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海军飞行员越打越少,不光被美军消灭,还被自己消灭?

排头档案 2024-02-04 19:15:41

我们知道,航母是一个海上起降平台,其综合战力的发挥要依靠自身搭载的舰载机。而在决定航母战斗力的诸多因素之中,人必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即飞行员的训练素养和战斗意志等。所以说,一艘航母能打与否,与舰载机部队中的飞行员的水平息息相关。

旧日本海军航母

说到有着“海鹫”之称的旧日本海军航空兵,他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曾一度制霸海空,凭借性能先进的战机和在罪恶的侵华战争中获得的实战经验,将盟军海空力量打得抬不起头。在珍珠港事件、Z舰队覆灭记和第一次菲律宾战役期间,旧日本海军舰载机和陆基航空兵部队都表现出了相当高超的水平。但正如很多人对旧日本海军的一贯看法那样,这支曾叱咤太平洋的海空战力就像是一把日本刀,虽锋利无比但也脆弱易断,如若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击败对手,那刀刃就只能在旷日持久的高强度消耗战中慢慢被磨平,乃至让刀身彻底断裂。

战争末期搞“神风特攻”的日军飞行员

从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战无不胜,到战争中后期近乎战力为0,合格飞行员根本不够用,菜鸟飞行员则只能以所谓的“神风特攻”去搞徒劳的自杀式攻击,旧日本海军航空兵可谓是最典型的例子了。说起日军飞行员数量不足和质量下降,很多人都能给出诸多原因,如“日本人口较少导致通过选拔的合格飞行员也较少”,“有经验的老鸟都上前线打仗了,在后方当飞行教官的人大都也只是菜鸟”,以及“旧日本海军对飞行员的教学和培训大纲存在不合理之处”等原因。

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

这些说法确实各有各的道理,但也并非十分全面。从某种角度来说,合格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越打越少且永远不够用,纯属是旧日本海军作出来的,军衔制度不合理和装备理念不合理所带来的恶性影响,结结实实地把自己给坑了。

先来说说军衔制度吧。在谈及军衔时,自然不得不提及旧日本海军对飞行员的培训。在二战爆发前和二战进行期间,旧日本海军的飞行员主要有3种来源方式:

源田实

第一,从开设有飞行课程的海军兵学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并进行深度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飞行员。如曾官至旧日本海军大佐并身为山本五十六主要助手之一的源田实;以及同样官至海军大佐,曾任“赤诚”号航母飞行队长,并率第一攻击波袭击珍珠港的渊田美津雄等。

旧日本海军王牌飞行员岩本彻三

第二,从海军现役部队士兵和下士官中选拔和培养飞行员,代表人物为曾有着64次击落敌机记录的旧日本海军空战王牌坂井三郎;以及曾有约80次击落敌机记录、被誉为“最强零战驾驶员”和“零战虎彻”的王牌飞行员岩本彻三。

第三,从民间的高中和高等小学毕业生中选拔“飞行预科练习生”,让他们在军队中接受相关的文化课程学习和飞行训练,毕业并通过考核后进入部队服役。

丧心病狂的“神风特攻”

在这3种飞行员来源方式中,出身于后两种的飞行员数量是最多的。到了战争后期,大量仅有十几小时乃至几小时飞行训练时长的“纯炮灰”式“神风特攻”飞行员,更是基本都出自第三种培训方式。那么,极度不合理的军衔制度体现在哪里呢?很简单,那就是3种出身方式不同的人在成为飞行员后的军衔,以及他们的晋升之路。

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

相信不用多说,很多了解旧日本海军发展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是一支对人员极度讲究“出身”和“按资排辈”的军队。能进入海军兵学校学习深造的人,都是各部队中的人才,军衔多为少尉和中尉,最低也得是下士官。这些人通过严苛的学习、考试和选拔并最终毕业后,军衔通常都会晋升。就算是下士官,往往至少也能升至少尉军衔,进入军官之列。而从海军兵学校毕业的军官,基本都被旧日本海军上上下下视作“人中龙凤”,这些人的未来仕途可谓是不可限量,被认为至少可在军人生涯中晋升至中佐和大佐,另有更少的人则可进入将官之列。

旧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晋升很困难

但对于后两种出身的飞行员,他们成功毕业并进入部队时,要么仍是“基层大头兵”,要么就是旧日本海军下士官中相对较低的伍长和飞曹(对应日本陆军的军曹)。受极其艰难的晋升制度所限,在和平时期,这些“草根出身的飞行员”除非能立下什么大功,否则根本别想在服役期内获得晋升,更别想混到少尉级别。而在战时,旧日本海军依旧沿用艰难的晋升制度,故即便此类飞行员战功赫赫,也很难晋升为可领导一支部队的指挥官,从伍长或飞曹晋升成为上飞曹和飞曹长,基本就到头了,能晋升成少尉之人乃是凤毛麟角。

