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56岁,刚退休半年,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每天清晨六点,他准时牵着养了五年的金毛犬“大黄”出门,沿着护城河遛上三公里,雷打不动。下午三点,社区活动中心的象棋摊必能看到他身影,楚河汉界间运筹帷幄,常惹得围观棋友啧啧称赞。街坊邻里都说,老张这身子骨比年轻人还硬朗,不沾烟酒,饮食清淡,走起路来一阵风。
可命运总爱在人猝不及防时转个弯。那日午后,老张正遛狗到河滨公园,突然眼前一黑,右腿使不上劲,整个人歪歪扭扭栽向草坪。幸得路人及时发现,送医抢救。CT结果显示,左侧大脑半球急性梗死,血管里竟藏着不稳定的斑块。
医生摇头叹息:“现在脑梗真不分老少,中国发病率全球第一,每12秒就有1人新发。像老张这样看似健康的人,可能暗藏颈动脉斑块、心脏卵圆孔未闭等隐患。”
原来,除了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明枪”,看似健康的中年群体,也可能因血管老化、血液黏稠度高等“暗箭”中招。专家提醒:5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颈动脉超声、心脏彩超,监测血管健康。突发眩晕、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把握黄金救治时间。
为什么得脑梗的人越来越多了?1.不良生活方式盛行
现代人高盐、高脂、高糖饮食普遍,吸烟、饮酒、熬夜、缺乏运动等习惯导致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直接影响脑部供血。例如,长期吃外卖、久坐办公、熬夜刷手机等,都是脑梗的“隐形推手”。

2.生活压力持续增大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人体易内分泌失调、血管痉挛。研究表明,压力大的人群脑梗风险比常人高30%。精神紧张还会间接导致高血压、失眠等问题,进一步损伤血管。
3.人口老龄化加剧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2.6亿,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代谢减慢,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数据显示,75岁以上老人脑梗发病率是年轻人的5倍。
4.慢性病管理失控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超5亿,但控制率不足50%。这些疾病持续损伤血管,形成斑块或血栓,如同“不定时炸弹”。
5.遗传因素与环境协同作用
约20%-40%脑梗患者有家族史,某些基因变异会增加血栓风险。若叠加吸烟、污染等环境因素,发病风险会成倍增长。
睡前出现以下5种表现,可能是脑梗的预警信号1.持续头晕头痛
脑供血不足引发血管痉挛,导致剧烈头痛伴眩晕,尤其是突然从平躺坐起时加重。若合并高血压,血压波动可能加剧症状,提示脑血管已处于“亚健康”状态。

2.一侧肢体麻木
大脑缺血区域压迫运动神经,导致对侧肢体麻木、无力,甚至晨起后面部口角歪斜。与睡姿压迫不同,脑梗前兆的麻木范围更广,常伴言语不清。
3.频繁打哈欠
脑部缺氧时,人体会通过打哈欠深呼吸试图增加供氧。睡前无困意却哈欠连天,伴嗜睡、恶心,可能是血流减慢、血管狭窄的信号。
4.不自主流口水
局部脑组织缺血影响面部神经,导致单侧流口水,晨起后嘴角残留唾液印。若伴说话含糊、吞咽困难,需立即就医。
5.一过性眼前发黑
眼动脉短暂缺血引发“黑矇”,数十秒内恢复。频繁发作或伴视物重影,提示颈内动脉狭窄,需排查脑梗风险。
预防脑梗,不要过量吃以下5种蔬菜值得注意的是,脑梗的发生还与饮食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以下几种蔬菜不要过量吃:
1.咸菜
含亚硝酸盐及高盐,易升高血压,加速血管硬化。长期食用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栓风险。

2.菠菜
草酸含量高,过量食用可能减少血液钙离子,影响凝血功能。草酸还会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增加血管堵塞风险。
3.胡萝卜
胡萝卜素过量会转化为维生素A,导致肝功能损伤。肝功能异常会影响脂质代谢,间接加重动脉硬化。
4.青椒
含辣椒素,过量食用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波动。高血压是脑梗的独立危险因素,易诱发斑块破裂。
5.酸菜
腌制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会损伤血管内皮。同时高盐特性易加重心脏负担,影响脑部供血。
健康饮食建议:
• 三低原则:低盐(<6g/日)、低脂、低糖,减少血管损伤
• 优选蔬菜:洋葱(降血脂)、芹菜(降血压)、木耳(抗血栓)
• 烹饪方式:多蒸煮少油炸,避免营养流失
• 搭配原则:配合粗粮、白肉、豆制品,保证营养均衡
科学饮食配合定期体检,能更好地预防脑梗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