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脱钩不可怕:美国对华禁运20年,为何成了自己打脸的闹剧?

青衫弹史 2025-04-16 07:28:32

1949年4月20日,当解放军横渡长江的炮声轰向英国的紫石英号军舰,华盛顿的政客们正忙着讨论对新中国的禁运物资清单。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白宫内部,一场针对新中国的经济绞杀战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迪安·艾奇逊在会议记录中写道:必须立即切断与红色中国的一切经济联系。

在美国的主导下,一场持续20年的经济封锁大戏就此拉开了帷幕,而这场大戏的结局,却出乎了所有西方战略家的预料。谁曾想,这场原计划"让新中国跪地求饶"的禁运大戏,最终却演变成了20年后美国"自己打脸"的闹剧。

中美脱钩不可怕,谁求饶谁尴尬!朋友们好,我是青衫弹史,用中国视角看世界问题。全文共2700字,请耐心阅读,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哦~谢谢!

声明:

本文独家原创,内容引用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章结尾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禁止转载盗版,谢谢~

01 禁运铁幕的升起

1948年,美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将世界各国简单分成两类:R类和Q类。所谓R类包括苏联及东欧所有社会主义国家,Q类是其他国家。对R类国家的任何出口都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称为R程序。在出口战略物资时将其分为两类:一是军火装备及与战争潜力直接有关的物资,称之为1A,涵盖163 种物资。二是战略重要性稍次的物资,称之为1B,如钢铁、机车、机车部件、商船、载重10吨以上的火车车厢等。

1949年上半年,美国开始讨论对中国使用何种管制级别问题,最终定为即R类管制水平。

1949年11月,美国拉拢西欧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总部设在美国驻法大使馆。最初只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6个成员国,随后卢森堡、挪威、丹麦、加拿大、西德、葡萄牙、日本、希腊、土耳其先后加入,将当时世界除苏联以外的已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几乎全部囊括在内。

巴统将战略物资分为三类,禁运货单Ⅰ,主要针对军需物资,一切军事装备和能够直接用于军事的物资和装备被列入该项名单。禁运货单Ⅱ,主要针对原子能物资。禁运货单Ⅲ,针对工业制品,属于监视项目,包括各项工业制造设备等。这其中,针对禁运货单Ⅰ和Ⅱ中的物资,巴统要求成员国必须对中国实行无条件禁运。

1950年2月,美国要求英国禁运战略物资到新中国。到了1950年3月美国又单方面宣布所谓《战略物资管制办法》,将600余种工业原料列为对华禁运品。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战,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经济绞杀,从机床到橡胶,从石油到精密仪器,甚至救命的青霉素等药品,任何可能助力新中国工业化的物资都被列入所谓的1A 类禁运清单,出口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并具备出口许可证,不仅如此美国还要求所有接受马歇尔计划供应的国家也必须接受该项禁运清单。

1950年6月,美国又进一步规定煤油、橡胶、椰油、铜、钻石、铅、银等11种货品,除非领得特别输出许可证,不得输往中国内地和澳门地区。

当时的美国商务部长查尔斯·索耶公开宣称:“我们要让新中国的机器生锈,让他们的工厂停工”。彼时美国参议员扬言:“一粒纽扣都不许流入红色中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一边纠集一群小弟组成所谓的联合国军参战,一边推动对华禁运进一步升级,中美之间已实质性脱钩。

1952年9月,巴黎统筹委员会亚洲分支机构设立中国委员会,总部设在东京,该委员会随即制定了更加苛刻的贸易禁运清单,其中有207种原来并不属于巴统贸易管制清单中的物资,也被加入对华禁运清单之中,针对中国的禁运项目多达472项,是苏联的两倍,这种差别,被称为中国差别。

美国的杜鲁门总统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要用经济绞索勒住中国的脖子”,美国中情局的报告更是得意洋洋:“中国工业将因缺乏精密机床而停滞”,美国试图构建一道封锁铁幕,锁死中国的发展,逼迫新中国向美国低头妥协。

然而,这看似密不透风的铁幕,很快就被撕开了裂缝,让美国的所谓禁运沦为一个国际笑话。

02 铁幕的破碎

对于美国组织起来的对华禁运铁幕,周恩来总理看的清楚,周总理说:“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应该区别对待。”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将英国和日本作为重点突破对象。

朝鲜战争的结束,英国、日本等国就表达了希望恢复与中国的贸易往来的期望。英国,这个老牌列强,在二战中元气大伤,经济上急需外来输血,对华禁运让英国损失一个巨大市场。1957年的英镑危机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英国财政捉襟见肘,1957年3月英国宣布解除对207种非战略物资的禁运,这一举动就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法国紧随其后,开放了化工原料出口,这些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直接动摇美国精心布置的对华禁运体系。

英国、日本、法国等国通过例外程序、转口贸易等方式不断突破美国设置的禁运条款,扩大对华贸易。

1964年中法建交,更是震惊了整个西方阵营,首个西方大国公开建交,1965年法国成为第一个向中国出口成套设备的西方国家。

英国,这个美国最亲密的盟友,其表现更富戏剧性。1950年,英国率先承认新中国,是首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却不是首个建交的西方大国。英国搞所谓的“留一只脚在门内”的模糊战略,一方面在政治上追随美国,一方面在私下偷偷与中国进行交易。

英法的处理方式直接在西方阵营中撕开一道裂口,让美国的所谓禁运陷入崩溃的边缘。

盟友们离心离德,美国国内也对所谓的对华禁运产生严重抗议。

1971年春天,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引发的"乒乓外交"轰动世界。1972年7月,美国商务部批准波音公司向中国出口10架波音707飞机,这是22年来美国首次对华出口高技术产品。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寻求对华关系的突破,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随行的商务部长莫里斯·斯坦斯带着长达200页的贸易合作意向书。

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使用美国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

1971年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长达20年的中美两国间禁止贸易的法令,美国发起的对华全面禁运政策宣告彻底失败,美国向全世界展现了一波自己打脸的经典名场面。

结语

从1949年到1971年,美国对华禁运长达20多年时间,美国试图构建一道封锁中国的铁幕,锁死中国的发展,主动与中国脱钩,最后却是一幅盟友们的离心离德、自己内部的抗议的历史名场面。

中美脱钩不可怕,谁认输谁尴尬!中国在西方社会的封锁包围中,完成工业化进程,成功打造出完整的工业体系,那些曾经试图用禁运扼杀新中国的联盟,如今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

从巴黎统筹委员会到芯片联盟,美国对华遏制的剧本不断翻新,但结局早已注定,任何试图用封锁阻挡文明进程的行径,最终都将沦为历史的笑柄。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这不是狂言,而是对文明韧性的深刻洞见。

参考资料:

1.《1950年代初美国对华禁运述论》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李才义

2.《美国关于经济制裁的战略思考与对华禁运决策》,《国际政治研究》2008第3期。

3.《20世纪50年代美中之间禁运与反禁运的较量》,《史学月刊》2021年第8期。

4.《新中国应对战略物资禁运的主要策略及成效(1949—1956)》郭永虎 满鑫垚

作者:青衫弹史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转发、点赞、关注、评论、赞赏,您的支持对我很重要~

0 阅读:40
青衫弹史

青衫弹史

一起看看这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