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温”凯特·温斯莱特再现《朗读者》奥斯卡影后级别表现

役人影院 2025-01-09 14:22:55

想当年,在《泰坦尼克号》选角的时候,有些肥肥胖胖的凯特·温斯莱特是很不讨人喜欢的。

毕竟,在年轻帅气的“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绝世美颜面前,肥温的颜值是匹配不上的,这对CP很可能在观众面前一败涂地。毕竟,在那之前,小李子已经有《边缘日记》《心之全蚀》《不一样的天空》《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文的房间》等多部佳作在手了。而肥温则只有一部《理智与情感》在手,尚属于影坛新人。

但是,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随着《泰坦尼克号》的上映,凯特·温斯莱特用她强大的演技掩盖住了她身材上的不足,不仅与小李子的表现不相上下,还组成了一个永恒的经典CP,让人反复磕来磕去。甚至, 当年的奥斯卡提名上,肥温收获了最佳女主角提名,小李子就什么也没收到。

《泰坦尼克号》让肥温一跃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女星。

之后,肥温连续贡献了多部佳作,像《大卫戈尔的一生》(2003)、《暖暖内含光》(2004》、《寻找梦幻岛》《2004)、《国王班底》(2006》、《身为人母》(2006)等等。

直到2008年,“肥温”凯特·温斯莱特终于凭借《朗诵者》收获了奥斯卡影后,功成名就,比搭档小李子提前了数年。

也是在2008年,肥温与小李子还合作主演了一部《革命之路》,同为冲奥之作,也是两人CP分开后的首次重组,但最后功亏一篑。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好莱坞女星的保鲜期实在太短了。《朗诵者》对于肥温来说,恰好是一个分水岭。在那之前,她一直身处一线范围之内,在这之后,就逐渐退出一线了。主要就是太肥了,身材走形,无法再成为观众聚焦的焦点了。

《朗诵者》之后,肥温饰演的角色逐渐变成了母亲,慢慢淡出一线视野了。尽管她并没有退出,依旧陆续有作品出炉,但佳作量见少了。

这期间,也有《杀戮》(2011)、《史蒂夫·乔布斯)(2015)、《摩天轮》(2017)、《菊石》(2020)等作品面世,但影响力明显弱了很多。只有小屏幕的《东城梦魇》(2021)再次让人见识了她不俗的表演实力。

可以说,现在的凯特·温斯莱特基本上已处于被遗忘的边缘了,连她的“肥温”这样的昵称也没有多少影迷愿意喊了。

就这样,冷不丁地,在2024年凯特·温斯莱特又贡献了一部《李》出来,大秀了一把演技,还在影片中袒露出了自己的胸部。

好消息是,肥温的胸依旧很有看点,并没有下垂很厉害,依旧呈现出自然挺拔状态,依旧白白嫩嫩,依旧很诱人。但坏消息依旧是,没有很多观众去关注。

不管你怎么露,观众都不关心,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相对于的是,观众更喜欢的是《阿诺拉》里米奇·麦迪森的露点,还有《某种物质》里玛格丽特·库里的露点。为什么呢?

因为她们年轻啊!

年轻就是一切。没谁喜欢看一名露点的老妇人。同样在《某种物质》里,女主角黛米·摩尔也露点了,可是大家还是将更多关注放到了女配角玛格丽特·库里身上,这就是现实,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性趋势。

《李》不算是一部佳作,但是凯特·温斯莱特的表现相当不错,演活了美国新闻史上著名的女记者李·米勒(Lee Miller)。

李·米勒,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曾经,她是一名平面模特,而且是大名鼎鼎的那种,为著名杂志《Vogue》为模特,不仅登上了美国版封面,还登上了英国版封面。这使得她成为了一线摄影师纷纷争夺的拍摄对象。

(19岁的李·米勒登上《VOUGE》封面,戴着一顶钟型帽直视镜头,象征当时理想的现代女性。图/Photographs by Lee Miller used in this book are © Copyright Lee Miller Archives, 1985 and 2021 Thames & Hudson Ltd, London)

但是,不甘寂寞的李·米勒,更想成为一名摄影师,而不是被拍摄者。她表示,“我无法忍受无聊。比起做模特,我更想站在镜头的另一边,虽然我画画也挺不错,但那太慢了,毕竟摄影只要1/125秒。”

于是,当了一段时间模特之后,李·米勒直接去了巴黎,去投奔当代最具话题的超现实艺术大师雷·曼学习摄影。

出生于1907年的李·米勒,幼年时期并不幸福。7岁时被所谓的“家庭朋友”强奸并染上了淋病,父母却并没有追究那个犯下罪孽的人。年仅7岁的小女孩,要每天被妈妈带着去医院接受消毒冲洗治疗,天使般美丽的李·米勒从很小就学会了接受他人异样的目光。

