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自春节档上映以来,热度持续不减,成为国民级现象作品,几乎垄断了观众对院线电影的注意力。
相比之下,春节档后上映的新片大多反响平平,存在感微弱,这并非完全归咎于《哪吒》的强势表现,更多是春节档后、清明档前的传统冷档期所致。
在这个冷档期,黑马影片本就罕见,即便口碑不俗,也难以突破市场瓶颈。
2月22日上映的《诡才之道》(原名《鬼才之道》)便是如此。
《诡才之道》由陈汉强执导,陈柏霖、张榕容、王净主演,是一部台湾恐怖喜剧电影。
影片在大陆上映前,曾被部分观察者看好,认为其具备成为“小黑马”的潜力,原因有三:
其一,影片有大陆观众熟悉的明星演员;
其二,作为一部“真鬼片”,在大陆院线中突破了以往的尺度限制;
其三,影片在台湾本土口碑和奖项表现均不俗。
这些特征与去年同期的《周处除三害》颇为相似,两部影片均由知名制片人李烈监制,且都在冷档期上映。
因此,《诡才之道》被寄予厚望,有望成为今年一季度的“小《周处》”。
然而,上映五天后,尽管豆瓣评分从7.4升至7.8,影片的内地票房仅收约1700万,猫眼预测其最终票房仅为3251万,远不及《周处除三害》6.55亿的辉煌成绩。
尽管票房表现平平,但《诡才之道》的影片质量并未因此被否定。
影片将人界的竞争法则引入阴间,通过无数笑点和无厘头桥段解构传统鬼片的恐怖元素,兼具新鲜感和娱乐精神。
影片最终旨在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讽喻现实,缓解观众的竞争焦虑,这一立意也切中了当代社会的精神痛点。
可以说,《诡才之道》是一部内地院线少见且值得一看的异色类型片。
恐怖喜剧的核心:好笑《诡才之道》的基础设定是鬼魂们需要通过吓人来获取业绩,否则将面临魂飞魄散的危险。
影片中的“冥界娱乐圈”充满了竞争与内卷,过气女鬼天后凯萨琳(张榕容 饰)和三流阴间经纪人Makoto(陈柏霖 饰)为了生存,拉来菜鸟新鬼“同学”(王净 饰)进行实战培训。
在这一过程中,鬼界的规则和众鬼生前死后的辛酸过往被一一揭开。
影片将人界的规则、互撕、表演性搬到鬼界,产生了一种“一本正经说胡话”的错位感。
同时,影片利用鬼界和人界之间的不互通,尤其是“人只有少部分时间能看到鬼”的机制,对人鬼互动进行了风趣刻画。
无论是红衣小女孩、玉山小飞侠等台湾灵异都市传说,还是女鬼怨念、密室房间、跳脸惊吓等传统恐怖桥段,影片都通过幽默的方式消解了其恐怖性质;
反而更像是“网红人设经营”和“草台班子排练”,影片中的笑点层出不穷……
鬼用的化妆品牌子是“芙玛琳”(福尔马林),办的奖项是“金鬼奖”,吓人的方法是苦兮兮练习下腰爬行几百遍,甚至“雌竞”和“抢流量”的手段也与现实高度雷同。
尽管影片中涉及台湾本岛娱乐产业和网红生态的内容可能让大陆观众难以完全理解,但其逗乐之处依然足以让观众放松自我。
内核:反内卷与小确幸《诡才之道》不仅仅是一部喜剧,它还通过鬼界的竞争规则,暗喻了现实社会中的内卷现象。
影片中的鬼魂们为了生存,不得不疯狂冲业绩,败者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这种设定直指当下流量至上、绩效评判一切的社会环境。
影片的主角“同学”生前死后都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女孩,她的执念是“想要被看见”,最终,她在吓人比赛中一举高光,破除了无尽内耗的诅咒。
影片通过这一角色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主题:反对“卷生卷死”的绩效社会,悦纳自己的平庸和过往的遗憾,不求一定要被看见,爱和开心才最重要。
尽管这一内核单拉出来看并无新意,但影片通过鬼界规则的刻画和人物塑造,将其融入了一个成熟商业电影的框架中,感染力不低。
尤其是“同学”回忆生前从未当过优秀孩子的遗憾,以及她回到家中看见父亲挂念自己的亲子温情,都令人感触颇深。
引进的意义与市场现实尽管《诡才之道》在台湾本土的票房表现平平,但其在大陆的票房仍轻松达到台湾票房的两倍以上,对于这部影片而言,能被引进已是幸运。
毕竟,《周处除三害》的成功只是偶然,台湾批片在大陆市场的基本盘并不高,声量大多集中在豆瓣和小红书等网络平台。
《诡才之道》的引进,似乎证实了近年来对“恐怖片”引进尺度可能放宽的猜测。
尽管影片在引进前后进行了部分修改,片名也从《鬼才之道》改为《诡才之道》,并在头尾添加了说明整个鬼故事只是虚构创作的“特供”片段,但这依然为大陆市场带来了一丝新鲜的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诡才之道》的“恐怖喜剧”模式并非完全来自好莱坞或日本,而是继承了华语恐怖片的谐趣基因。
以香港灵怪、僵尸片为代表,华语恐怖片早已植入了谐趣、戏耍的元素,前年大陆出品的《了不起的夜晚》也从周星驰的《回魂夜》中汲取了许多营养。
这种互相影响的链条不应被忽略,华语恐怖片的概念也不会因为一时的交流不畅而各自立起绝对的壁垒。
希望在未来的恐怖片创作中,两岸三地的交流会越来越多,市场也会越来越百花齐放。
只有这样,才能在目前被平庸恐怖片霸占的内地银幕上,培养起观众对多类型恐怖片更高的质量要求和更多元的审美习惯。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