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份某个小区的净水器调查问卷中,呈现以下数据:已经安装净水设备的用户占比为11.4%,从不考虑安装的用户占比为37.7%,余下的用户选择的是观望态度(即净水器反馈好就安装,反馈不好就选择其他饮水方式)。可见,净水器在人们心中的接受度不高,相比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的冰箱、洗衣机等,境遇不可谓不惨。
造成这种局面与净水器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其一是饮水方式根深蒂固,很多人赖以生存数十年,并不觉得净水器可以带来什么改变;其二是净水器需要更换滤芯,并带来二次消费,这是很多家电都不需要的,也造成了很多人的抵触心理。
此外,以下几个方面也是影响净水器接受度的原因,若能看破一二,也许未来的饮水格局将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当前体验与长期期待
一般情况下,除非水中确实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被用户在无过滤的情况下饮用,才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显著负面效果。而部分有害物质被人体摄入后,会在体内沉淀很长一段时间,待到爆发时已经是十几年乃至更久之后,此时即便明确了病因,又有谁能联想到喝错了水?因此,只要不是水质太差,长期饮用自来水也未必有事,只是隐患更高——这就好比抽烟者的肺病发生率一般远高于不抽烟者,但不代表必定发病。当然,长期的隐患累积,平衡自然越容易被打破。
当前无事就可以,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这是很多人的生活态度,饮水方面自然也是如此。这就关系到当前体验和长期期待的比重:看重前者,侧重的是“随机应变”,无事时安逸自得,有事后也往往猝不及防;看重后者,则侧重的是“未雨绸缪”,无事时修修补补,有事时及时止损。至于如何选择,只看个人的生活观和远见了。
▍不身临其境没法“真香”
笔者有幸目睹了洗衣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端着衣物到河边洗,搭配皂角,用木棍拍打增加洁净效果;第二阶段,在家用大盆子洗,搭配肥皂或者洗衣服,用刷子进一步去污;第三阶段,加入适量洗衣液,直接丢给洗衣机,等待甩干即可晾晒。在未体验洗衣机之前,洗衣服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步骤。有些老一辈在子女给自己安装洗衣机时,都会直呼浪费,并提出自己有手有脚,洗衣服不费什么事。但随着使用次数增多,感受到洗衣的便利,又会潜移默化,发现现代科技带来的好处,虽不明言,也是“真香”。
相比之下,净水器带来的饮水体验或许在感受之后会比洗衣服更加明显些。以烧水为例,很多家庭每日都会用烧水壶,且不止烧一次水,等待水开、装水、清理烧水壶?不都是理所当然的吗?嗯,是的。但是一旦接触更为便捷的烧水方式,例如秒沸腾的管线机,很多人都会豁然发现,之前认为心安理得的步骤,如今看来繁琐无比。再比如给婴儿冲泡奶粉时,水烧开后要等冷却,严格的温度把控才能避免过凉或者烫伤婴儿,这些步骤父母做来轻车熟路,不厌其烦。但如果能有一个自由控温的饮水设备,免去这些步骤,又何乐而不为?
▍性价比?你真的算对了吗?
为什么买车会觉得物有所值?很简单,这车买来能提供交通便利,能涨涨面子,更重要的是,车子一般情况下都可以正常使用很多年,买一辆车,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会享受到便利,这就是买车的性价比。而不同饮水方式的性价比在很多人眼里则比较模糊,一则水质哪怕再好,肉眼基本看不到,甚至嘴巴都不一定体验得到;二则喝水太过寻常,乃至未被当做一件长远的事情看待,自然寻求的饮水方式也就不考虑过分长远了。
一家三口人,三天一桶水,似乎成本低廉,无关痛痒,但喝水是一辈子的事情,往后有多少个“三天”难以计算。只是人们都选择性地忽略了考虑这么远,也忽略了去计算,这几百、几千桶水需要的价格。当遇到净水器时,这个突然放大的机体价格就会严重影响用户的选择和判断,恐怕也只有深思熟虑的人才能扭转回来。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案例:一个月内,第一天花掉1000,之后不用花钱,很多人都会心疼舍不得;但让他在一个月内每天平均花40,他就会觉得很好接受。为什么前者花钱更少,接受度反而更低呢?或许是眼光问题,亦或者人性使然?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