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之梅回到了花街,她还想去北京做制片。周宴临认为她没经验,希望她留下,因为儿子还有一年要高考。
罗之梅认为只要还在这行,就有机会重回舞台。
两人话不投机,周宴临提出离婚,他也许想吓唬罗之梅,但这话被儿子听到。
周海阔“懂事”地希望母亲能离婚,追求梦想。
懂事的孩子总是让人心疼。
同样懂事的还有谢望和、大华子,谢望和帮爸爸卖船,大华子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依然保持自我,活得阳光。
为啥同样是懂事,差别却这么大呢?
01
海阔小时候偷听到,妈妈和马奶奶抱怨在家里很闷,听到父母提到离婚,他去找爷爷谈心。

爷爷告诉他,如果妈妈留下继续做妻子和母亲,如果她离开,也许就能改变命运。
海阔支持妈妈离婚,虽然他也渴望家庭温暖,但他愿意成全妈妈。

马思艺准备考师范,可以免学费,毕业后包分配,她还可以照顾奶奶。
马思艺的选择是无奈中的最优解,因为家庭贫困不允许她报考重点大学,她是奶奶唯一的亲人。在前途和家庭之间,她选择了家庭。
周海阔和马思艺都是面对家庭困境,被迫长大,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本来可以心无旁骛的准备高考,却被迫接受感情煎熬。

为了帮爸爸卖船,谢望和通过网络上找到买家,虽然老谢半信半疑,但他选择相信儿子。让老夏去交船,拿回十二万元。

谢望和找到买家,老谢做出卖船决策,父子俩配合默契,正是老谢的信任让儿子快速成长。
大华子从小不受奶奶疼爱,她明白是重男轻女的老观念,看到奶奶带来一个小男孩要给她做弟弟后,她看到旧观念下的家庭纠葛。

既然无法评判,那就选择放下。当家重新恢复宁静,大华子懂得妈妈受到的轻视,她也选择去理解爸爸的无奈。
因为人都不完美,即使是为人父母。大华子就像粘合剂,让一家三口的关系更紧密。
谢望和、大华子的家庭允许孩子“帮忙”,但成年人仍是第一责任人。
而周海阔、马思艺的家庭,都是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成为大人。
周海阔支持离婚但内心孤独,马思艺放弃理想照顾奶奶。
02
同样是懂事的孩子,谢望和、大华子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是因为谢家和夏家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梁海泓和谢望和,李燕和大华子都处成了朋友。
为了让谢望和能明白读书的重要性,梁海泓选择去开大货车,就是想给儿子做个榜样。只要拼出一股子劲,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为了摆脱经济压力,李燕和夏茂田接受女儿建议开水上超市,李燕在女儿面前也没有美化婆媳关系,而是让她认清真相,不要隐忍。

周家父子的关系父尊子下的。
周海阔只能找爷爷说心事,又因为爷孙俩说不到一块儿,他只能把担忧藏在心里。
马思艺家也是同样情况,她早就认清现实,选择了不增加家庭负担的师范学校。
懂事的孩子并非天生“成熟”,而是环境压迫下的生存适应。
他们的“懂事”往往伴随着自我压抑、情感隔离和价值观扭曲。

懂事的孩子能否阳光成长,取决于这个家能否提供情感支持和能力信任。
如果像谢家和夏家那样,和孩子之间是平等信任,他们的懂事就会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家庭就能成为成长的跳板。

如果像周家那样,把大人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让他们自己消化大人的情感难题,就是一种情感绑架,压力转移。
周海阔的懂事和理性,如果无法消解,就会变成一种消极情绪。
知道父母要离婚后,在学习上不用大人操心的海阔,开始玩游戏不听话。
他觉得被父母排除在外,没有被尊重,周宴临还想瞒着儿子,最后变成一场父子争吵。
真正能让孩子支棱起来的,不是孩子的懂事,其实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健康关系,懂事不必悲情,成长无需孤勇。
谢望和、大华子也用行动证明懂事不是自我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