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各行各业掀起了“干部年轻化”浪潮。
干部年轻化的初衷是破除论资排辈的旧习,让有能力、有抱负的年轻人脱颖而出。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这一政策逐渐偏离初衷,演变为一种形式化的“年龄竞赛”,甚至引发了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的矛盾,暴露出深层次的制度缺陷。

例如,某央企推行“一刀切”政策,要求男满55岁、女满50岁必须退居二线,腾出的职位由“90后”干部接任。

这些年轻干部虽外表光鲜、“领导范”十足,却普遍缺乏一线业务经验,对客户需求认知不足,反而擅长“避责”与“甩锅”。
其中不少人缺乏基层经验,却因年龄优势迅速晋升,被戏称为“三门干部”(家门—校门—机关门)。
更有甚者,部分年轻干部实为“企二代”,依靠家族资源快速上位,导致“干部年轻化”异化为“子弟化”。

这种机械化的年龄门槛,本质是对人才的浪费。许多45岁左右的干部正值经验与精力兼备的黄金期,却被迫让位,造成“一个年轻干部站起来,十个中年干部倒下去”的困局。
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不仅挫伤了中年干部的积极性,也让年轻干部因“拔苗助长”而难以服众。
那些资历深厚的老员工被边缘化,成为“干活老龄化”的主力。他们常年奋战在一线,却因年龄门槛被排除在晋升通道之外。
更讽刺的是,部分年轻管理者因经验不足,在审批流程中拖延推诿,或对基层工作指手画脚,进一步激化了管理层与员工的对立。

这种“权责倒挂”的局面,使得单位内部弥漫着“重形式、轻实干”的风气。
年轻员工目睹此景,也开始效仿“向上社交”的捷径,将精力投入关系经营而非业务钻研,导致专业技能退化,整体效率低下。
“干部年轻化”本应是人才梯队建设的良药,却在执行中异化为“为年轻而年轻”的指标游戏。

要扭转干部年轻化的异化趋势,需从政策设计到执行全程纠偏。
其一,摒弃“唯年龄论”,建立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 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如同“压舱石”,能帮助年轻干部规避风险。某地推行“导师制”,由退居二线的老干部结对指导年轻干部,既传承经验,又避免人才断层。
其二,强化基层历练,杜绝“火箭式提拔”。 年轻干部应先到一线“墩苗”,例如浙江某市要求新入职干部必须在社区服务满两年,考核合格后方可晋升。这种“接地气”的培养模式,能有效减少“纸上谈兵”的官僚习气。
其三,扎紧制度笼子,筑牢思想防线。 中纪委近期发文强调,需对年轻干部“拧紧纪律弦”,通过以案释法、日常监督等方式,防止“早节失守”。
一个健康的干部队伍,不应只有青春的锋芒,更需有岁月的沉淀——正如参天大树,既需要新枝向阳生长,也离不开老根深埋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