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真的需要你们去看看。”倪嘉俊第一次站在省冰上训练中心时,场馆里浇冰师傅的这句话让他记忆犹新。
那时,距离亚冬会开幕还有不过几个月,安保方案的完善压力摆在倪嘉俊和团队面前,可当务之急却是摸清每一个细节。
与很多新人一样,刚到岗位上的倪嘉俊显得有些局促。
他的办法是,带着纸笔四处转悠,将浇冰师傅、保安、保洁工人这些“看得最多”的人当成了“导师”。
他们从事的工作与安保表面无关,但站的位置“够低”,往往能发现更隐蔽的问题。
哪里围栏松动,哪里的灯需要修,哪里的监控视线有盲区……工人们的话被倪嘉俊一句句记下,琐碎却具体。
他用脚步丈量了每一个场馆的角落,不厌其烦地走一遍又一遍。
从最简单的围栏稳固到最细致的巡查通路,每一个看来不起眼的小问题被逐一解决。
有人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工作,是在收集‘碎钻’。”
倪嘉俊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他的原则是:基础打好了,上层的细致和变化才能谈得上。
他笑称,安保工作就是从一堆细节里“找岔子”。
的确,只有每一步都走得扎实,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精密雕磨:从挑战到应变“温馨提示,入场别带太多行李啊。”在短道速滑比赛的一天里,倪嘉俊对着现场观众提醒着。
这天,中心迎来了最多的人流量。
场馆外队伍长龙般排列,时间紧迫,安保压力激增。
训练再周密,但实际场景总有变化。
那天的状况出乎意料,让倪嘉俊头一次感受到应变能力的重要,“没人规定中途不能调方案对吧?”他与同事一边沟通,顺势想办法分流:用大喇叭、工作人员引导、观众之间传递信息等手段,让高峰时间的入场效率显著提升。
第二天采用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案,现场排队的时间大幅缩短,效率变得可控。“雕刻的过程就是修修补补多出来的沟槽。”这是倪嘉俊总结的经验。
看起来不过是些临时细节优化,却是无数场类似问题的解决累积而成。
风险把控从来不是绝对的“万无一失”,而是在千变万化的场景中找到最优解。
日复一日的锻炼让倪嘉俊成为了“老熟人”。
他处理过现场激动粉丝安抚,也帮走失的外籍观众找回团队。
看似单一的角色,其实是在不断适应、变化,雕磨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安保方式。
这些经历,也让安保工作本身多了一层让人想要探讨的厚度。
忠诚交付:背后的故事不被忽略倪嘉俊的敬业投入并未毫无代价。
到亚冬会开幕前几天,他的父亲因病症复发住院。
得知消息的倪嘉俊忍不住揪了一下心,但最终还是通过电话,向父亲表达歉意。
“哪怕家人理解,内心的遗憾也是真实存在的。”但倪嘉俊没有选择止步于此。
他始终认为每个安保守护者的责任不仅在于自己的家庭,更在于完成交付给他们的“公共任务”。
那天比赛场馆内,一个阿姨直接走到倪嘉俊面前,拍了拍手说,“今天检查很严格,但我很安心,也谢谢你们。”没有长篇大论的感谢,但眼神中的安慰让倪嘉俊觉得天天忙碌的付出有了意义。
这大概是他从普通岗位变成“冰城工匠”的时刻之一。
从碎片中发现意义倪嘉俊的这段安保经历似乎很平凡,只是尽职完成了很大的责任。
但透过每一次浇筑、雕磨,能看到工作中的抽象意义。
冰雕大师可以通过一点点凿刻,令一个不起眼的冰块成为艺术品。
对倪嘉俊来说,安保工作何尝不是这样?
他从地上的盲点、进场的队伍和日常的忙碌中,慢慢把一个粗糙的现实打磨得更光滑、更安全。
他的一切看似普通,却让人不禁回想:社会生活中的每一次“盛会”,背后总有人默默在枝节里寻找意义、雕刻细节。
他们的付出或许不显眼,却构成了你我今日能安心享受这一切向前。
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