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房地产!中国第一大支柱产业,变了

可可看财经 2024-05-30 19:30:37

文|凯风

房地产之后,谁能撑起第一大支柱产业?

前不久,“新能源汽车取代房地产,成为最大支柱产业”的说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固然正在成长为新的增长极,但无论产业规模、上下游拉动效应还是财政贡献度,仍难与房地产相提并论。

如果考虑到“家庭财富近7成集中在房子”、“居民部门超过3/4的债务都是房贷”的现实,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就更加清晰。

然而,房地产是土地经济,“以地谋发展”在城市化、工业化起飞阶段可谓无往而不利,但也埋下了高杠杆、高负债的隐患。

谁也承受不起房地产硬着陆的代价,但房地产作为最大支柱产业的时代势必一去不复返,何以培育新的支柱,就成了关键。

去年召开的重要会议提出,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

新质生产力取代房地产,重塑支柱产业体系,数字经济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01

从土地经济到数字经济,不是一个产业对另一个产业的替代,而是支柱产业的全面重构与升级。

日前,在雄安新区召开的“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发展对话”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表示,上一轮的发展动能是土地、房地产、金融,是“以地谋发展”的模式,而新的动能可能会落脚在数字经济上。

在刘守英看来,数据相当于过去的土地,但一个是传统的生产要素,一个属于新质生产力层面的生产要素。

如今,数据已成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驱动力,也在改变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分布格局。

正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所说,土地要素遵循边际报酬递减,也就是用了就会越来越少,而数据则是边际报酬递增,越用越消费数据资源就会越多,而且它创造的生产力也会越强大。

所以,与土地经济相比,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经济,规模更大,上下游产业链更长,无论对于刺激经济、拉动就业还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都有长期之效。

高峰时期,房地产、建筑业以及直接相关的建材等行业,整体占GDP比重接近20%。

而目前广义的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也达10%以上。

在就业方面,房地产直接或间接拉动数千万人的就业,而数字经济创造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造了大量新就业形态,净就业贡献更为可观。

根据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目前数字经济为中国净创造就业约2.4亿,到2030年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4.49亿。

近日以“高质量就业”为主题的高层集体学习会指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

在财政贡献上,土地财政可谓独一无二,高峰时期占全国财政收入半壁江山,但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一些过度依赖卖地收入的城市,已经遭遇土地经济的反噬。

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虽然不如土地经济那么直接,但通过对经济效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做大经济总盘子,带动税基扩容。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三希所说,发展数字经济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数字经济影响的不是一时一地,而是数十年乃至上百年。

只有这样的支柱产业,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稳定、更长远、更具韧性、更有爆发潜力的支撑。

02

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数字经济不只是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也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胜负棋。

过去,一众城市借助大基建、房地产实现了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位次不断提升。

但随着土地动能趋于衰落,债务压力高悬于顶,无论经济还是财政都开始面临挑战。

还有一批城市,早已告别传统的土地经济模式,在房地产之外培育出新的增长极。

这几年即使楼市波动不断,国际局势震荡不已,但经济始终能够稳住,甚至逆势向上。

为这些城市经济提供强支撑的,正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支柱产业。

哪些城市数字经济走在前列?谁是我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数字经济的概念极为宽泛,而“数字产业化”属于核心产业层面,包括互联网、平台经济、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基础设施等领域。

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来衡量,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稳居前列,其中北京、深圳断崖式领先,双双突破1万亿元。

杭州虽然面临“产业空心化”的质疑,但数字经济的综合实力,不弱于部分一线城市。

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GDP中的占比来看,深圳超过30%,杭州、北京双双超过25%,而全国平均占比仅为10%。

可见,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数字经济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支柱产业。数字经济的高增长,又带动这些城市GDP增速的一路领跑。

2023年,深圳、杭州GDP增速分别达到6.0%、5.6%,领跑于万亿城市,而北京GDP增速为5.2%,持平全国,但好于年初预期目标0.7个百分点。

这背后无不是数字经济带来的贡献。

去年,北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杭州增长8.5%,深圳虽未公布具体数据,但战新产业同比增长8.8%,全部跑赢GDP增速。

对此,北京统计部门直言“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深圳表示“数字经济产业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支柱产业”,杭州更将数字经济提升到“一号发展工程”的高度。

告别房地产,拥抱数字经济,这是大城市领跑的关键,也是中小城市突围的可行之路。

03

北京深圳杭州,数字经济为何这么强?