她的父亲是一名爱好摄影的机械工程师,在女儿被强暴之后,他的选择非但不想着去惩戒犯罪者,反而坚持为女儿拍裸照,他认为这种方式可以让女儿摆脱羞耻感。

10岁的时候,李·米勒亲眼目睹儿时玩伴在她面前溺水身亡,这让她性格大变,沾染了叛逆和黑暗,她说:“我看上去像个天使,但我其实是个恶魔。”

给父亲当裸模拍裸照,一直持续到了李·米勒20岁,在古怪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她早就是身边人眼中的异类。她被好几个学校开除,每个老师都说她是叛逆无所事事的捣乱分子,而她也只是无所谓地耸耸肩,准备转去下一所学校。

即便选择当平面模特,也是一个意外。那天,李·米勒走在街上,被一辆疾驰的汽车撞倒,而车上的人正是商业大亨康泰·蒙特罗斯·纳仕,他瞬间被李·米勒的容颜倾倒,于是当即引荐她去了《Vogue》杂志当模特。

当1929年7月她选择作为雷·曼的学生时,雷·曼对于直接来投奔他的李·米勒压根就瞧不上,也不想叫她,而是告诉她自己正要去度假呢。结果,李·米勒直接跟着雷·曼登上了开往法国南部的列车,要跟他一起去度假。结果,雷·曼被她征服,成为了他的徒弟、模特、情人。当时,雷·曼37岁,李·米勒20岁。

结果,也因为李·米勒,让雷·曼创造出了“中途曝光”(Solarization)这种出乎意料的显影技巧。那天,李·米勒在暗房里沖洗照片,突然一只老鼠窜了出来,李被吓了一跳,本能地开灯查看,然后又意识到自己在冲洗照片,赶紧又把灯闭上了,而这次开灯还是造成了底片曝光过度,不甘心的曼·雷立刻把底片泡在定影液里,试图补救,没想到这让他意外发现了“中途曝光”的技巧,最终呈现的照片中黑色变白色、光晕弥漫,这激发出曼·雷的新灵感,并将这种方法成为他的专属利器,震惊20世纪摄影圈。一时间,曼雷声名大噪,几乎全巴黎的名人都想找他拍照。

(雷·曼创作的中途曝光法技巧下的作品)

李·米勒在雷·曼的指导下,学得很快,她极具天份、大胆剪裁照片,隨意翻转,创造出惊喜的效果。在他们相识一年后,李·米勒实现了抱负,在《VOUGE》杂志上发表她的第一张摄影作品,实现了从镜头前到镜头后的身份转变。

(李米勒在《VOUGE》杂志发表她的第一张摄影作品)

就像大多数爱情一样,李·米勒与雷·曼之间的爱情随着时间的增长,开始发生裂痕。在相互猜忌、憎恨之下,两人发生嫌隙。毕竟,李·米勒性子太野,雷·曼压根无法降服住她不羁的性格。1932年,他们结束了恋情,李·米勒回到了美国。可以说,是李·米勒抛弃了雷·曼,毕竟雷·曼在分手之后,时时都在怀念李·米勒,甚至在他在去世前留给李·米勒的最后一封信里,依旧在念叨“我受困于狹小的休养所,我没办法走路,医生试遍每一种药物,几乎都会让我过敏,只有我所爱的不会让我过敏,那就是你,我爱你”。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身为犹太人的雷·曼前往美国进行避难。而身为美国人的李·米勒则选择逆行,孤身前往欧洲,拿到了战地记者认证,随美军参加诺曼底登陆,见证了无数场战役。

米勒成为欧洲唯一的女军事摄影师,她对战争新闻的贡献无与伦比,她的照片中留下了大量纳粹难民营中充满创痛的脸,和绝望的眼睛。

她拍摄下废墟中的女孩,维也纳的儿童,流离失所的母亲和形容枯槁的老人。这些影像记录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

尽管她记录了许多令人震惊和恐怖的枪击事件,但最著名的镜头之一是1945年李本人的照片。米勒和她的朋友戴维·谢尔曼(David Sherman)访问集中营后,他们进入了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已经人去楼空的家并拍照。

在那里,李·米勒突发奇想,想要体验并展现出希特勒的生活方式,于是他脱光了自己的衣服,坐进了元首的浴缸里,在她旁边的靴子上还沾满了在达豪集中营里踩的泥巴。

当然,李·米勒无法想象的是,在她拍摄了这张照片后仅几个小时,希特勒和伊娃·布劳恩就在柏林的一个掩体里自杀了。

战争结束后,米勒已经40岁时,她怀有了收藏家和超现实主义画家罗兰·彭罗斯(Roland Penrose)的身孕,她嫁给了他,并搬到了纽约居住。

战后,李·米勒回到伦敦,继续拍摄明星和社会名流。但是她看了太多尸横遍野的场景,患上了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ptsd),已经对摄影精疲力尽,对于那些光影下美丽的画面也兴味索然。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没有从从前的经历中恢复过来,而沉迷于酒精。

