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近年来,在我国的免签政策下,一个个老外开开心心飞中国玩,但玩完后,却发现回家的航班却没了!
多家航班早已经宣布停飞,而停飞的背后,却展现着这样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边是外国航空公司扎堆“撤退”,关闭中国航线的消息像秋风扫落叶般传来。
另一边,是中国航空公司逆势上扬,新航线开通、运力持续扩张,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么,这冰火两重天的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玄机?是“危”?还是“机”?
又一家航企宣布关闭中国航班
的确,现如今不管是出远门旅游还是工作、上学,飞机成为了人们的必选交通之一,不仅速度快,而且有时候价格比高铁还便宜。
但今年以来,已经有多达三十多家的航空公司宣布关闭中国航线,早在3月份的时候,美国联合航空就已经宣布将要取消近70%飞往中国大陆的航班。
5月,澳大利亚航空公司宣布于今年7月28日起暂停悉尼飞往上海的航班,7月,英国维珍大西洋航班宣布于10月25日暂停伦敦到上海的航班等。
从今年年初到10月期间,包括德国、文莱、菲律宾等航空企业都宣布关闭中国航班,而就在10月9日,北欧航空宣布将在11月暂停哥本哈根到上海的航线。
这些航企,有的航线已经飞了很长时间,但却还是以关闭停飞告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飞往中国的航班不吃香了?
停飞的原因
要明白为什么那么多航企选择暂停航线,其实是有很多成分在里面,第一就是疫情的影响,疫情三年,对全球航空业来说,堪称是一场“灭顶之灾”。
飞机暂飞、机场冷清、航空公司巨额亏损……这一幕幕,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本以为熬过疫情,就能迎来“诗和远方”,谁曾想,迎接航空业的却是更加严峻的现实。
国际旅游市场复苏缓慢,商务出行需求大幅下降,很多航空企业曾经人满为患的国际航班,如今却成了“亏本买卖”,也难怪英国航空公司会说:“游客数量降低、客座率大幅下降”。
国人出国的意愿也没有以前高了,每逢节假日,人们更愿意选择国内游,而出国的人少了,航班上的人自然也少了。
一条航线的收入主要靠的就是机票,但有收入就有支出,一条航线的支出主要都是在机组人员、燃油等费用上。
而人少了,寓意着飞机票卖的少了,收入少了不说,每次来回的燃油、机组人员等还都在支出,所以做的就是赔本的买卖。
除了疫情影响外,第二就是俄乌冲突的影响,打乱了全球航空业的格局,西方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后,俄罗斯选择关闭领空,导致欧洲航空公司不得不绕道而行,这寓意着航程、油耗的增加,运营成本直线飙升。
最重要的还有第三条——中国航空公司的崛起,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和经济的稳步复苏,中国航空市场率先回暖,为本土航空公司提供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所以说不管在航线方面亦或是价格方面,中国航空自然比欧洲航空公司更有竞争力,与其继续做亏本买卖,不如将目光放到东南亚、南美等市场上。
一边是苦苦挣扎、被迫“断臂求生”的欧洲航空公司,一边是逆势扩张、抢占市场先机的中国航空公司,这场航空业的“停飞潮”,更像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下,一场无声的较量。
那么,中国航空是如何从曾经的小透明到如今站在世界舞台上了呢?
中国航空崛起
当欧洲航空公司还在为高昂的运营成本和惨淡的市场需求发愁时,中国航空公司却在不断开拓新航线,增加航班频次,以更加便捷、优惠的服务,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旅客。
价格方面,中国航空公司更是“加量不加价”,凭借成本优势和高效运营,往往能提供比欧美航空公司更具竞争力的价格,这对预算有限的旅客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中国航空的崛起,对于欧美航空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但对于中国航空公司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论
其实,从前不久黎巴嫩中国公民撤侨的行动中就能看出,黎巴嫩宣布封锁航空所有客机停飞,未及时撤离的在黎中国公民已经看不到希望。
别的国家航班纷纷选择绕行中东,但中国却派出专机,迎着炮火逆行飞往黎巴嫩首都接中国公民回家,这就是中国航空,这就是祖国。
参考资料