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作品这是他在振华系列中,写出的最后一本,也是他最近的一本力作。前面三部的原著以及影视化的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它们给很多人的生活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而这四部小说,又一次变成了青年小说中的一种经典。
小说以一次长距离的相聚为起点,将过往和现实不断地交织在一起,这部影片是以倒叙和插叙的形式展开的,一条是高中时代的剧情,一条是成年后的剧情,双线并行,到了最后,整个剧情都展现出了庐山的真实面貌,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有一种悬念被揭开,谜团被解开的感觉,在时间的倒流中,剧情更加精彩。“这么多年”,只是一句话,就像是一句感慨,带着浓浓的怀念,带着甜蜜,带着苦涩,带着理解,带着遗憾,带着解脱。
青年时代是一个巨大的共同回忆,在这个回忆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和别人分享的某些情绪体验。在这本书里,青年们可以看到“当下”的生活,看到想象中的未来。事实上,写出一个青年的故事并不容易,青年们没有经过任何的雕琢,虽然看起来天真,但是并不脆弱。那段被雨水打湿的青春,模糊不清,令人怀念。他们谨慎而又渴望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他们最幼稚而又最精致,他们最不成熟而又最敏感。
在他们纯净的心灵中,可以看到世间的纷繁,看到世间的悲欢离合。就拿 CD机来说,妈妈因为疼爱哥哥,所以把新的 CD机给了女主陈见夏,而她只好把老的拿到了上学;男主李燃在陈见夏最落魄的时候,给了她一台价值不菲的新 CD机,但她的同学说她是从别的同学那里抢来的,还好,这个误会很快就解决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部影片没有把所有的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一条小小的蛛丝马迹,便将陈见夏的父母对她的歧视,家庭的不公平,少年的温情、温柔,少女的善良,坚强和脆弱展现出来,男主就好像一束阳光,照亮了她暗淡无光的人生,他给她的温馨,足够让她对他产生如此深刻的感情。而这一切,又为之后剧情的巨大反转埋下了伏笔:陈见夏为了把握可以用学问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舍弃了自己的爱人,去了新加坡,二人在一起,抱憾多年。一道道线索,一环扣一环,再加上以小见大,条理分明,确实值得称赞。
特别是由原著作家“八月长安”所创作的“振华”,既反映了小说的发展历程,又折射出了伴随着小说而来的众多读者。虽然都是关于青春的故事,但它却延续了前面三本里对年轻人心态的精妙刻画,带着一种纯粹而又浪漫的味道,却又不拘泥于“青春”这个词,而是接受了某些并不完美的现实。让观众看到了人生的离别与重逢,看到了亲人的死亡,家庭的伤痛,父母的亲情,职场的艰辛还有青春的成长。
在“振华”系列的头三本书里,虽然也描述了年轻人成长之后面临的社会问题,但是却没有太多的文字,他们对于“现实”的认识并不全面,对于职场上的浮躁,婚姻恋爱中的门当户对,这些都是比较浅显和偏激的,似乎只是年轻人对于“现实”的一种理所应当的解读,相比之下,对于“成人的世界”的描述就更逼真了,尽管还有待提高,但至少不再是一边倒的批判,而是可以看出某些事情的复杂程度。也许我们曾经用过这样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但长大后,我们学会了直面这个世界,抛弃了单纯的黑白二元论,学会了用更宽泛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在写实的那一段里,从创造性的观点来看,情节更加犀利,视角也更加柔和。
当然,《这么多年》虽然有一些亮点,但也有一些进步的地方。这部电影试图将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表现出来,用大量的笔墨来探讨对原生家庭造成的创伤,讲述了现代女性寻求独立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但是,这部电影仍然被包裹在一种属于青年恋爱的常规之中,缺乏深度。特别是在电影的结尾,寥寥几句话和几个细节,突然化解了两个家族之间的冲突,轻描淡写地将陪伴陈见夏十多年的痛苦一扫而空,让她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有些笨拙。除此之外,影片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男主角长大后的那一段,这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青年叙事的精致之美。
这个故事在理想中展开,也在理想中结尾,最终落入了空中楼阁的框框。没错,这就是理想与爱情,可是,当他们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却忍不住在心中问道:“我们的青春,到底有没有更好的?”然后发生了什么?影片《这么多年》在“与时俱进”的情况下,展现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中国青年题材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