战场上那些血肉模糊的场景让她挥之不去,她总能想起装满尸体的车厢,想起曾经被自己救下的难民女孩。当时她正看到一个士兵打算强暴这个小女孩,她冲上去救下了她,后来有关这个小女孩的照片并没有发表,主编告诉她,战后再发这类照片,起不到积极作用,我们终究要往前走。她激动地大喊道:“那这个在战争中被强暴和殴打的女孩的人生,该如何向前走?!”

战争的记忆留给了她深刻的印迹。尽管在战场上,她很多时间都待在后方的战地医院里,但她还是尽可能地深入前线,并直面战争。这所有的记忆,在战后都成了折磨她的病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后,靠顽强的毅力,米勒成功摆脱了抑郁症和酒精成瘾,并重获了新生。她,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非常成功地从事烹饪。她超现实的杰作包括蓝色意大利面,粉红色花椰菜、可口可乐冰淇淋和棉花糖等食谱经常在《时尚》杂志上发表。

李·米勒(Lee Miller)因癌症去世,享年70岁。

二战中,李·米勒拍摄的大量照片,被发表的只是一少部分。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儿子才在阁楼上找到了她的未曾公开的照片、底片和一些为《 Vogue》拍摄的照片。那时候,他才意识到了母亲所走的路。“在那之前,我一直把她看作是一个歇斯底里的酒鬼女人。现在我对她的整体印象感觉她非常伟大。”

凯特·温斯莱特拍摄的传记片《李》主要就集中在了李·米勒身为战地记者的部分进行展开,并加入了老年版李·米勒的回忆与反思。

当然,作为电影,《李》稍微有些拧巴,想要表达的太多了,却又没有表达太明白。

如果说以一名战地女记者的身份去见证二战的残酷,已足够拍摄一部情节流畅的作品了。但是《李》又太像表现女权主义,它不仅表现出了通过李展现出了女性在战争中的伟大,还让她以见证人的身份展现了很多女性被强奸的戏份,这一点多少有些苛意了。相反,对于集中营,对于犹太人的惨剧,又没有讲太多。

一部电影,既讲个人经历,又讲战争,还讲女权主义,各种都想说,又没有充分展开。相对于李·米勒在二战中取得了的成就,只挑女权这个点去讲,明显是把传主往小里讲,反而显得过于刻意了,没能讲出传主的伟大来。

凯特·温斯莱特表现出了不俗的演技状态,让人看到了她在《朗诵者》里所展现的演技来。

但是,话又说回来,《朗诵者》同样是二战题材的影片,片中的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同样是一名身份复杂的女性,既是一名集中营管理者,又是一名渴望爱情的女性,还是一名愚蠢的不识字者,既可怜又可憎,让人对她充满了同情,角色形象非常饱满,也很感人。

《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朗诵者》感人,李·米勒的形象过于复杂化了。但是现实中的李·米勒更加复杂,电影又没能充分表现出来。这就使得影片上下都不靠,有些尴尬了。

凯特·温斯莱特贡献出了奥斯卡影后级别的表现,能够获得一个奥斯卡提名,是足够资格了。但是,要想获奖,还是很难的。毕竟,这一年里,她的竞争对手足够强,米奇·麦迪森(《阿诺拉》)、黛米·摩尔(《某种物质》)、安吉丽娜·朱莉(《玛丽亚·卡拉斯》)、妮可·基德曼(《小心肝儿》)、蒂尔达·斯文顿(《隔壁房间》)、费尔南达·托里斯(《我仍在此》)、艾米·亚当斯(《夜母》)等人的表现,每个都很强,都有与肥温角力的资本,最终谁能获得,都不属于冷门。反倒是,肥温的获奖可能性较小一些。

最后,再提一下片外话。顺便聊一下李·米勒的一位蓝颜知己毕加索。

两个人的友谊持续了36年,毕加索抱着李·米勒儿子的照片,成为了两个人友谊永久的见证。

在苏格兰国立美术馆的“Lee Miller and Picasso”展览中,展出了李·米勒拍摄的100张照片以及6幅毕加索的作品,这种设计充分说明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

巴黎解放后,两个人终于重逢在毕加索的工作室,老友相视一笑已隔经年,这张照片显得格外动人。

毕加索画过很多李·米勒的形象,她既抽象又具体,每一幅都是芥黄色皮肤,橄榄绿嘴唇,这可能就是李·米勒在他心中具体的精神形象。

2 阅读: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