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能成为我党军事家的杰出代表,成为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集大成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博览群书,通古晓今,而且善于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有着独特的思维能力。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讲过:“所有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者军事理论,那都是前人或者今人对过去战争经验做的总结。过去那些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咱们可得好好学。”
说到底,就是把马列主义军事理论跟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毛主席他老人家自己也讲过,刚开始打仗的时候,他没读过多少书,大多还是靠着一场一场打仗慢慢积攒起来的经验。
就像1961年3月的时候,毛主席在广州会议上讲,1936年他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那会,强迫自己看了好些兵书,还让叶剑英同志特意去买些注重战略的书。
毛主席从来没进过军校,可为啥打仗那么厉害?就像弄出了“四渡赤水”这种战略上的奇迹一样,好多将帅打心眼里钦佩毛主席,这是咋回事儿?
毛主席的老家在湖南韶山冲,他才2岁的时候,爸妈就把他送到仅隔一座山的外婆家去生活。
有两个缘故。其一,毛泽东之前有两个哥哥,都夭折了,挺不幸的。他母亲文七妹放心不下毛泽东,就把他交给外婆来照看了。其二,文家好几代都是书香门第,让小毛泽东到文家生活,这对他文艺素养的熏陶很有好处。
外婆忙家务,没功夫照看毛泽东,就叫文运昌他们带着毛泽东到文家私塾去玩。在那8岁孩子的教室里,总有个3岁的小娃娃在后面摇头晃脑的,这个小娃娃就是小时候的毛泽东。
在表哥和舅舅的熏陶下,还不到5岁,毛泽东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这些书,这可算是超前学习。毛泽东的记忆力那叫一个棒,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8岁的时候,他爸把他从文家接回来,送去离家没多远的南岸私塾念书。可他老是被教书先生骂,先生还老叫他家长来。为啥?就因为毛泽东上课不好好听讲,净看《三国演义》这本课外书了,还讲给同学们听,把大家都影响了。
当被问到原因的时候,毛泽东说老师教的他都学会了,老师马上就对毛泽东进行询问,而毛泽东回答得又快又好。
就这么着,毛泽东接连换了不少私塾。为啥?那些老师们都讲教不下去了。为啥教不下去?因为毛泽东懂得的知识可多了,那些启蒙的知识对他来说太简单。
井湾里私塾的教书先生毛宇居回忆说,1906年他给毛泽东当老师的时候,有一回他出门办点事,等回来一看,毛泽东带着同学们到山上去玩了。这可把他气坏了,就用“考试”的法子处罚毛泽东。
他让毛泽东以院子里的一口井为题目写一首诗。
毛泽东在井的周边转了一转,马上就说道:
天井方方正正的,四面都是高高的墙。
清清的水里能看见卵石,小鱼被困在中间。
光喝井里的水,永远也长不大。
毛宇居听到后大吃了一惊,心里暗自钦佩。毛泽东年纪那么小,居然能作出这么棒的诗!他不禁惊叹,毛泽东思维敏捷,遇到事情沉着冷静,以后肯定大有作为。
后来,毛泽东老是给同学们讲三国里的故事,讲起来就跟说书先生似的,那叫一个滔滔不绝,同学们可喜欢了。
从那时起,毛泽东就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不管是在树下,还是教室,又或者是厕所,只要是能读书的地儿,他都不会放过的。
后来,他先在东山学堂念书,接着就去了长沙,到了那儿,他走进湖南图书馆,之后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去了。阅读让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了。
毛泽东自身有着很强的学习天赋,再加上大量的知识积累,在革命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是个对局势看得特别透彻的领导者。
一开始是工人运动,后来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这几年间,毛泽东领着战士们打了好多胜仗,他的军事才能就这么显露出来了。好多同志都特别佩服他,周恩来更是如此。
周恩来到瑞金的时候,实际上他的职位比毛泽东高得多。不过,他渐渐发觉,毛泽东打仗,不管是从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能精准地抓到关键之处,然后就轻轻松松打胜仗。
周恩来特别深明大义,他决定把毛泽东推到最高的领导地位上去,只有这样才能够拯救红军,拯救中国革命。后来的事实表明,周恩来这么做是完全正确的。
为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之前有人对毛主席的军事水平有过怀疑。就像在遵义会议那时候,一直对毛主席心怀不满的凯丰他们,还特别狂妄地跟毛主席讲:“你懂啥打仗?你打仗有啥章法,不就靠着两本书嘛,一本《三国演义》,一本《孙子兵法》。”
接着毛主席问了他一个问题,大致是“那你来讲讲,《孙子兵法》总共有几章几节?我是按照哪一章做的?”那人就啥话也说不出来了。
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毛主席在开会的时候讲过这个事儿。毛主席他老人家亲口讲的,打仗哪能本本主义,照着本子去打仗?
