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荐的影片,是一部冷门佳片——《乘船而去》。
这是94年导演陈小雨的处女作,总投资才190万元。
但因为是小众文艺片,最终累计票房还不到160万元。
这部片子,拿下了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编剧,也入围了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
很多看过的观众,都将其评为“年度最佳影片”。
影片讲一个农村老太太确诊脑瘤即将去世,子女们回到故乡,来到身边照顾的故事。
如果只是看简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枯燥无味的家庭琐碎伦理故事。
但看过的观众,眼眶都红了。
故事发生在江浙水乡,外婆独自生活在运河边的农村老屋。
外婆的日常生活就是喂鸡、晒衣服、做饭。
在家里闲着没事,外婆就陪老姐妹去给村里办丧事的人家念护诵经、折纸元宝,打发时间。
外婆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念华、女儿念真、小儿子念清。
念华,年幼时得了重病,四处求医问药,最终还是死了。
念真,在上海打拼了15年,二婚嫁了一个美国人,买了大房子,还开了一间教培机构。但公司面临债务危机,二婚也即将失败。
念真和前夫有一个儿子,阿涛,高中毕业后去剧组当群演,风吹日晒却乐在其中。
念真信奉的是“比别人努力,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
念清,从小擅长木工,想接父亲的班当个木匠,但姐姐不允许,后来去当了北漂,成了一个居无定所、带团四处跑的导游,人近中年无妻无子,一事无成。
念清信奉的是“人应该遵循自己的心”。
如何看待至亲的死亡
当母亲被确诊弥漫性脑瘤后,在如何对待母亲病重这件事上,念真和念清,完全是两种态度。
念真恐惧贫穷、恐惧无能为力,所以她拼命奔跑,努力赚钱。
大哥去世时连病因都没有查出来,这让她陷入深深的绝望。
她希望母亲接受化疗,不顾自己深陷债务危机,还申请了去美国治疗。总之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医疗资源留住母亲,以弥补大哥去世时的遗憾。
念清,却想尊重母亲自己的意愿,不受治疗的苦,出院回家,平静开心地过完最后的日子。
当家里老人重病难医,子女们该如何选择?
很多人,哪怕知道无济于事,也要花大价钱用机器来维持至亲的生命,一方面是对自己至亲的不舍,另一方面是做给别人看,自己并非不孝。
人死后,也要花大价钱,安排一个有排场的葬礼。
可人还健康的时候,还活着的时候,却不见他们好好陪伴在老人身边。
念清常年不在家,四处漂泊。
念真离家十几年,在上海忙忙碌碌,也很少回家和老母亲相聚。即便回去,也是一家人匆匆吃个饭,说上几句话就离开。
外婆还是幸运的,病发的时候,幸好念真接到了电话,及时送去了医院。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放化疗并不见效后,外婆选择了出院,两个孩子一起回家照顾她。
面对死亡,老人比年轻人看得更豁达。
外婆虽然不知道自己病得有多重,但她知道,她要死了。
她去银行取钱,为自己的身后事做准备,交代一切从简。
远方的娘舅来看她,她说:“今天来过了,死了不用来了”。
听到要出去旅游,她转头就说:“我要把所有金器都戴起来!好不容易出去玩一次,洋气一回!”
念清在观念上是支持自己母亲的。
他带母亲去吃炸鸡、喝奶茶、逛公园,让母亲及时行乐。
可是当母亲不堪忍受痛苦,拼尽力气拿掉氧气面罩,想要一死了之时,被念清及时发现,他拿起面罩,母亲却扭过头拒绝。
念清有些犹豫,但踌躇过后,还是把面罩给母亲戴上。
念清虽然说着不想让母亲受苦,可是本能上仍做不到放弃母亲,这是很多人心里都会有的闪念。
当外婆弥留之际,远亲近邻来到家里,商量如何给老人大操大办时,此时的念真似乎看明白了。
她不顾及其他亲戚的反对,坚持让母亲安安静静的离开,什么风光面子,对于母亲都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做给活人看的把戏。
我们该何去何从
船,贯穿这部影片的始终。
外婆逃离了在原生家庭做童养媳的既定人生后,吃了很多苦才找到爱人。
她坐着船嫁到小镇,丈夫是造船的木匠,她一生的苦与乐都与船为伴,在小镇生儿育女,又乘船而去。
遇到爱人的地方,就是外婆的家,她一直在这里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外婆对念真说:
“一个人有一个人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我跟你阿爸结婚是在这里,我养你们几个也是在这里,我送老头子走也是在这里,我只有这个家,我认牢这个地方了。”
念真结束第一段婚姻,离开县城去到上海打拼。
她在上海的家中放了一台划船机,这是她努力追求的都市中产生活的一个缩影。
可是念真那么努力,最终却落得一地鸡毛。
比起一事无成的念清,外婆更放不下念真,她说:
“我最怕本事大的人弄到最后一场空。”
娘舅也说念真:
“你以为你真的是上海人了?”
离开家乡十几年,念真的身份变得暧昧、模糊起来。
念清从小就喜欢做木工,老屋中落了土的船模代表着他真心热爱的事情。
但因为姐姐的阻拦,他四处漂泊,昏昏沉沉度日,最终还是回家做起了木工。
外孙阿涛在外面的世界追逐电影梦,当念真以近乎亲情绑架的方式叫他回去见外婆最后一面时,他正在千里之外的片场绿幕前的道具船上当临时演员,并以“外婆会理解我的”回绝了母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家,从我们这代人开始动摇,无论是物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
《乘船而去》其实是一个寻找“家”的过程。确立自己的身份、认识真实的自己,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家。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自己去创造。”这是外婆所信奉的生活信条,也是她一直教导孩子们去做的。
坚定自我,去追求你最想要的,才是破除“选择难题”的最优解。
就像外婆生前对即将远行的阿涛说:
“你现在长大了,爸爸妈妈的家,都不是你的家。外婆的家,也不是你的家。家可以在很远的地方,但你要去找到你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