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美国队长4》中国内地票房艰难爬升至9961万,猫眼预测最终落点仅1.05亿,豆瓣5.2分的口碑更创下漫威电影宇宙(MCU)历史新低。
这部被寄予厚望的超英电影,在北美市场以2.1亿美元开画的背景下,遭遇中国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境况,引发西方媒体新一轮“中国观众抛弃好莱坞”的焦虑潮。
BBC归因“民族主义”:一场错位的文化叙事英国BBC将《美队4》的溃败归咎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续作引发的“民族情绪”,并引用社交平台个别用户“支持国产片抵制美队”的极端言论作为“证据”。
这种简化归因的背后,暴露出西方媒体对中国市场的双重误判:既忽视《美队4》自身质量崩塌(剧情逻辑混乱、反派降智、动作设计疲软),又刻意回避中国观众对工业化流水线超英片的审美疲劳。
事实上,日本动画《灌篮高手》剧场版在中国狂揽6.4亿票房,证明观众从未关闭对优质外片的接纳之门。
《美队4》的滑铁卢并非孤例……
2023年至今,已有《闪电侠》《惊奇队长2》等15部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票房未破亿,与《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等国产片动辄20亿+的表现形成刺眼对比。
这种逆转背后,是文化消费逻辑的深刻变迁:中国Z世代观众成长于国产科幻、动画崛起的时代,对“白人英雄拯救世界”的叙事模板早已脱敏。
当《流浪地球2》用550W量子计算机解构“诺亚方舟”隐喻,当《哪吒2》以“我命由我不由天”重塑东方英雄主义,好莱坞却仍在“政治正确”与“特效轰炸”的茧房中重复自己。
品质危机VS文化自信:一场双向奔赴的淘汰赛值得玩味的是,陷入困境的好莱坞并未正视创作力的衰退,反而将矛头转向“地缘政治”。
《纽约时报》曾哀叹“中国年轻人不再需要美国梦”,却选择性遗忘《奥本海默》《沙丘2》在中国社交媒体引发的热议!
观众从未拒绝深刻议题,只是厌倦了套路化的爆米花电影。
反观《美队4》,黑人美队与“红浩克”总统的肉搏戏被批“宛如社区斗殴”,总统变异桥段更被中国网友调侃“不如《熊出没》反派有魅力”。
当工业化精度输给熊岭村的动画细节,或许好莱坞更该反思:究竟是谁在砸碎自己的金字招牌?
市场启示录《美队4》的折戟,恰逢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600亿的历史节点,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单一影片的成败,成为两种文化生产体系的对照实验。
一边是依赖IP续命、价值观失焦的好莱坞;一边是持续产出《热辣滚烫》《第二十条》等现实题材爆款的中国电影。
正如《环球银幕》所言:“当观众开始用脚投票解构超英神话时,真正的危机不是失去中国市场,而是失去对人性共鸣的感知力。”
这场觉醒,或许才是好莱坞最该恐惧的“终局之战”……
图源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