说真的,就这件事而言,毛主席真的读了好多军事著作,可不单是《孙子兵法》。
就像毛主席阐述“以劣胜优”先发制人的思维的时候,他用到了《水浒传》里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洪教头气势汹汹地要去打林冲,可林冲瞧出了他的破绽,最后一脚就把洪教头踢翻了。
这就表明,那些处于劣势的军队在去攻打有优势的军队之前,得保存自己的实力,耐心地等待合适的时机,以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去应对,避开对方刚开始时那种强劲的势头。
给干部们开会的时候,他老是提起《三国演义》这本书。像说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时候,他就拿这具体的事例来讲,在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时,就得运用“敌疲我打”这种战术原则。
你看,很容易就会发现,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时期,面临的不就是这两个问题嘛。毛主席对中国的国情那是相当了解,所以他才能把古时候的战术和当时的环境融合起来,这样就能取得最好的成果。
毛主席除了古代战争之外,一直都比较推崇孙中山的军事思想。孙中山先生创立了黄埔军校,真的培养出了好多优秀人才。所以,毛主席有选择地看了不少外国的军事书籍。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写了他跟毛主席的一次谈话。提到外国文学的时候,毛主席坦率地说:“外国打仗的书我看了不老少,就像《世界英杰传》,在这书里我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彼得大帝之类人物的战争理论。”
另外,毛主席还读过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的《战争论》,而且研究了挺长一段时间的。
开国中将莫文骅回忆过,1938年初的时候,在延安凤凰山,毛主席在自家弄了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这个会每周开一回,每次都要开到晚上十一点多。
从这些例子能看出来,毛主席的军事才能,那可是吸收了国内外好多军事战略思想,而且是把对中国战场比较合理的部分全吸收了。
像“消灭敌人和保存自身实力这两种想法是相互依存的”,还有“进攻能够转变为防御,防御也能够转变为进攻。”之类的。
所以,毛主席把国外军事理论里比较好的部分吸收过来了,可不是全都照搬的。当然了,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他也讲了,那种死抠书本、腐朽教条的作战方法得抛弃。
常说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嘛。毛主席在这方面那可是做得相当棒。毛主席对国内外的军事书籍都熟读于心,把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军事理论案例中的精华都吸收了,再加上他的实践,他的军事才能就越来越出众。
总的来讲,就毛主席的军事能力还有战略才能而言,毛主席当时读了好多国内外军事理论方面的书籍。他对军事古籍里的思想资料加以创新、改造,让这些资料有了新的意义,这可是毛主席军事水平超高的重要原因。
想做个合格的领导者,光有超强军事才能可差得远,得把好多能力都凑一块儿才行,像出色的指挥能力、超霸气的控场本事,再有就是超高的艺术魅力。
就从两件事来讲讲毛主席的这种魅力。
1938年初,抗日战争到了关键阶段。上海没了,南京也没了,眼瞅着下一个就是武汉了。全中国的老百姓,都对国民党灰心透顶了,心里直犯嘀咕,这是不是要亡国了。
毛主席在冰冷的窑洞里闭关九天就写出了《论持久战》,这书传到正愁得没办法的蒋介石手上的时候,可把蒋介石惊到了。
听说蒋介石感慨这书写得超棒,还下令让每个军官都得有一本。
那时候,所有人都对军人灰心了。可毛主席在书里的论述,又让大家重新有了信心。毛主席说中日这场仗是持久战,咱们肯定能赢,就是个时间的事儿,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成。
书里,毛主席拿古代和近代的一些事例来分析,那分析得是有理有据的,特别能让人打心眼里信服。毛主席的这本书,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可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种超级厉害的领导范儿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1945年抗战一结束,蒋介石邀请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毛主席可一点都不怕,到了重庆,还大量会见民主人士,一起交流文学创作,就像和他的老朋友柳亚子那样。
那时候把一首旧词《沁园春·雪》送给了柳亚子,没想到这词一发表,就在重庆引起了轩然大波。
为啥会让重庆震惊?因为重庆的老百姓长时间都处在蒋介石的统治阴影里,对共产党的印象可差了,他们都不太敢相信,这么气势恢宏的诗词居然是毛泽东写的,都不由得感叹共产党的领袖那可真是世间少有的奇才。
蒋介石知道这事儿后,就想把这消息给镇住。他立马派了好些专家教授去写《沁园春·雪》,想把毛泽东那首词给比下去。嘿,这一下可弄得满城风雨的,为啥?就因为他们写出来的,没一个能比得上原作。
从那以后,毛主席是“诗人”这一消息就在全国传开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又一次得到了印证。
毛主席没上过名牌大学,也没读过专业军校,更没去过国外留学。可大家都特别敬佩他,为啥?因为他军事才能超强,文学造诣超高,指挥能力超棒,战略风范超厉害,还有好多好多值得敬佩的地方。
外国历史学家贝特曼说过,多少个世纪以来,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从没出现过既是超厉害的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领袖。可如今看到了,这个人就是咱们中国的军事天才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