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财梦

蒋钦评文化 2025-03-27 22:58:53
在这个世界上,谁不喜欢钱?如果有人说不喜欢,那肯定是说假话。我很喜欢钱,但是有个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是事业单位退休的,退休前除了工资和奖金,没有其它额外收入,一辈子小小心心地过日子,靠贷款才买了房子和车子。为了到市区买房子,我们把县上的房子卖了,和父母挤在老房子里住。 十多年前,各种理财基金卖得火热,到了5000多点的高位,许多人纷纷去抢购。妻子也动了心,想去做做发财梦。我说,“理财基金前几年不热时可以考虑去碰碰运气,那时我们没有钱,所以不提这件事。现在已经处于高位,再去投资风险很大,我不赞成。” 姨妹在银行工作,我曾向她借《西方经济学》来阅读。她得知我的态度后,也来做我的工作说,“你还学过《西方经济》学,对于投资理财这种事怎么不积极支持?”在他们的催促下,我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让妻子买一只基金试试。姨妹从专业的角度,帮我们选了一只,买了5万元。后来,基金崩盘,赎回来后亏2万元,她算是交了学费。 几年前,她的一位关系较好的同学来做她的思想工作,“老同学,我们投资一个项目,发展前景很好。我俩关系好,所以特意来跟你说说,以后儿子买房买车都要花钱,我们发了财怕你心里不好过,这是一个只赚不赔的项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妻子直接拒绝了。她直言不讳地说,“第一我家没钱,第二我不感兴趣!” 为了拉更多的熟人投资,这位同学绞尽脑汁,在公厕里电话与丈夫商量,让丈夫搞定某同学的丈夫,她负责搞定该同学。恰巧,该同学的妹妹也在旁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姐姐。后来,参与投资的人血本无归。拉人投资的这位同学若无其事,反正只要脸皮厚,别人吃了亏,说什么难听的话都无所谓。 网上有许多投资项目,买的人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财富增长了多少。一所小学的老师热心投资,除了两个傻瓜不投外,其他人都积极参与赚钱的活动。每天课间休息,他们都要交流投资心得,说说自己进账多少,看到两个傻瓜呆呆的在旁边站着,还会说几句风凉话。几个月后,他们发现投资的网站打不开了,才开始慌了起来,最后竟然有人嚎啕大哭。没有投资的两个傻瓜扬眉吐气,逢人便讲学校的发财故事。 网络投资的回报率很高,使得很多聪明人跃跃欲试。有位曾经在本地有头有脸的人物组织了一批人去参加某个项目的投资宣传活动。某退休的公务员很是聪明,她认为自己在单位上无论处理什么棘手的问题都顺顺利利,从没出过什么差错。在这个项目的投资上,一起去听的人投资的不多。反正,你们不敢干的事说明越有潜力,发财的机会越大。她断断续续地买了10多万,网站上显示的数据也越来越高。 另一位妇女投了5千多元,她女儿在银行工作,劝其不要冒这个风险,天上不会掉馅饼。她越想越害怕,看到聪明的公务员热心投资,便把自己的份额卖给了她。这个项目回报率很高,而且是利滚利,只是收回投资有时间限制。看到自己投资了一年多的项目涨到1千多万,她笑了,到处讲自己发了大财。后来,关于聪明公务员发大财的话题没人讲了,她打麻将也是斤斤计较,人们才悄悄地说她血本无归。 一位年迈的父亲告诉儿子,他向侄子参与经营的某个项目投资20万,一年得4万的利息。儿子考虑到是自己的亲戚,可信度很高,他也投了24万。父亲为了赚更多的钱,也把4万的利息投进去了。参与投资的还有其他亲戚。一位经商成功的亲戚也投了40万。不过,他警惕性很高,没多长时间就退出。后来,到了收回投资的时间,侄子失踪了,杳无音信。这些没有及时撤出资金的亲戚血本无归,反正侄子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上述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俗话说,有钱守得住才是自己的,每个人一生有多少财还得看你的生辰八字。 这种以非法集资诈骗方式,我问了一下DeepSeek,答案是: 非法集资者通常利用心理学、社会学手段以及精心设计的话术,对目标人群进行系统性心理操控,逐步瓦解其理性判断能力,最终达到骗取资金的目的。以下是他们常用的洗脑方式及深层逻辑: 一、情感操控:建立非理性依赖 1. “共情陷阱” 初期通过嘘寒问暖、赠送小礼物等方式制造“亲人般关怀”,刻意收集受害者家庭、收入、情感弱点等信息,为后续精准操控铺垫。 案例:某养老集资骗局中,业务员连续三个月陪独居老人买菜看病,最终诱导其抵押房产投资“养老公寓项目”。 2. 恐惧与希望的双重刺激 制造焦虑(如“通胀吞噬存款”“阶层滑落”),同时描绘暴富愿景(“财务自由”“改变家族命运”),利用认知失调迫使受害者寻求“解决方案”。 二、信息扭曲:构建封闭认知体系 1. 虚构权威背书 伪造政府批文、明星代言或虚构“海外背景”,使用专业术语包装项目(如区块链、碳中和),甚至租用高端场地举办“招商会”提升可信度。 技术手段:PS资质证书、AI合成“领导讲话视频”、搭建山寨官网等。 2. 信息茧房强化 隔离受害者与外界信息:要求签署“保密协议”,灌输“外人都不懂机会”“银行在阻挠你发财”等观念,逐步形成排他性思维。 三、群体施压:摧毁个体判断力 1.从众效应制造 安排“托儿”现场签约、伪造账户收益截图,营造“争抢名额”氛围。在封闭培训中,通过集体口号、歌舞仪式激发非理性亢奋。 2. 道德绑架话术 “不投资就是不相信家人”“有钱不赚是傻子”,将理性质疑污名化为“胆小”“没魄力”,利用社交关系链扩散参与压力。 四、渐进式诱导:降低心理防线 1. 小额试水机制 先让受害者投入几百元获得短期返利,利用“沉没成本效应”和“损失厌恶心理”,逐步加大投资额度。某P2P平台数据显示,70%受害者在首次获得8%月息后,三个月内将投资额提升至初始的20倍。 2. 知失调利用 当出现兑付困难时,以“系统升级”“临时监管”为借口,同时推出“续投享更高收益”方案,引导受害者继续投入以“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正确”。 五、精神控制:终极操控手段 1.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培育 在资金链濒临断裂阶段,组织者转而扮演“同路人”,声称“我也被上层骗了,但我们一起维权”,实质是为转移矛盾争取跑路时间。 2. 邪教式精神控制 最高段位的集资骗局会建立类宗教组织,通过每日宣誓、符号崇拜(如特定手势、徽章)、编撰“成功学经典”等方式进行精神控制,典型案例是MMM国际骗局。 防御策略:打破洗脑的关键节点 1. 警惕非对称信息场景(对方熟知你的一切,你却只能通过单渠道了解项目) 2. 检验可证伪证据(要求提供资金托管银行凭证、项目地实地考察权限) 3. 引入外部视角(将宣传资料交给金融、法律从业者进行交叉验证) 4. 设置物理冷却期(任何要求“立即决定”的投资都需高度警惕) 根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统计,85%的非法集资受害者在被骗过程中至少三次产生怀疑,但其中72%因“已经投入太多钱”选择自我说服。保持对沉没成本的清醒认知,及时向经侦部门举报,是避免更大损失的核心要点。
0 阅读:0
蒋钦评文化

蒋钦评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