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英国《每日电讯报》爆出一份不到十页的美乌协议,让整个国际社会都惊呆了。
这份堪称现代版“二十一条”的文件,苛刻程度远超清朝时期的任何不平等条约,就连出了名的投降派袁世凯见了都得直摇头。
从声称要“解救乌克兰”的救世主,到想要攫取7万亿矿产的掠夺者,美国这是要乌克兰世代做奴隶?
这份协议一经曝光,立马在国际上掀起轩然大波,说实话,就连那些见多识广的国际政治观察家们都惊得说不出话来,协议开门见山,一点都不拐弯抹角,乌克兰必须拿出全部自然资源的一半作为抵押,美其名曰“偿还援助”。
这哪里是什么合作协议啊,简直就像是一个债主在跟欠债人算总账,乌克兰可不是个穷亲戚,光是埋在地底下的稀土资源,市值就高达7万亿美元,全球12%的钇和17%的钪都藏在这片土地下面,这些可都是现代工业的“香饽饽”。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份协议不光要乌克兰交出一半资源的直接所有权,就连剩下那一半的收益,美国也要分走一半,打个简单的比方,就像是你辛辛苦苦种了一亩地,结果收成不但要分出去一大半,连剩下的那点,人家还要再分一杯羹。
要是觉得这还不够离谱,那接下来这条更绝,就算是那可怜巴巴剩下的四分之一收益,只要美国觉得哪里不对劲,随时可以叫停并要求赔偿,而且所有纠纷都得去纽约法院解决,这不是明摆着让人打不赢官司吗?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份协议居然连个期限都没有,这意思是要把乌克兰的子子孙孙都给“绑”了?就连当年列强逼清政府签的不平等条约,那也好歹还有个年限呢,这哪是什么合作协议,分明就是想把乌克兰变成美国的永久资源基地。
协议特别强调要优先开发顿巴斯地区的矿产,可这片区域现在是谁在控制?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这不就等于是把乌克兰架在火上烤吗?要么硬着头皮继续打,要么眼睁睁看着资源被别人掌控。
就这样一份霸王条约,泽连斯基看完后,脸都绿了,这摆明了是个“死结套索”啊,签也不是,不签也不是,面对这样赤裸裸的经济掠夺,乌克兰的选择究竟在哪里?而美国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算盘?
从明抢到暗夺翻开历史的老黄历,你会莫名地感到一阵熟悉,七十多年前,美国在中国也玩过这一套,那时候的手法其实挺直白的,就像是土匪进村,明晃晃地举着枪说,“把东西交出来!”
就拿1946年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来说吧,这名字听着多好听啊,“友好”、“通商”,可实际上呢?不过是用漂亮的糖纸,包装了一颗苦药丸,这条约一签,美国的商品就像是决堤的洪水一样涌进中国,把刚刚萌芽的民族工业给冲得七零八落。
再看看1947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更是高明,美国人连中国的货币发行都要管,这不就和今天要管乌克兰的矿产开发一个路数吗?只不过一个管钱袋子,一个管矿藏,都是冲着经济命脉去的。
不经意间发现,这些条约的套路,七十年来居然一点都没变,不过现在的美国人,比七十年前更会“包装”了,以前是直接要求驻军,现在是打着保护资源的旗号,以前是明目张胆的领事裁判权,现在是体面的纽约法院管辖权。
说白了,这就像是江湖上的老手艺换了新包装,以前的强盗是拿着刀子明抢,现在的大盗是穿着西装密取,表面上看起来文明多了,各种协议都套上了漂亮的法律外衣,可骨子里的逻辑,还是那个赤裸裸的“弱肉强食”。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现代版的不平等条约特别会“讲故事”,它们不说“我要占领你”,而是说“我要保护你的资源”,不说“你必须听我的”,而是说“我们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手法,就像是狐狸给自己戴了一顶羊皮帽子,看起来人畜无害,实则比明着来还要可怕。
最让人头疼的是,这些条约往往会设下很多看似合理的“法律陷阱”,就拿这次的美乌协议来说,光是那些关于纠纷解决、审计监督的条款,就够一般人看得头晕眼花的,这就好比是在合同里藏了无数个“绊脚石”,你躲过了这个,还有那个在等着你。
而这一切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实现一种更隐蔽、更长期的控制,这种控制不像以前那样用枪炮来维持,而是通过一纸条约就能让对方永远抬不起头来,这种手段的转变,不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一切背后的玄机,又该如何看待呢?