直到战争末期,随着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纷纷阵亡,旧日本海军才如梦初醒,意识到了军衔晋升制度的不合理,逐步放宽了对老鸟飞行员的上升通道,让他们率队作战或培训新手飞行员,但却为时已晚。就以刚才提到的零战王牌岩本彻三为例,其在1943年参加拉包尔战役时,就已经有超60个空战击落记录,但仍只是个飞曹长。直到战争末期担任飞行教官时,才终于进入了军官之列,成为了一名下级军官少尉。

旧日本海军飞行员部队合影

看到这,各位有像“如梦初醒”的旧日本海军那样发现不合理之处吗?其实答案很简单,在战争时期,很多有着上千小时飞行记录、参加过多次作战,乃至拥有不俗战绩,但却不是军官的伍长、飞曹、上飞曹和飞曹长级别的老鸟飞行员,往往要去服从于一名才刚刚从海军兵学校毕业,飞行时长较少且实战经验为0,但偏偏军衔是少尉或中尉的菜鸟飞行员指挥官……

惨烈的太平洋战争看空战

矛盾这不就来了吗?在老鸟的眼中,严重缺乏实战经验的新手飞行员指挥官很难被认同和相信,前者经常会质疑后者的判断能力、指挥能力和空战技巧,在实战中的表现就是双方的协同配合效果很差。而在新手飞行员指挥官这里,他们大多会抱有这样一种想法:我是军官,是你们的直接上级,不论你们是新兵还是老兵,都应无条件服从我的命令,哪里轮得到大头兵和下士官给我提意见?你们也配?于是,无视下属给出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仅凭理论知识就指挥部队作战的结果,想必各位的心中都有数了吧……

正所谓“要让最合适的人去做最合适的事”,但在旧日本海军这里,“低阶老鸟+高阶菜鸟”这对矛盾的组合,完全就是自己给自己找不自在。在血淋淋的太平洋战争中,究竟有多少飞行员和战机被这种人为主观因素给害了,乃至让飞行员白白丢掉性命,估计数都数不过来。

锻炼体能的日本陆军航空兵飞行员

至于说装备理念方面的不合理,咱倒不如把旧日本海军航空兵和旧日本陆军航空兵做个小小的对比,这两支关系水火不容的航空战力,在装备发展理念一事上也很像是走着两个极端。事实上,以欧美国家对二战时期战机的标准来看,不论是旧日本海军的飞机还是旧日本陆军的飞机,基本都属于“抗毁能力极差”的产物。相比起在欧洲战场击落1架美制或德制战机,在太平洋战场击落1架日本战机所需的弹药要相对少一些。

一式陆上攻击机

不过呢,公允来说,相比起几乎让飞机在空中“裸奔”作战的旧日本海军,旧日本陆军航空兵使用的飞机多少还算是将防护性考虑了进去,并未向海军马鹿那样为了极端追求飞行性能,而不把飞行员当人看。低头看自己吧,说的就是你们,开着被讽刺为“炎之翼”的一式陆上攻击机的日本海军飞行员们,你们那翅膀里塞满燃料、挨两发子弹就全身着火的小飞机,开起来感觉如何呢?

日本陆军的一式战斗机

在作为空战主力的战斗机方面,旧日本海军打满全场的零式战斗机和旧日本陆军同样打满全场的一式战斗机,基本算是同时代产物。与毫无防护性可言的零战不同,一式战斗机是日本陆军首款配备了防弹玻璃、防弹装甲和自封油箱的机种。当然了,这里所说的防弹玻璃和防弹装甲,基本也只是能抗几发7.7毫米口径航空机枪子弹的程度,仍比欧美国家战斗机的防护性差不少。在面对诸如美军战斗机普遍使用的12.7毫米航空机枪和20毫米航炮时,这种防护性显然很不够看,但好歹算是比日本海军的战斗机强多了。

盟军测试缴获的零战52型

而在海军这里,直到太平洋战争后期,即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纷纷陨落,合格飞行员越来越少的1943年时,作为零战系列后期型号的零战52甲型,才终于首次装上了防弹玻璃和自动灭火器,并逐步列装部队,到了零战52丙型时才用上自封油箱。但在产能彻底铺开前,日本海航战斗机部队仍只能使用机身“薄如蝉翼”的零战21、零战32和零战52等型号。且即便是“注重防护”的零战52甲型,也依然缺乏对机身重点部位敷设防弹装甲。

没办法,谁叫海军当年要的就是一架极度追求卓越飞行性能的“小巧灵活”的战斗机呢?三菱公司为零战设计的小身板,限制了该机的性能挖掘潜力,尤其是难以换装马力更强但同时尺寸也更大的发动机。为了尽量不恶化飞行性能,各类零战改型自然无法安装太多沉重的防护装置,就连对现有机身进行结构加固都很难。

欧美国家的飞机更加坚固

我们可以看到,在颇具能量机动色彩的BZ空战战术,即“高速俯冲-急速爬升”(Boom and Zoom)过程中,二战中后期的欧美国家战斗机往往可在俯冲时达到750~780公里/小时的水平。当然,这不是说它们不能俯冲到更快的速度,而是受结构强度的限制,速度再快就可能导致空中解体。

