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位87岁高龄的老太太,去世后竟被切成27000片,每一片切的比纸还要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老太太本人要求的。
那么,老太太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没有父母的疼爱
1928年,苏珊?波特出生于德国,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正悄悄笼罩,即便不是犹太人,作为底层民众,她家也饱受战乱之苦。
在生活中的压力和琐碎事情之下,苏珊的父母再也忍受不了,开始天天争吵,最后选择了离婚。
离婚后,年幼的苏珊,被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随后,祖父母带着小苏珊,踏上了赴美避难之旅。
然而,上天还是没有怜悯苏珊,在她3岁的时候,祖母因病去世了。仅仅7年之后,祖父也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生命。
祖父母去世后,按美国法律,苏珊父母该承担抚养责任。可令人心寒的是,他们竟把苏珊当成累赘,无情拒绝。
即便被以遗弃罪告上法庭,这对狠心的父母依旧不为所动,宣判后匆匆逃离。苏珊没办法,只能去当地孤儿院。
从那之后,10岁的苏珊,正式成了没人疼的孤儿。
后来,苏珊在孤儿院的时候,甚至听说父母各自组建了新家庭,而且有了新的孩子,这让苏珊的心理受到了重创。
多年过去,苏珊已经28岁了,她也刚好遇见了自己的挚爱,哈利?波特。两个人的境遇非常相似,一相遇便坠入爱河。
尽管父母缺席,两人还是坚定地结为夫妻。婚后,苏珊迎来两个可爱女儿,为给孩子幸福童年,她毅然放弃工作,全身心投入家庭。
那段日子,家中充满欢声笑语,仿佛之前的苦难都已远去,苏珊沉浸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中。
女儿的远离
可是,上天似乎就不想让苏珊好过,结婚第10年的时候,苏珊的丈夫因病去世了,只留下她和两个女儿,相依为命。
虽然丈夫离去,她非常伤心,但是为了女儿,她选择坚强。因为担心女儿受继父虐待,不管旁人怎么劝,苏珊都坚决不再嫁人。
或许是童年创伤在心底留下深深烙印,苏珊对女儿要求格外严格,一心希望她们别重蹈自己覆辙,能过上幸福生活。
可女儿们不懂母亲的良苦用心,在她们眼里,父亲去世后的母亲,变得越来越奇怪,严厉的要求让她们倍感压抑。
等女儿们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便毫不犹豫地离开家。从此,苏珊又陷入孤独深渊,曾经热闹的家,只剩她孤单一人。
等到苏珊55岁时,因为长期的心理压力和生活负担,苏珊的身体出现了问题。她在检查的时候,被诊断为乳腺癌、内脏溃疡、肾脏疾病等各种病症。
虽然病情没有进行恶化,但是病魔导致的疼痛却是真实存在的。
在苏珊70岁的时候,她又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她脊椎彻底断裂,下半身完全瘫痪,只能与轮椅为伴。
车祸后的苏珊,不仅要忍受身体剧痛,还要面对女儿们的冷漠,她们只给苏珊请了护工,却不愿亲自照顾母亲。
苏珊接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直到2000年,她才似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了解“可视人计划”
某一天,苏珊在翻阅报纸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篇关于“可视人计划”的文章。
这个计划,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于1989年发起,主要在于通过一系列复杂且精细的操作,将人体进行切片处理,从而进行人类医学的探索。
在医学教育领域,它能为医学生们,提供前所未有的直观学习体验。
以往,医学生们只能通过平面的解剖图谱,或是真实但有限的人体标本,去了解人体内部结构,许多复杂的器官位置、血管神经走向等知识,仅凭想象和有限的观察难以透彻理解。
而有了这个“数字人”,他们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观察,人体的每一处细微构造。
在苏珊关注到这个计划之前,其实已经有过两次宝贵的尝试。
第一具标本来自一名死刑犯,由于当时的切割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限制,尽管科研人员全力以赴,最终也仅能将其遗体切成2000份。
如此有限的切片数量,难以完整且细致地展现,人体的复杂结构与精妙细节,导致许多关键的人体信息被迫遗漏。
而第二具标本,是一位59岁不幸死于心脏病的女病人。
科研团队汲取了此前的经验教训,在技术上有所改进,将她的遗体切成了 5000 个连续横断面。
切片数量的增加,的确让人们对人体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距离能够完整、精准地呈现人体的所有奥秘,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苏珊看到这则新闻的一瞬间,突然找到了能让自己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的东西。
她强烈地渴望,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后,能够以另一种独特的方式继续存在,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最后的力量。
获得永生
于是,苏珊没有丝毫犹豫,怀着满腔的热忱与坚定的决心,毅然主动联系了计划的主导人维克?斯皮策博士,表达了自己想要加入计划的意愿。
起初,维克博士考虑到苏珊身体状况太差,担心不符合计划要求,婉拒了她。
但苏珊没有放弃,多次与维克博士深入交流,倾诉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从童年悲惨遭遇,到中年丧夫之痛,再到与女儿的隔阂以及疾病缠身的痛苦。
最终,她的坚持和对科学的热忱,打动了维克博士,苏珊获得参与计划的资格。
获得资格后,苏珊参观实验室,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她提出,希望切割时房间里摆满玫瑰,播放古典音乐,在温馨舒缓的氛围中,完成最后的奉献。
在接下来的 15 年,苏珊和实验室的教授、学生们建立了深厚友谊。她常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研究,自己也自学大量医学知识,为实验室带来满满正能量。
2015年,苏珊因肺炎离世。她的遗体被维克团队接收,在满室玫瑰芬芳与莫扎特安魂曲的悠扬旋律中,开始了一项意义非凡的工作。
工作人员怀着敬重与专业,小心翼翼地对苏珊的遗体进行切片。这是一项极为精细且耗时的任务,每一片的切割都需精准无误,以确保能完整呈现人体结构。
这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终于,苏珊的遗体,被切成27000片,这一数量远超之前的标本,使得苏珊成为当时清晰度最高的“可视人”。
她的数字人形象,成为医学院教学和科研的珍贵资源。无数医学生通过观察她的“数字人”,更深入地学习人体结构,为医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
中国日报网——87岁老妇为科研“献身” 遗体被切成27000块薄片
新京报——十六年,一篇报道:《国家地理》与遗体捐献者的生死故事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都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不要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