多方博弈下的暗流说到眼下这份协议,欧洲那边的反应着实有意思,这些老牌强国看着乌克兰的处境,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话说他们前些日子在巴黎开了个会,号称要帮乌克兰重建,可最后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情形,就像是看着邻居家着火,大家都说要帮忙,可一个嫌水桶太重,一个说自己穿着新衣服,结果就剩下干着急的份了。
欧洲这些国家,现在是真的进退两难,帮吧,自己也是财政吃紧,毕竟现在经济不景气,自家都顾不上;不帮吧,又怕美国一家独大,到时候在欧洲说话都没分量,更尴尬的是,美国这次连个招呼都没打,就把欧洲想搞的“重建基金”给堵死了,这感觉就像是一群人在打麻将,突然发现庄家把规则给改了,而且还不让你说不。
人们发现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这出大戏,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大国之间的博弈,就像是一盘高手之间的围棋对弈,每一步都暗藏玄机,每个决策背后都是盘根错节的利益考量。
就拿这次的协议来说,美国看似是在和乌克兰谈判,实际上是在下一盘更大的棋,这就好比是在打太极,看起来是在推手,其实是在借力打力,美国一边控制住乌克兰的资源,一边还把欧洲给晾在了一边,这招“一石二鸟”打得可真是漂亮。
而在这场大国的博弈中,小国的命运往往显得格外无奈,就像是一只小船在惊涛骇浪中飘摇,不管是顺流还是逆流,都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乌克兰现在的处境,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悲哀的写照。
古时候两个诸侯国在打仗,中间夹着个小国,这小国的国君问谋士:“该帮哪边?”谋士说:“帮强的吧,”等强的一方快赢了,谋士又说:“该帮弱的了,”国君不解,谋士解释说:“强的太强对我们没好处,弱的太弱也不是好事,”这个故事放到今天依然让人深思。
现在的国际格局,表面上看起来是规则制度健全了,但骨子里的逻辑其实一点没变,大国间的较量,永远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小国在其中周旋,往往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在这样的国际格局下,像乌克兰这样的国家,到底该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面对大国的博弈,又该如何维护自身利益?这个问题,恐怕不仅是乌克兰,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思考。
危机中的抉择回看乌克兰这些年的际遇,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记得十一年前,基辅迈丹广场上还是一片欢腾,民众挥舞着欧盟的旗帜,憧憬着加入“欧洲大家庭”的美好未来,那会儿乌克兰在西方眼里,简直就像是个抢手的准女婿,人人都说好。
可这才过去多久啊?三年前俄乌冲突爆发时,乌克兰还是西方的“香饽饽”,泽连斯基走到哪儿都是座上宾,各国领导人见了都得给三分薄面,那时候的援助,送得那叫一个痛快,好像不给都显得不够朋友似的。
现如今的乌克兰,就像是一个陷入高利贷的债务人,昔日的“好朋友”们一个个都变了嘴脸,最讽刺的是,基辅街头的标语不再是“拥抱欧洲”,而是变成了“矿产换血债”,这反差,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嘲讽。
乌克兰现在的处境,就像是走在钢丝上的杂技演员,这根钢丝一头是继续战斗可能带来的更大损失,另一头是签署协议后沦为经济殖民地的风险,脚下是望不到底的深渊,头顶还不时有石头砸下来,这种境地,真是叫人进退维谷。
更要命的是,乌克兰现在连讨价还价的筹码都不多了,就像是一个快要破产的公司,不光是资产不值钱,连说话的底气都没有了,以前谈判还能摆摆姿态,现在倒好,美国直接就给了个霸王条款,爱签不签。
有意思的是,乌克兰国内那些大富豪们这回倒是难得地站到了一起,平时这些人可是各忙各的,这次却异口同声地反对这份协议,连顿巴斯的煤矿大亨都放话说这是“殖民条约”,这话说的,比当年的反对派还要狠。
现在对乌克兰来说,最现实的选择或许就是寻求和平了,毕竟再打下去,损失只会越来越大,可问题是,和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是在打扑克,明明手里已经没什么好牌了,可对手偏偏还要加注,这牌面实在是难打。
结语历史一再证明,在国际关系中,实力才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保障,任何依附强权的道路,最终都可能沦为他国的附庸,唯有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自身实力,方能在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