三大城市中,北京是全国服务业第一城,深圳则是工业第一城,杭州则是互联网电商的领跑者。

虽然产业结构不同,但三地均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北京杭州长于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而深圳则是互联网产业与电子制造业两者兼得。

这些城市都有一批大型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和平台企业,它们既是数据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将数据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整合的组织者。

2023年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北京33家,上海17家,广东15家,浙江6家,几个主要省份占了7成以上。

在雄安新区的数字经济对话论坛上,刘守英提出了一个概念:“如果工业企业是工业时代的创新组织方式,那么平台就是数字时代的创新组织方式。”

在传统工业化时代,无论是垂直分工的福特制、精益生产的丰田制到业务外包的温特制,工业企业都是主导者,大型企业与其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成为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

数字经济时代,平台企业不仅本身就是数字产业化的主体,在传统产业转型中担负起“产业数字化”的重任,在产业协同创新中发挥着桥梁的供能,在创业投资中更成为“耐心资本”的积极践行者。

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广为人知,但平台企业与“耐心资本”的关系却不多为人知。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发布的数据,腾讯、联想、小米等25家大型民营企业通过产业投资方式,投出了近400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这在集先进制造、数字经济为一体的深圳尤为明显。作为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最多的城市,深圳的创新型企业呈现出 “6789”的特点。

深圳的“小巨人”企业,6成成立年限达10年,7成以上平均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同时超过10%,8成以上已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9成以上主导产品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直接配套。

可以说,大型平台企业的存在,在赋能传统产业的同时,还通过协同创新、共享创新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格局。

04

从土地经济到数字经济,是艰难的一跃。

过去20多年,中国房地产走出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上行史,房价大涨带动卖地收入井喷,土地财政让无数地方政府“赚”得盆满钵满。

土地经济是典型的国内市场和本地市场,属于不可贸易部门,不参与国际竞争,行政对于土地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作用。

过去几年,“房价永远涨”成为许多人的预期,但城镇化、人口、债务率等基本面因素的存在,最终带动市场大调整,土地神话也不复存在。

数字经济,几乎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既有城市竞争更有国家竞争。

科技革命一日千里,产业变革无处不在,再加上国际博弈的存在,数字经济不是砸一笔重金就能立刻见效,也不是靠几个规划就能轻而易举缔造一个超级产业。

当竞争成为主旋律,数字经济的创造更多依赖于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因素——企业。

与传统工业时代不同,数字经济更多要依赖大型科技企业的引领作用。

在这方面,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辛勇飞研究发现,工业经济时代,基本上的创新模式是小企业产生创新,大企业扩散创新;但在数字经济时代,领军企业叠加技术、资本、人才、以及数据优势,集研发中心者、应用开拓者、影响扩散者为一体。

中央财经大学徐翔教授也从另一个侧面得出类似结论:

早期科技创新主要在区域上进行集聚,而现在更多围绕着创新资源集聚。科技领军企业,不只是参与者,更主要是生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关键资源的生产配置者。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几乎没有疑义,更得到宏观层面认可;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大型科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角色,亟待给予更多认识。

更关键的是,创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而资本要形成“耐心”,则需政策的确定性作为前提。

数字经济取代房地产的支柱产业之路,才刚刚开始,唯有呵护创新、保护创造、稳定预期,方能行之长远。

0 阅读:0
可可看财经

可可看财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