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为啥叫“戴绿帽”?

古典文学与诗词 2024-05-31 01:13:45

众所周知,“戴绿帽”是一句骂人话!

一般意为妻子出轨,现在多用于爱人出轨,不分男女。

戴绿帽,带有羞辱的含义。

为什么出轨叫“戴绿帽”?

不叫黄帽?或蓝帽呢?

这还要从古代颜色尊卑说起。

绿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低贱者的颜色。

《说文解字》中记载:绿,帛青黄色也。

绿色,是指青中带黄的颜色。

古人将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

正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

间色,又称闲色,指不纯正的颜色。

绿色,就是闲色。

古人用颜色来区分尊卑贵贱。

《礼记·玉藻》中规定:“衣正色,裳间色。”

衣,就是上衣,裳,是指下衣。

上衣比下衣尊贵重要,所以,上衣要用正色。

诗经中,有一首诗,名《绿衣》,其中说道: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衣黄裳”不合理。

据说,这首诗是卫庄公夫人庄姜所作。

卫庄公因宠爱妾室,而冷落了正妻庄姜。

庄姜以此诗讽刺庄公让贱妾尊贵,让正室幽微。

帽子的前身是冠,低贱的人不能戴冠,只能带头巾,就是帻[zé]。

尊贵的人,冠帻并著。

绿帻,在古时,是厨房的仆役等劳作之人所服。

第一个戴绿帽子的人,是西汉的董偃。

董偃是西汉馆陶公主的男宠。

董偃容貌俊美,很小的时候便被馆陶公主看重,养在府中。

后来,更是成为馆陶公主的男宠,备受宠爱。

汉武帝继位后,馆陶公主受封为大长公主,尊称窦太主,女儿陈阿娇更是嫁给汉武帝为皇后,权势正盛。

作为馆陶公主的男宠,董偃出入王公贵族之家,一时显要。

几乎全城的人都知道公主和董偃的事。

汉武帝也知道了,有一次,他来到馆陶公主家,点名要见一见董偃。

《汉书》中这样记载:董君绿帻傅韝,随主前,伏殿下。

帻[zé],就是头巾。

蔡邕在《独断》中说:“帻,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古时,身份低下的,从事劳动的人的人,不戴冠,而戴帻。

颜师古在此处注解:绿帻:贱人之服也。

董偃戴着绿色的头巾,在馆陶公主的指引下,拜见汉武帝。

如此装束,董偃自明身份低下。

汉武帝没怪他,还赐了衣、冠,让他换上,表示对他的认可。

绿色也就成了许多平民百姓或地位低下者所着的颜色,并逐渐产生歧视之意。

在唐代,以颜色分尊卑被写进了国之条例中。

《旧唐书·舆服志》规定:“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

绯,就是红色。

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写就《琵琶行》,最后两句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着青衫,可见官职之低。

穿着绿衣,还没什么,可将绿色戴在头上,却是一种侮辱。

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李封为延陵令,小吏们犯了错,不打板子,只让他们裹上绿色的头巾,意为侮辱,以示惩戒。

犯的错严重,就多戴些日子;犯的错轻,就少戴些日子。

戴满时日才算。

这些犯错的小吏闪,戴着绿色的头巾,出出进进,看到的人,都觉得羞耻。

效果确实不错。

吴地的人争相劝励:“可别再犯错了,不然,戴着绿帽子,实在是太丢人了。”

不管怎么说,在古时,绿帽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代表着羞辱。

绿帽子什么时候变成出轨的代名词呢?

据说,春秋时期,有卖妻女求食者,谓之娼夫。

娼夫必须戴上碧头巾,以明低贱的身份。

在元朝时,绿头巾成了娼妓男家属的专用帽。

《元典章》记载:至元五年(1268),准中书省札,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

啥意思?

如果家中有女子做娼妓,那么男性亲属就要带上青绿色的头巾。

此后,绿头巾成为娼妓男家属的专用装饰。

这一制度延续到了明朝。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教坊司乐艺着卍字顶巾,系灯线褡膊,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

同时还规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

明朝规定,从事歌舞演艺的伶人也要戴绿头巾,与士人庶民的衣服区别开来。

在街上,人们看到戴绿帽子的人,便知道他家有人从事青楼营生。

而后,“戴绿帽”成为妻子卖淫或妻子出轨的俗称。

在当时,就有人用“绿帽子”骂人了。

明代书籍《七修类稿》中记载:“今吴人骂人妻有淫行者,曰绿头巾。”

而后,“绿帽子”渐渐成为出轨的代称。

绿帽子寓意不好,为什么关羽着绿衣戴绿帽?

《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是青巾绿袍。

头戴青巾,身着绿袍。

汉代时,青巾是地位低下者佩戴的。

关羽与刘备结拜时,地位不显,戴青巾,着绿袍,可以理解。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关羽无奈投降曹操。

曹操见他衣服旧了,送了上好的锦衣战袍,关羽收了,穿在里面,外面,仍旧用旧袍罩上。

曹操不解,问关羽原因。

关羽说:“旧袍是兄长刘备所赠,我不能因为有了丞相您的赏赐而忘了兄长。”

曹操感叹真义士。

在民间形象中,关羽一直是青巾绿袍,体现的是他不变的忠义。

诗友们,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2 阅读: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