零战和F6F是一对老冤家

而在旧日本海军的零战这里呢?早期的零战11型和零战21型的俯冲速度被限定在550公里/小时之内,原因就在于机身结构过于单薄。直到做了局部加强的零战52型出现后,最大俯冲速度才终于来到接近欧美战机水平的约740公里/小时。不夸张地说,BZ空战从来都不是零战的强项。尤其是到了战争中期,随着美军航母逐步以动力更加澎湃的F6F“地狱猫”和F4U“海盗”用于一线作战,这些速度快、火力猛、爬升和俯冲性能优秀,且防护性远优于日本战机的新型美制舰载机,可谓是让日本海航飞行员们吃尽了苦头。自己驾驶的飞机本就不再有性能优势,在保命的防护能力上还不够看,诸多宝贵的日本海航飞行员,就这样成了美军飞行员“刷王牌”的“素材”。

川西公司的“紫电”战斗机

从战后的相关统计来看,在太平洋战争末期,构成旧日本海军航空兵主力的陆基战斗机部队中,各队基本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飞行员缺编困扰,即不怎么缺可用飞机,但缺乏足够可用的合格飞行员。与之相比,日本陆航倒是还有不少能达到或接近“齐装满员”状态的航空队,其中的一大原因就在于陆航战斗机在防护性上比海航战斗机略好一些。那么,一上来就安装有全套的防弹玻璃、机身重点部位装甲和自封油箱的日本海航战斗机是哪款呢?答案是1944年才被投入战场的“紫电”。这款出自川西公司之手的“高防护性战斗机”,比日本陆航的一式战斗机晚了足足4年,旧日本海军对战机防护性的轻视程度可见一斑……

顺带一提,与日本陆航相比,日本海航的战斗机是否就没有可取之处呢?倒也不是。最让日本陆航战斗机飞行员眼馋的地方在于,日本海航战斗机早早地就用上了机炮。诚然,于1940年服役的零式战斗机所使用的99式1型20毫米口径机炮,因炮管较短和初速较低而有着弹道较为弯曲的弊病,乃至被一些飞行员讽刺为“小便炮”。但20毫米机炮炮弹对空中目标的毁伤能力,却远在一票用着7.7毫米和12.7毫米口径机枪的陆航战斗机之上。

“疾风”是日本陆航首款有机炮的战斗机

尤其是在拉包尔战役期间,面对自卫火力强大且机体坚固的美军B-17和B-24大型轰炸机,日本陆航没少上演“战斗机打光子弹都没能击落美军轰炸机”的现象,让日本海航的同行们看足了笑话。而日本陆航首款搭载机炮的战斗机,则是于1944年才服役的四式战斗机“疾风”,比1940年服役的海军零式战斗机晚了4年之久。行吧,一家是重视火力而轻视防护,另一家则是重视防护而轻视火力,要说日本海军和日本陆军不是一对相爱相杀的CP,真是让人打死都不信啊。

所以说,在战争末期的旧日本海军愈发缺少合格飞行员的诸多原因中,自作自受的军衔制度和为了追求性能而忽视防护的飞机设计,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批“海鹫”纷纷“玉碎”,他们在九泉之下最想去算账的人,估计就是那些海军高层将领了……

14 阅读:4946
评论列表
  • 2024-03-18 13:44

    本质上是日本的技术和工业能力所限制,没有足够强劲的发动机,那为了达到性能指标,只能牺牲防护力。

  • 2024-02-18 13:21

    事后诸葛亮总是容当的。相比列强,日本国小力薄,而野望极大,如何匹配?当所需装备的数量与质量有冲突时,权衡就很重要了,是走高性能高资源耗费的小机群之路,还是性能差强人意但可最大化数量的大机群,取舍而已。何况零战横扫天下之时,性能不叫差强人意,是出人意表的强。

    用户75xxx38 回复:
    零战早期战迹更多靠的是刚开始那一批训练程度远超美国的飞行员,其实他对美国野猫战斗机并没有多少性能优势,当这些飞行员死光他们就成了空中火鸡了。
    黄恒 回复:
    零式战斗机
  • 2024-02-24 15:45

    很客观的文章

  • 2024-02-16 16:55

    中国才两万飞行员啊

  • 2024-03-19 17:01

    培训方面也是个大问题吧

  • 2024-03-07 17:02

    钣井三郎写了一本回忆录 特别有意思 描述了前期选拔飞行员的严酷 零试从兴盛到衰落 还有他被打瞎一个眼睛 仍然开着破飞机飞了十来个小时到基地安全降落 还有他带着神风小组摸鱼 没有一次成功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 2024-02-05 12:58

    入职飞行员体检不出来,飞行员最高身体耍求的。

  • 2024-02-05 16:41

    二营长,我的意大利炮呢!?这些飞机坠毁的事情真是让人头疼。看来美国人的飞机质量还是不行啊。不过,飞行员能够成功逃生,还是挺让人欣慰的。

排头档案

简介:历史回眸,独家档案,深度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