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的势能如何建立?如何形成强大的势能?

斯威国学 2024-03-19 03:16:10
经济思维 / 焦点律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把石头往山上推,推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弓拉得越满的,弹性势能越大。 这是物体的势能,我们人也有势能,这个势能不是我们人爬上山往下滚,而是情境的势能,主观世界的势能。前面讲到立势而制事,做任何事情,先立势,立势立得好,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说服的工作就水到渠成了。 可以说,做事要想成功,立势是必备的一个环节。 但是,我们从小学习的多数都是物理,对于事情的势能的建立可能并不是那么清楚。那么,事的势能是如何建立的呢?我们知道物体位置有差别会产生势能,事情的势能也是如此,要建立事的势能,就需要制造落差。一件事情从无变成有,当下与达成目标,现在什么都没有与功成名就,没有钱与有钱,其中就有落差,这个落差就是势能。 有的人从没有名气到变得小有名气,有的人全国著名,有的人世界闻名,有的人白手起家,一年赚几十万,有的人同样白手起家却能赚几个小目标,企业也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的企业越做越大,有的却越做越差,石头重量越大,高度越高,势能越大,事的势能也一样。如何把事情越做越大,这是我们要做的事。 人、事、物是情境中的基本要素。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人,所以,势能的强弱跟人有关,既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有人一多就散伙的。既有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也有几个兵都带不好的。立势要把情境中的人全部带动起来,整个情境就会形成增长的趋势。 而语言是最有用的工具。 举个三国中的例子,刘备和孔明的目标是要实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大情境中大势的建立,在大势之下,首先是要和孙权结盟,这是大势之下较小的势。在小势之下依然有更小的势要建立,孔明怎么做的呢?首先,孔明用一己之力舌战江东群儒,并且占据上风,深受孙权的钦佩。孔明能够成功地舌战群儒,原因是什么?孔明是立足于为天下大事服务,对目标理解充分,就是为了联吴抗曹,消除江东内部投降派的声音,树立孙权同志抗曹的决心。因此,他对每一个人的身份,角色都做出了精准的研究,他们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知人自知是必须的。唇枪舌剑的战斗,看起来远没有真刀真枪那般凶险,然而,唇枪舌剑往往决定着政治走向,事件的结果,从而把整个局势往自己架构的方向去引领。所以政治场中,常常会有一张嘴能抵百万兵的传说。 有了舌战群儒的铺垫,接下来孔明促成孙刘结盟,更是精彩。孔明依然是立势制事。孙权在与孔明交谈一番之后,问出一句话,刘备为什么不降呢? 这句话其实并非孙权的本能反应,而是孔明引导出来的。 因为孔明一开始就把刘备描述成为正义之士,为了汉室江山社稷奋斗的人,把江东群儒描述成为一群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之辈。 孙权的基业是祖宗留下来的,他是有强烈的愿望要保护的,只不过,心中对曹操非常忌惮。孔明在贬低江东群儒时,指桑骂槐把孙权一并羞辱,劝他上应天时,下顺民意,和他的手下一样,也做一个苟且之人吧!将孙权的身份丢在地上磨擦,激起孙权的愤怒。当孙权问刘备为何不降时,孔明才能集中火力,将孙权好好蹂躏一下。 这是用激将之法,刺激孙权树立与曹操抗争的目标。 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这样的一种方法叫做天机变,就是主动地使用方式方法,让情境中的人的树立、坚定或改变自己的目标方向。 接下来,面对孙权的疑问,孔明叹口气说道,昔日齐国田衡率领五百壮士退守海岛,誓不投降,五百壮士全部英勇就义。更何况,刘皇叔乃帝室之后,当今皇叔,英才盖世,万众仰慕,因此,我兵败此乃天意。欲效田衡而玉碎,怎么可能府首贴耳去伺候国贼呢? 孔明这一席话,把刘备身份抬的是极高,而把孙权,包括江东所有人的身份都踩在地上,不停地践踏。孙权的心口一股恶气难舒,想要发作,却又怕坏了合作的气氛,只好哼一声,拂袖而去。 所有的人都以为孔明的游说要泡汤了,然而孔明是很清楚的,孙权这个时候处于极其矛盾的状态,是战是降,拿不定主意。因此,孔明不断地使用激将法来刺激他的求战愿望。接下来,在鲁肃的居中协调之下,孙权也终于认识到了孔明的良苦用心,再次将孔明请来,为他接风洗尘,孔明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孙权听了大喜,决定要和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孔明情境中的小目标达成。 