛唐的千古美名。若想要成功实施这两种模式,首先共同点在于,内部统一,同仇敌忾,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能影响内部统治运转。有了统一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实力才能稳步上升,国家财政才能大幅偏向军事,支撑起大规模军事作战。
其次一点,前朝打下赫赫威名,始皇帝北击匈奴,派蒙恬镇守北疆,在匈奴部族中留下赫赫威名。隋文帝分裂东西突厥,赢得第一代天可汗之称,突厥对中原王朝有着天然敬畏。汉唐继承了前朝的赫赫威名,让匈奴、突厥在南下进攻之始,必然以试探为主,汉高祖、唐太宗都展现了抵抗到底的态度以及不弱的军事力量,自然也赢得了对方尊重与敬畏,如此才能有平等的对话。
澶渊之盟模式是以妥协换取长期和平框架的一个典范了,让对方认识到自身有着一定实力,打起来不一定能得到多大便宜,然后在一定程度认输,用财帛换取和平。汉唐是认识到自身与对方存在差距,不认输没办法,口头上说着认输,心理上可骄傲了,憋着一口气,偷偷锻炼,感觉自己实力比对方强了,一棍子将对方敲死,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态,而北宋那是从口头到心理全面认输,就花点钱买个平安,不费那个心了。所以强汉盛唐大怂,原因如此!
如果硬要将三种模式做个形象比喻,大概是两个高手过招,白登之围模式大概就是双方各自敲了对方一棍子,都喊着好疼,然后不打了。渭水之盟模式,大概是我方将做了太极的起手式,对方就说佩服佩服,然后溜了。澶渊之盟模式,就是你看对方拿了个铁棍,觉得打在身上很疼,赶紧掏出零花钱给对方,对方看你识相,让你定期交保护费然后放过了你。
清朝的南京条约模式,就真的是被打服了,跪地求饶的那种,割地赔款不算,更是在经济、政治上失去了国家主权。也正是因为被打服了,后来各种强盗都来了,各种条约也要被逼着签订,毕竟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无数次。北宋的澶渊之盟,岁币虽然丢脸,但好歹双方以实际控制区划定国界,双方保持了内部完整与统一。
了解完中国古代4种和约模式,我们来看看乌克兰未来与俄罗斯缔结的和约会是哪一种模式呢?
首先排除渭水之盟与白登之围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战争都发生在边关,未能侵入中原王朝内部,未能动摇一个王朝的统治根基。如今俄乌冲突,乌克兰先丢克里米亚,又丢乌东四州,俄罗斯不可能吐出到嘴的肉,战争也是付出代价的,这些领土就是代价之一,有了领土丢失,渭水之盟与白登之围这两种模式就谈不上了。
另外白登之围与渭水之盟两种模式,更多的是一种战略蛰伏,以如今乌克兰国内的局势,被打烂的国家经济,想要实现战略反攻,几乎不大可能。
AI预测概率最高的是澶渊之盟模式。
不得不说,澶渊之盟模式与乌克兰局势,还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北宋前期一直想要收复幽云十六州,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都是以此为目标而展开,乌克兰也有着克里米亚之殇,然而这些领土都在对方掌控下,想要夺回实力不够,乌克兰想要借助外力以夷制夷,结果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已有3年有余,领土丢失更多。
双方最终以实际控制线为界达成和平协定,不附加其他额外条件,这样可能性也是挺大的,也就是澶渊之盟模式,所以AI给出这种预测概率最高。
澶渊之盟模式虽然AI预测概率最高,但是没有考虑到场外因素的干扰,俄罗斯得到了领土,黑海在其控制之下,其战略目的已然达成,不会对乌克兰有着过大的诉求,但是域外大国可就不一定了。
基于此,我个人认为乌克兰最终的和约模式,将会是清朝的南京条约模式,与俄罗斯达成领土和约,与欧洲列强、美国达成经济和约,最终割地赔款,丧失经济主动权,也就是南京条约模式。
如今的乌克兰,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选择汉白登之围模式去退让,或是选择唐渭水之盟模式去蛰伏,或是选择宋澶渊之盟模式去妥协,再或者清南京条约模式去屈服,每一种选择都将背负不同的命运轨迹,但愿和平降临。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始终存在,列强依旧在,只是欺负的对象换了人。落后就要挨打,想要不被挨打,不被欺负,只有强大自身,如何强汉盛唐那般,外修筋骨内修功法,自己强大之后发起战略反击,击败敌人,赢得民族尊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年少读书的时候,不觉得杜甫这首《春望》有什么惊奇的地方,等如今,年岁渐长,配合国际时事再读这首《春望》,只觉得沉重无比。生在和平年代的和平国家,我们总以为世界是美好的、和平的,其实战争一直都在,只是我们祖国将危险挡在了国境线之外罢了。
壮哉,我中国!惟愿华夏永远和平,万世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