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母亲出身“卑微”,自己又是一个声名远播的“傻子”皇子,在大唐的皇宫里备受欺辱,日后顶多可能成为一个废物王爷。
没想到的是,他却被太监们扶植为傀儡皇帝,想要把控大唐的天下。
可他上位以后却突然“精明”了,一道圣旨就让这些专权的宦官后悔不已,他就是大唐的中兴之君李忱。
李忱的母亲只是一名卑微的宫女,或许是出生环境的影响,这个皇子自小就显露出孤僻内向的性格,很少主动与人交往。
宫中的其他皇子总是喜欢嘲弄他,欺侮他,而他却从不回应,默默忍受一切。
渐渐地,宫里的人都习惯了把这个不爱说话的皇子当成一个"傻子",打骂呵斥跟家常便饭一样。
即便是他的父皇,在见到他时也只是摇头叹息,认为他就是个不学无术的笨蛋。
面对父皇的失望和宫人的嘲讽,这个皇子依旧没有任何反应,始终一副麻木呆滞的模样。
但是,在这个"傻子"的眼神深处,却隐藏着一缕狡黠的神色,他在装疯卖傻,用这种方式躲过了宫廷阴暗斗争的风风雨雨,安全地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
他在暗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唐武宗临终时,整个皇宫内一片混乱,武宗子嗣单薄,皇位继承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在这个节骨眼上,朝中的宦官们看准了机会。
他们眼馋武宗的权力已久,如今正是一口吞下权利的好时机,只要能够扶持一个听话的皇帝上位,他们就能够牢牢掌控整个大唐王朝。
于是,宦官们开始在各个皇子之间打探消息,希望能找到最合适的傀儡。
很快,他们就发现了李忱这个一直被视为"痴傻"的皇叔,李忱性格孤僻内向,平日里都是一副呆滞的样子,向来被宫人轻视讥笑。
宦官们打算扶持这样一个毫无威胁的王爷登基,从而牢牢掌控朝政大权。
果不其然在病逝后,宦官们迅速行动了,他们拿着武宗遗诏,宣布李忱为新的皇帝。
一时间,李忱从一个被人忽视的角落,一下子被推到了整个大唐王朝的最高点。
可是出乎宦官们意料的是,李忱早就不是那个"痴傻"的模样了,一旦登基,他就立刻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胆识。
李忱首先将那些肆意妄为、权力膨胀的宦官们统统革职,把他们驱逐出了权力核心。
同时,李忱也着手整顿文武百官,那些无能昏庸、徇私舞弊的官员无一幸免,全部被李忱收拾了。
接下来,李忱将目光投向了吏治,他知道,要振兴大唐,就必须先从全面整顿吏治开始。
于是,李忱亲自监督,严格查处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对那些顽疾根深蒂固的积习开刀无情。
与此同时,他还大力提拔那些刚正不阿、操守严谨的干净官员,用人唯贤,决不姑息迂阔之流。
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李忱也没有忘记继续强化皇权,他虽然已经将宦官驱逐出权力核心,但依然设法防范宦官的阴谋诡计。
他严格规范太监们的职权,决不允许他们再像之前那样干涉朝政,李忱还经常在宰相面前故意摆出一副严肃认真的神情。
时不时对大臣们说一些威胁性的话,从而牢牢掌控大臣们的心理,确保他们对皇权绝对服从。
李忱在强化皇权的同时,也渐渐开始仿效当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兢兢业业治理天下。
他勤勉好学,每每都会细读太宗时期的《贞观政要》,努力遵循先帝的政治理念。
李忱尤其善于接受大臣们的意见,无论官阶大小,只要说的有道理,他都能听从。
正是这种谦逊有为的态度,让李忱赢得了广大官员的拥戴和支持,整顿朝政之余,李忱也格外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他深知无论是政治或军事,唯有人才是关键,因此他一方面大力扶持科举制度,广开渠道吸纳人才。
另一方面,他也亲自把关,对所有地方官员的任命都会亲自考核。
有些时候,李忱会召见即将外放任职的官员,详细询问他们的为政理念和施政方针。
只有相见后,李忱才会做出最后的决定,这种做法看似繁琐,但却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官员的忠诚和能力,避免权力被滥用。
除了选拔人才,李忱也注重用人之道,他坚持任人唯贤,从不徇私舞弊,无论是出身显贵还是门阀卑微,只要是才德兼备之辈,李忱定会重用。
相反,如果是些饱私囊濡染铅华之流,哪怕身份再显赫,李忱也会狠狠革去。
正是这种精打细算的用人之道,让李忱在短短几年间就聚集了一批忠诚有为的好官员。
有了这些贤臣良将,朝中自然也就少了那许多蝼蚁般的腐败分子和奸猾小人。
而在用人之道之外,李忱也注重安抚民心,他明白,要平定国家,赢得民众的拥戴是关键。
因此,他重新规划了佛教事务,平息了武宗时期严厉镇压佛教导致的民怨。
同时,他还下令减轻赋税,让人民获得喘息,这些利民爱民的政策,迅速就赢得了百姓的拥戴和支持。
在稳固中央政权的同时,李忱也没有忽视边疆的重要性,作为一代英明君主,他清楚只有确保国家安全,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因此,李忱先后派遣了数次远征军,沿边境一一进行平乱的行动。
首先,李忱集中精锐之师,沿着河西走廊直扑吐蕃人的老巢,经过一番激烈厮杀,李忱的军队最终击溃了吐蕃人,将河西地区重新收复。
接下来,李忱又亲自统兵北上,同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交手。
由于事先做足准备,李忱的军队素质过硬,战无不胜,最终,北方的诸多部落无不向大唐朝廷低头称臣。
一系列的征战活动,无疑大大增强了李忱的统治威信,随着边境的稳定,大唐的国力也在不断恢复。
到了李忱晚年,整个大唐已经重现当年的繁荣景象,李忱治世十几年的付出,终于换来一段难得的太平盛世。
人们称这段时期为"大中之治",对李忱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誉为"小太宗"。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大家以为大唐终于走出阴霾的时候,一个令人唏嘘的意外发生了。
李忱晚年迷信道家的那一套谶言,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于是,他服用了太医们炼制的所谓"仙丹"。
谁知这种由汞、铅等重金属制成的"仙丹"根本就是慢性毒药,李忱的身体状况迅速每况愈下,最终中毒身亡,就这样戏剧性地离开了人世。
临终前,李忱本想把接班人的名字告诉几个心腹,却不料消息走漏,导致朝中权臣争相拥立新的继承人。
最终,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被推上了宝座,大唐再一次陷入黑暗。
新皇帝一上台,就将大权完全交给了亲信和宦官,自己却整日沉溺于酒色财气之中,对国家大事毫无兴趣。
权臣们趁机把持朝纲,公开贪腐舞弊,民不聊生。很快,李忱艰辛建立的"大中之治"便化为乌有,大唐重陷昔日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