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块土地,光听名字就知道河北地处北方,事实也正是这样,河北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典型的北方的地区,在黄河以北,长城以南,河北地处华北平原,西临太行山,北接燕山和山海关,自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河北位于华北平原,且在明清时期被称为天子脚下,河北有哪些地道的面食,你又吃过几种,今天来盘点一下,排名不分先后:
1、北苏袁家饸饹
北苏袁家饸饹是河北的一家特色美食,它传承已经百年,到老板袁建房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也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般的面粉揉好后不容易断裂且会黏黏地粘在一起,而饸饹面不管块头多大,轻轻一甩就能对半裂开。店家都是买了荞麦后直接磨成面,几十年来从未改变。煮好的饸饹会过一遍凉水,让面条收紧,吃起来更有嚼劲。饸饹面不同于白面条的顺滑,吃在嘴里有一种粗狂感。其汤头味道鲜美,牛肉炖得超级烂糊,香味浓郁。一碗饸饹左边点上香油,右边铺上香菜,中间排列着肉块,黄豆芽放在面的一头,颜色分明,犹如一件艺术品。
2、正定正顺饸饹
真定府正顺饸饹是河北正定的特色地方小吃,2015年入选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正顺饸饹自第一代回族名厨王文生研制开始,历经五代祖传,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其选料精良、配比科学,制作工艺精湛且精细。
饸饹的主料为荞麦面,辅以一定比例的白面、榆皮面。其中,上等的榆皮面微微发红,和荞麦面混合后会有微微拔丝的感觉,能让面条更有黏度和韧性,吃起来口感好且滑润。卤料的制作较为复杂,一锅要放上四五百斤精挑细选的肉,刚切完就直接放入锅内,再加入调料包,之后放入大个儿的棒子骨,以及秘制的酱继续熬制。这一锅汤必须熬约10小时,把脊髓和骨髓油都熬出来,汤才会变得浓稠,吃起来也更香。吃饸饹时,碗上面那层薄薄的油就是骨髓油。
一碗正顺饸饹,通常会在面上放上豆芽、两三块牛肉,再浇上一碗高汤。吃起来非常顺滑,口感细腻,饸饹的香味十足,尤其是汤的味道很浓,充满骨髓的香味。
3、赵县杂面汤
赵县杂面是赵县的特色风味小吃,有多种吃法,常见的包括腥汤杂面、炒杂面、杂面汤。
腥汤杂面是用煮牛肉的汤水熬制小米粥,待米花开、米汤浓时,加入杂面头儿和切碎的萝卜缨子再煮制而成。这样煮出的杂面,肉香、米香、菜香和杂粮香相互交织,令人胃口大开。
制作炒杂面时,先用清水将杂面煮熟捞出,沥干备用。然后在炒勺中放油,炝花椒、辣椒,放入白菜丝翻炒,半熟时加入杂面继续翻炒,香味便会弥漫开来。
而杂面汤的关键在于棉籽油炝锅。将棉籽油热开后,放入葱花炸一下,再倒入面汤中,那香味会瞬间散发出来。若是喜欢更辛辣的口味,还可以炝入花椒和辣椒,使香味层次更为丰富。
4、灵寿正宗腌肉面
灵寿腌肉面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独有的地方名吃。
面条:为传统的手擀面,面条纯手工制作。面要做到韧、劲道,微略含碱,通常是生面做好后揉团,蒙上湿布放置五六个小时才擀,这样擀出的面有韧劲,易于擀薄切细,沸水出锅有光泽。
腌肉:腌肉是这碗面的灵魂。一般选用农家散养猪,经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先将猪肉切成大块,冷水浸泡、挤去血水后,加入专用调料煮到八成熟,再添加硝盐(硝盐添加是个技术活,将硝盐放到铁勺中加上烧红的木炭剧烈燃烧,烧到一定火候迅速浇到煮肉的锅里)。随后给肉上糖色,把肉放入油锅里炸以去除水分。最后,将炸好的肉装到洗净晾干的瓮里,按照一层肉一层盐的方式放置,找阴凉处存放数月方可食用。好的腌肉风味独特、香而不腻,经过煮、炸以及腌制多道工序的猪肉,色泽鲜红,让人垂涎欲滴。
配菜与浇头:常用土豆、山区特有的豆角、粉条等一起炖制成菜,其中粉条要用红薯粉制作。将炖好的菜浇在刚出锅的手擀面上,就制成了一碗颇具地方特色的腌肉面。
5、牛犇面
牛犇面是一款具有特色的面食。其调料配方传承自老一辈,已有30多年历史。这款面讲究“味香、味厚、有回味”:汤底味道香浓,令人回味无穷;牛肉和牛杂经秘方调制后,既保留了肉质本身的鲜美,又融合了浓郁的香气,令人食指大动。
不同地区的牛犇面店铺可能在口味和特色上会有一些差异。比如,有的店可能会使用精心手工擀制的面条,面条劲道、爽滑且有嚼劲;有的店还会搭配特制的小菜。在一些食客的评价中,提到牛犇面的用料比较足,汤的味道很好,是熬制了很久的秘制汤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