所以,如何立势? 就是建设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身份。要想抓住机会,成为人生赢家,就要在情境中建设这两个东西。第一,要建设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了目标,机会就随之而来。第二,要建设一个共同的身份,有了这个共同的身份,大家才能在同一个情境中,去完成各自的任务。 在这段中,孔明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让拿不定主意的孙权坚定信念,就是和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这也是孔明的目标。有了共同的目标,接下来,身份要统一,双方都是正义之士,是共同对抗汉贼的人。这也是前面讲到的三点统一,志同道合,认识上要统一,行为上要匹配。 怎样做,势能变大呢?落差越大,势能越大。人的这个落差当然就是目标和身份的差别。一个人志向越高远,目标越远大,身份越高,使命感越强,越能建立强大的势能。比较这两个人的势能,一个人说,我每个月挣三千块,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满足了,另一个人说,我要以天下苍生为重,这两个人的势能是不是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古人培养孩子都要修身养志。人为什么有大志向?大志向就是确保你的认知层次要高,在做事的时候,能建立更大的势能。如果人只停留在动物性,希望自己物质丰富,美女相伴,这样的人思维层次就那么高。他就不可能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做事,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收获。 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用请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才能打动像孔明这样的经天纬地之才。如果刘备用金钱去请孔明,恐怕会吃一鼻子灰。 此外,一个人的势能,一群人的势能和14亿人的势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建立良好的关系为基础,才能聚焦一群人与自己一起共事。 可能你会说,孔明那么厉害,我们恐怕很难做到像孔明那样吧!的确,像孔明那样的人,架构的是国家这个大情境,我们普通人也可以立势而制事,架构公司,团队,家庭这样的小情境。立势制事是要把整个情境往正向引领。 比如,公司文化、家庭文化建设。面对一个人,或者多个人,同样可以立势而制事,要点就是制造落差。 举几个小例子。现在很多父母反映培养孩子很困难,老板管理员工很困难,这都是势没有立好造成的。 有个朋友家小孩上厕所的时候,把纸筒掉厕所了。 孩子爸爸怎么做的?发火。 看到爸爸发火,孩子也很生气,很难过。 妈妈就过来调解。 如果妈妈跟孩子说,你知道爸爸发火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怕马桶堵了。只是这样说,无法帮助孩子成长。跟着爸爸一起骂孩子,或者问完孩子骂爸爸,打一个拎一个,都无法帮助孩子成长,整个情境并没有往正向发展。 如果妈妈问孩子,你知道爸爸发火是因为什么?是怕你养成一个不好的习惯。你对于爸爸来说,你就是他将来的骄傲,他怎么能让你从小养成不好的习惯呢?所以爸爸骂了,我们能不能理解?但是骂的对不对,这个我们要讨论,所以,我们要问清楚。 往大了去说,跟当下形成巨大的反差,孩子就更容易理解。 还有,很多小朋友早上起不来,怎么办呢?很多妈妈催促,或者骂孩子。有个妈妈交流了一下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某天早上老师打电话给她,请她帮忙办点事。 这位妈妈就借老师打电话来跟孩子交流。 今天老师打电话给我了,他说,你能把某某教的那么好,你肯定是有能力的。妈妈一听,非常自豪啊!你看你早晨没有起床,妈妈本来还在生气当中,一听到这个电话,突然就不生气了。然后我就在想,那么优秀的孩子,早晨稍微晚两分钟,好像也可以啊!反正你已经那么优秀了,妈妈再让你优秀,是不是有点辛苦啊? 然后,她把标准降低一点。 孩子说不行啊!我得去啊!孩子的主动性就激发出来了。 批评人的时候,不管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都能制造势能,获得不错的效果,促进整个情境往正向发展。 这些都是比较简单的立势制事的方式。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遇到状况怎么办?如何聚焦对方的核心价值并牢牢抓住?
0 阅读:1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